姜镕澤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黨旗所指,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一葦以航。達到鑄魂育人的教育效果是當前高校的首要任務。
魂與精神。魂,陽氣也——《說文》《內經》對魂的定義是:“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魂者,神之別靈也”。“魂”字引申指國家、民族的崇高精神,也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魂不守舍就沒有生機活力;有魂才能生機盎然,才能成就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滄桑奮進路上,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無不弘揚著“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正是這些偉大精神才使黨的事業歷經磨難仍生生不息。
思想鑄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題主線,黨史學習教育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思想就是力量,能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實踐能豐富思想、創新理論、提升境界。高校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充分發掘、利用、傳播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讓舊址遺跡成為黨史“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黨史“教材”,讓英烈模范成為黨史“教師”,讓青年學子感悟紅色人物背后的思想力量源泉,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立德樹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高校立校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工作,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人才工作,在黨的成長和發展歷程中,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視為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黨章規定:黨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選拔干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讓黨員教師在學思踐悟中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凝心聚力。滴水能成海,聚沙可為塔。人心向背關乎黨的生死存亡,也關乎國家命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這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校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牢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自覺堅持人民立場,凝聚建設教育強國的信心、決心和人心。學史力行,質勝于華,行勝于言。高校黨員教師要在錘煉黨性、教育公平、師生幸福、推動發展上力行,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爭作貢獻促振興”實踐活動,當好人民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努力做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無愧于歷史和時代的新業績。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意義重大。高校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陣地,對人才培養質量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責任。因此,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持續推進鑄魂育人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好人才支撐和戰略儲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