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霞
學校占地100多畝,校園里種著各種不同的植物,這當中不乏學生喜歡吃的各種水果。秋天到了,整個校園飄溢著瓜果香。
金燦燦的柿子在秋日暖陽下閃爍著柔和的光芒,高高的云梯已經準備好,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學生順利地摘完了10棵樹的柿子。等不到清洗,就有學生將摘下的柿子往嘴里放。“太澀了”,剛摘下的柿子苦澀無比,調皮的學生“吃虧”了。
怎么能讓它變得好吃一點呢?有生活經驗的學生出主意,“與蘋果放一起”。為什么呢?通過網絡搜索,學生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原來成熟的水果中含有大量乙烯,釋放的乙烯可以催熟澀柿子。雖然學生并不明白什么是乙烯,卻知道了“生活處處皆學問”。
一周過去了,當學生再次走進儲藏間時,原來硬邦邦的柿子變得柔軟。“可以吃了嗎?”幾個調皮的學生遲疑著不敢往嘴里送,其他學生也小心翼翼。“太甜了!”嘗到甜頭的學生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手里的柿子。“能再吃一個嗎?”答案一定是不能的,“媽媽說柿子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柿子吃多了為什么不好?又一個問題產生了。不需要任何提示,學生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人說上網搜索,有人說問問在農技局工作的叔叔……“果子課程”就在這種不經意的問題中不斷推進。
柿子太多了,學生商討如何處理,最終確定了方案:開發柿子新吃法——制作柿子醬,與全校師生分享“美食”。
走進烘焙教室,學生所需的用具已經準備好。鍋、鏟子、白糖……6個小組就位,明確分工,學生剝的剝、刮的刮、絞的絞,不一會兒就完成了制作柿子醬的準備工作。開火、上灶、熬醬……烘焙教室的學生沸騰著、跳躍著。
“我感覺黏稠度可以了,放在盤子里不流動,能出鍋了”“還是嘗嘗吧,真甜啊”……當第2組的歡呼聲傳出來的時候,其他小組那一雙雙艷羨的眼神“唰”地聚集了過去,然后更加賣力地攪動著自己鍋里的柿子醬。
半個多小時過去,各組的柿子醬都出鍋了,學生的小勺也已就緒。第3組的小陽把自己的那一勺醬放進嘴里。“哇,太澀了!”小陽找到垃圾桶一個勁兒地吐了起來。
怎么回事?其他小組都沒出現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其他組的醬都是甜的,唯獨第3組的柿子醬又澀又苦呢?看看還沒處理的柿子,非常柔軟,肯定不是柿子不熟的問題。細心的學生發現,他們組的柿子是校園北側果園的,其他組的柿子都是校園南側果園的。于是,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北側的柿子樹屬于“細高挑兒”,而南側的則有些“敦實”,詢問后才知道,南側的柿子是食用柿子,而北側的柿子屬于觀賞柿子。
這是學校“果子課程”的一個片段,類似的課程已經形成了系列:山楂熟了,有“山楂課程”;無花果熟了,開展“無花果課程”……當各種各樣的果子都成為課程,學生的成長也變得真實而豐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