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莉 蔡敏 詹憲玲 劉倩倩 陳環環



摘? 要: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支架式工作坊教育,對血糖監測行為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8年4月~2018年10月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本次研究,利用計算機產生100個隨機數,按隨機數大小排序,分2組。對照組50例,采用常規健康教育,研究組50例,予以其支架式工作坊教育。對比兩組評分(血糖監測知識、技能)、血糖規范監測達標率及相關血糖指標變化。結果? 研究組干預3個月、6個月后血糖監測知識、技能評分、血糖規范檢測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值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支架式工作坊教育的開展,患者在血糖監測知識、技能方面的掌握情況明顯提升,規范血糖監測達標率,相關血糖指標水平改善好。
關鍵詞:支架式工作坊教育;2型糖尿病;血糖監測;行為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0-0044-03
調查發現糖尿病作為慢性疾病,發病率高達10.4%,并以此為依據,估計我國糖尿病患者約1.13億,而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僅有1/3左右的血糖能得到有效的控制[1-2]。自我血糖監測(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糖尿病改善起到關鍵性作用[3]。國內相關數據調查發現,超過35%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監測從未實施過,僅有19%的糖尿病患者在自我血糖監測中嚴格按照血糖監測指南推薦頻率開展規范的SMBG[4-5]。支架式教學是以患者需求為依據,為學習者提供的一種概念框架,主要是通過階梯化方式把復雜的學習內容逐個予以分解,并一點點引導患者形成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6]。本研究以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為對象,探究支架式工作坊教育開展后,對患者血糖監測行為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4月~2018年10月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本次研究。對符合標準的參選患者進行編號(1-100),利用SAS(version 8.0)在計算機上產生100個隨機數,按隨機數大小排序,前50個對應于對照組,后50個對應于研究組。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3~77歲,平均年齡(50.06±15.90)歲;病程1~23年,平均病程 (11.46±6.01)年。研究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6~76歲,平均年齡(47.20±14.76)歲,病程1~26年,平均病程(13.06±6.9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申請予以批準,參選者對研究知情,且在同意書上簽字。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7]:(1)確診為2型糖尿病;(2)可以正常地交流溝通和操作能力;(3)治療方式為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4)自愿參加本項目。
排除標準:(1)l型糖尿病患者;(2)單純飲食運動治療患者;(3)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4)合并嚴重的臟器疾病(心腦、肝腎)者(心功能二級以上,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超過正常值上限的3倍,腎小球濾過率≤60 min/1.73m2);(5)有精神疾病者;(6)惡性腫瘤病史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的基線資料均由??谱o士收集,填寫建立檔案編號(包括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和基礎病情等)。
對照組住院患者接受常規的血糖監測知識教育,每周個體化或小組幻燈教育:30~40 min/次,同時向患者免費發放相關的宣傳冊?;颊叱鲈汉?個月、6個月,對其進行門診隨訪,隨訪時帶上血糖儀及記錄單,詢問評估患者血糖監測情況。
實驗組開展支架式工作坊教育。(1)在宣教前,需提前通知患者,每周二15∶30,準備架式寫字板、血糖儀(拜安康血糖儀5臺) 、酒精、棉簽、彎盤、筆、血糖記錄單,打印監測圖表,2名教育護士。(2)搭配分組,以患者年齡、文化水平為基礎進行合理分組,2~3人1個小組,3~4組/次。首先設置問題情境,為什么要自我血糖監測?常用的血糖監測指標及目標?每組討論(5~10 min),各組選代表發言,教育護士寫字板記錄不同答案。(3)搭建支架 (10~15 min),將血糖監測相關知識以思維導圖形式,掛于寫字板上,內容簡潔,便于理解記憶,并將其作為理論知識的線索,或者作為基礎框架。問題支架,憑感覺測血糖準嗎?不同監測點的意義?血糖儀如何選擇保管?試紙開啟后有效期是多少?哪些部位可以測血糖?如何減輕疼痛? 血糖儀和試紙哪些情況要校正?血糖監測的注意事項?影響血糖儀監測結果的主要因素?如何記錄血糖日志?自己的血糖目標設定值時多少?高低血糖癥狀及處理?每組輪流回答,并對答案進行有效記錄,勾出正確的答案,并指出誤區。(4)實踐血糖監測操作(15~20 min),晚餐前血糖監測,教育護士一邊操作演示一邊講解,操作完,每組一套血糖監測盤,每個小組成員自己給自己監測血糖并記錄血糖日志,教育護士記錄每個人操作中存在問題,并糾正,總結監測中減輕疼痛的技巧。(5)小組討論總結(5~10 min),每組發放不同治療方案的血糖監測表,每個人選出自己治療方案的監測圖表,說出感受。
1.4? 觀察指標
