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潔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主要針對國企改革的方案,在提出前后都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研究。學術界關于混合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在上個世紀一直落后于實踐,甚至在2004至2013年之間關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一度處于停滯階段,直至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升到基本經濟制度重要實現形式的高度,并且在實踐中也已經開始了以完善企業產權結構、現代企業制度和激勵機制等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關于該內容的研究才重新活躍起來。因此,混改屬于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定義及內涵
混合所有制這一概念是在黨的十五大首次正式提出,提出這一概念的原因是為了強調和明確公有制實現可以多樣化,即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季曉南(2019)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點在于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融合。
陳卉和侯明(2004)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對混合所有制經濟進行解釋,廣義認為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所有制結構非單一即為混合所有制經濟,而狹義上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只能是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之間相互交融。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概念不能從兩個層面進行理解。陳承坪和劉凡(2015)同樣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概念只有宏觀層面,應區分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后者分為廣義和狹義角度,“廣義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股權結構由不同性質的所有制組成,而在中國混合所有制企業多指國有資本與非公資本的混合,即“狹義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因此不能認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就是“微觀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而對于混合所有制的內涵,綦好東等(2017)認為目前所說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針對股權結構不合理的國企,旨在通過引入非公有資本等各種形式解決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的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使各種不同形式所有制資本發揮自身優勢的制度創新,其與私有化及民營化有本質區別。沈紅波等(2019)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鍵是轉變國資委和地方政府的角色,要從“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盛毅(2020)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中關于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更清晰地界定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內涵。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動因分析
國內學者研究發現,國有控股企業與非國有控股企業相比,在公司治理、產權結構和經營效率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而這些不足都嚴重阻礙了國有控股企業的發展,正因為如此,這些不足成為國有控股企業混改的動因。
文一墨(2014)認為國企管理層級過多,沒有真正建立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公司治理結構,有些國企更兼有嚴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國企中的國有股比例過高,極容易產生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這些都不利于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激勵等機制的發揮。楊克智等(2015)認為國有企業中主要使用行政化手段進行企業管理,董事會等治理層職能虛化,內部人控制和利益輸送現象較為嚴重。孫營,李維剛(2016)認為混改能通過建立董事會和職業經理人等制度幫助國有企業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劉運國、鄭巧和蔡貴龍(2016)認為在競爭性國企與地方國企中通過混改引入非國有股東參與高層治理對改善上述國企的內部控制質量具有提升作用。武敏(2019)認為在現階段的國企雖然建立了公司治理結構,但其中還存在董事會職責劃分不明確、獨董與監事會發揮監督職能受限、經理人員的薪資結構缺乏激勵機制等問題,而新一階段的混改與公司治理機制在核心內容上具有相似度,因此國企進行混改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徑選擇
本世紀初學術界關于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徑研究較少,而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踐也多集中于股份制改造。目前學術界對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國有資本是否應該放棄控制權并沒有形成統一看法,大部分學者認同國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國有資本應該放棄控制權,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是否放棄國有資本的控制權應區分國企所在的行業。總體來說目前學術界對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徑在具體層面上主要總結為以下五種:改制上市、資本并購、員工持股、產業鏈重組和引入戰略投資者。吳愛存(2014)在分析了發展混合所有制重要性和闡述引入外部資源過程中需要評估的資源要素后,提出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的路徑選擇,即改制上市、資本并購、產業鏈重組、全員持股和融資渠道創新,其中改制上市依據各國企上市的方式又分為整體改制、分拆改制、分立改制以及聯合改制等。邱霞(2014)認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有整體上市、民營企業參股、國有企業并購和員工持股四條基本路徑。此外作者還強調整體上市最符合混改要求市場化的核心目標,應將其作為國企混改的首選路徑。混改不是單純地“國退民進”,而是國有資本與非公資本的相互融合,互相發揮優勢,母公司和子公司層面可以采用不同方式,不同層面都要實現混合所有制。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分析