(1)自我血糖監測情況。評分指標:由《血糖監測知識、技能調查表》(自擬)進行評估[8]。所有患者跟蹤隨訪3個月、6個月面訪填寫問卷調查,該調查表包括血糖監測知識、血糖監測技能,每項各10個題目(每題各10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掌握情況越好。血糖規范監測達標率:按照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2015年版)[8]推薦,降糖藥治療患者SMBG頻率:空腹、餐后 2 h 血糖≥2次/周,反之不達標。胰島素注射、胰島素泵治療患者SMBG 頻率:空腹和餐后2 h血糖≥2次/d為達標,反之不達標。預混胰島素治療患者SMBG 頻率: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后)2 h血糖≥3次/周為達標,否則為不達標。基礎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SMBG 頻率達到空腹和早餐后和晚餐后 2 h血糖≥3次/周為達標 。(2)所有患者跟蹤隨訪3個月、6個月面訪填寫問卷調查表,血糖監測情況比較空腹靜脈血糖值和糖化血紅蛋白值。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評分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分數指標(血糖監測知識和技能評價)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價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糖規范監測達標率結果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糖規范檢測達標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6個月后,較對照組,研究組達標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值比較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以及6個月之后,兩組上述指標比較,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患者干預后3個月、6個月后情況進行分析,在血糖監測知識、技能方面,對照組隨著時間推移,遺忘率高,尤其是試紙的有效期,哪些情況血糖儀需要校正,操作前忘記洗手,取試紙觸及感應區或采血區,對照組的血糖監測行為有提高。研究組在血糖監測知識方面,并未因時間推移有明顯改變,且各項指標比較,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傳統的教育模式雖然對患者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因時間的不斷推移,患者對血糖監測知識掌握情況有下降趨勢,且技能遺忘率較高。支架式工作坊教育模式作為新興的教育方法,大大增加患者主動思考時間,更易于理解知識點。支架式工作坊以工作坊教育模式為前提,將實踐作為核心,保證傳統理論說教、實踐有效結合。通過親身操作經歷,更好掌握血糖操作技能。小組成員討論環節,可以讓患者進一步增強SMBG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具有強化作用。
觀察患者干預后3個月、6個月后的血糖規范情況,結果顯示,在其達標率方面,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支架式工作坊的開展對血糖監測行為具有促進效果。對其原因分析,支架式工作坊的開展,可以采取面對面形式為患者進行操作指導,所有參與者可以現場對SMBG的技巧和經驗進行分享、交流,可以明顯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便于技能的有效掌握,從而糾正監測血糖錯誤行為,利于其正確理念的樹立。血糖監測教育不僅是知識的教育,還有技能操作,教育護士成為患者知識實踐的指導者,更是患者的監督者,通過改變教育的形式,讓患者主動參與其中,便于患者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操作技能,由此可見,支架式工作坊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監測認知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促進患者行為改變。但血糖規范監測達標率整體仍不高,可能與經濟、老年人年齡大易遺忘等綜合因素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空腹血糖和HbA1c也有明顯改善。和對照組相比,血糖監測知識技能掌握較好,血糖監測的規范記錄,可以發現飲食及運動方面的誤區。及時教育,幫患者制訂個體化的飲食起居,避免了血糖產生過大的波動[9]。通過血糖規范監測記錄,尤其是臨睡前的血糖記錄,夜間低血糖及清晨高血糖的記錄,便于醫生根據記錄,對其治療方案及時進行有效調整[10]。支架式工作坊的開展,讓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有了更多的認知,提高了自我血糖監測技能及血糖監測達標率,豐富了教育的形式,實用性可行性強[11]。
綜上所述,支架式工作坊教育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行為,可以提高血糖規范監測達標率,增強患者血糖監測知識和技能,血管水平控制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5.
[2]汪劉濤,薛燕,侯冉,等.影響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監測依從性因素的文獻回顧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16,25(1):57-60.
[3]王凌穎,胡秀英.延續護理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J].現代臨床醫學,2018,44(3):230-232,235.
[4]萬菁菁,魯志兵,孫家忠.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研究現狀[J].醫學新知雜志,2019,29(5):529-532.
[5]周麗丹,王曉燕.醫聯體模式下專科護士參與家庭醫生團隊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3):66-67.
[6]王春霞,陳建琴,孫李萍,等.支架式教學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7(5):144-145.
[7]馬龍飛,樂嘉宜,魏魏,等.同伴支持模式在2型糖尿病自我血糖監測中的應用[J].上海醫藥,2017,38(24):47-50.
[8]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2015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5,7(10):603-613.
[9]吳麗琴,徐勤容,陳育群.2型糖尿病患者的知識風險管理[J].護理學報,2016,23(9):16-18.
[10]馬麗麗.個性化綜合飲食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臨床研究,2020,28(9):187-188.
[11]吳佳玲,呂偉波,程康耀,等.自我血糖監測的國內外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34(2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