1.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公司治理的影響。王瑾瑜(2019)以中國聯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研究案例,發現中國聯通混改后在股權結構方面建立了多元化的均衡股權結構、董事會層面完善其結構以充分發揮獨董的外部監督作用、在經理層方面實行市場化選聘機制。上述變化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問題。曾富全,陳先彬(2020)以 2011年—2018 年滬深 A 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為樣本,通過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真實盈余管理與非國有股比例顯著負相關,且滬深 A 股中地方國企的樣本在實證結果上更顯著。這一結果表明國企混改對管理層進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有抑制作用。
2.混合所有制改革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李濤(2002)經過實證研究發現,國有企業以股份化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提升國有企業績效方面較為有效。且當國有資本在企業股權結構中的占比為0-20%時,企業績效水平能達到最高方明月和孫鯤鵬(2019)以1998-2013年中國工業企業中進行混改的國企“僵尸企業”為研究樣本,按照混改的程度劃分為國企控股、國企參股以及民營化三種類型,經過實證檢驗發現混合所有制改革對提升“僵尸企業”績效有治愈作用,且其效果民營化好于國有資本參股,國有資本參股好于國有資本控股。但在壟斷程度高的國企進行民營化效果只會越來越差。沈紅波、張金清和張廣婷(2019)通過對云南白藥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的研究發現云南白藥進行混改后沒有實控人,自主決定經營活動無需政府審批,更貼合市場需求的決策提高了云南白藥的管理效率。張道龍(2019)以綠地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事件作為研究案例,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財務指標的對比,研究發現混合所有制改革對綠地集團的財務績效有提升作用。筆者通過主要查閱國內與混合所有制相關的文獻,發現國內學者基本都認為在我國國企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非常必要且意義重大的,因為我國國企在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結構、經營效率和對市場需求的反應程度上都存在諸多不足。而民營企業在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培育出了更具效率與靈活性的管理和生產模式,在國有企業中依據各自行業性質不同,按不同比例適當引入非公有資本,可以改善國企的股權結構、完善治理結構和提高經營績效。
五、混合所有制改革對會計工作環境改變的影響
1.保證信息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成為對會計的基本要求。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混合所有制成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表現形式。 2015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從央企、大型企業入手,將改革實踐反映到證券市場,各大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走勢已經給予了熱烈回應。混合所有制改革實際是對企業經濟機制的設計,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混合”的過程與結果都是以信息為基礎,因而保證信息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成為對會計的基本要求。經濟活動所處的制度背景和外部環境對會計影響很大,“經濟越發展,會計越發展”,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會計所依賴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會計的職能作用日益凸顯,管理會計逐漸成為行業焦點。
2.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了傳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過渡。混合所有制改革極大地擴展了會計的職能領域,超越了財務會計“反映與監督”的基本職能,加速了傳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過渡,要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變化,企業的經營管理必然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方法,結合企業自身實踐經驗,加快發揮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職能作用。管理會計既滿足了企業管理的總體要求,自身又處于價值管理的核心地位,它已經逐漸滲透到企業的各個方面,發揮著其他會計手段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性。在混合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的新局勢下,面對國內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高新技術必將運用到各個領域。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人民更加富裕,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顧客消費要求提高,表現為追求個性,標新立異。這種社會需求的轉變必然要求企業具備高度靈活的應變能力,及時發現顧客喜好并迅速做出形式多樣的顧客化生產,為顧客提供獨特的個性化產品。在新的社會經濟環境和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管理會計應用勢必更容易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3.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會計人員提供更多的經營決策信息。在混合所有制架構環境下,做好會計工作,主動參與做好業財融合工作,獲取更多的經營業務信息,發揮好管理會計的職能作用,提高協調、溝通還有籌劃能力,培養專業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做好資源配置,運用各種管理會計工具,在熟悉企業會計環境基礎上,運用數據分析來幫助企業獲得經營決策所需要的信息,依靠企業經營戰略,實現公司的經營規劃與效益評估,成為企業中無法替代的“專業管理人”。
4.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動力。混合所有制企業價值管理核心是多元股權制衡董事會治理,董事會治理的要素是借助私人資本內生的激勵相容效應和企業家精神來完善國企公司治理機制。“價值管理”應成為多元資本出資者間的溝通平臺與工具。就財務管理而言,應重點關注企業集團股權結構復雜化程度,防范內部治理結構的缺失,防止導致利益輸送問題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