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珂
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代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文化自信重要源頭。隨著信息化飛速發展,新媒體的大量涌現“滿足了人們對信息多樣化、多渠道,跨領域、跨地域、跨時間等的需求”,深受大學生喜愛。系統研究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問題,對于培養具有文化自信的高素質人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相關概念界定
1.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孕育形成于五四運動后,發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積淀、創造、積累而成的一種文化類型。從本質意義上看,紅色文化與革命文化是一致的,對于中國人來說,紅色本身還包含更加特殊的一些蘊意,比如希望、奮斗和犧牲等。因此,紅色文化相對于革命文化來說,是更具有形象化的生動表述,而紅色精神正是革命精神在特定時期的體現。我國當前的紅色文化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類:紅色文化的物質文化即紅色文化的載體與外在表現方式,主要包括革命戰爭年代的遺址遺跡、紀念地等實物和革命時期形成的革命理論、綱領、方針政策以及文學作品等;紅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即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核,反映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時期逐漸形成的文化形態和價值體系,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紅色精神。
2.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教育以紅色文化作為時代精神內涵的象征,以培養人民大眾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崇高的思想道德修養為目的。研究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時代價值,還需要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內涵與具體內容進行梳理。
①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內涵。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高校紅色文化關乎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其普及教育應貫穿育人全程,實現紅色文化基因培育與價值傳承。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強調高校的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事關大學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肩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責任。實踐證明,不論是中國革命征程中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紅色文化都是推進中華民族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高校作為青年才俊的集聚地,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守望地,肩負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基因的光榮使命。因此,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是以紅色精神為引領,挖掘紅色文化內涵,運用富有時代氣息的教育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大學生自主參與、快樂體驗的教育實踐活動。在對教育過程的追溯與感悟中,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與責任擔當,認同紅色精神和我國推進偉大事業的價值理念,自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內容。紅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的體現,因此,其教育內容必須注重與立德樹人理念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相輔佐,與高校思政課改革相融合,與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師資培育相成長。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中國共產黨取得的所有卓越成績都離不開堅定的理想信念激勵,理想信念是國家與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紅色精神內核便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對共產主義堅定而執著的追求,這種崇高的革命理想為后人代代傳承并不斷賦予新的內涵。
第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人民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在現階段,愛國主義即熱愛祖國,愿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這個過程離不開愛國主義教育和人民實踐的決心,因此,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要努力教授大學生清晰認知中國光榮的革命傳統和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第三,艱苦奮斗精神教育。雖然紅色精神形成發展于不同歷史時期,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不畏艱難、艱苦樸素的精神力量始終貫穿其中。高校紅色文化教育要把艱苦奮斗精神教育作為重點內容,不僅讓大學生了解到革命前輩的艱苦樸素生活,更能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樹立艱苦奮斗的意志。雖然我們如今身處和平建設時期,但各種思想潮流的沖擊依然會影響國家與社會發展,艱苦樸素精神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在面對利益與誘惑時保持冷靜頭腦,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輕易被享樂主義、驕奢淫逸等消極精神腐蝕。
第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教育。“在我國的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創造性地提出了黨的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路線,是我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之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不變的宗旨,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更要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心中裝著人民,樹立為人民辦實事的信心和決心,始終明確“為了誰”,才能走正確的路。
第五,改革創新精神教育。擁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才不會被社會浪潮所打倒,同樣,擁有創新精神的文化才能在世界大潮中熠熠生輝。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社會在急速向前發展,人們為了盡快創造財富,往往滿足于短期目標的取得,而長遠的價值目標,由于不能立即轉化成經濟效益,人們會減少相關的投資,同時關注度也不高。而國家和社會要向前發展,不能缺少創新意識,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共產黨從南湖上的一葉輕舟起航,帶領全國人民走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關頭,正是因為有著“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高校紅色文化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在面對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時,樹立革命批判的創新意識,勇于開拓新境界,自我揚棄,不斷發展。
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意義
當前,高校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在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培養大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需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這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紅色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弘揚主旋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引導人民群眾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要求我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高校通過紅色文化教育,組織師生學習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與建設的歷史,有助于大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增強文化自信。
2.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的需要。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和人民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優秀文化為其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重視文化的引領與凝聚作用,堅持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先進文化的引領者與弘揚者。因此,紅色文化必定能夠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在如今多樣化的文化浪潮中,部分人將“紅色經典”娛樂化以博取眼球,模糊了革命歷史的真實性,甚至扭曲其精神實質,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肩負著引領大眾文化始終走正確發展道路的使命與責任。高校加強紅色文化教育,有助于我們將紅色文化與大眾文化有機結合,使紅色文化的內涵與紅色精神影響、滲透大眾文化,真正體現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3.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加強紅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履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使命,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育魂鑄人,帶領大學生不斷領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刻性以及社會主義文化的獨特性,進而成為有堅定理想信念和深厚愛國情懷的人,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課題項目: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德育思政類院級課題? ?項目編號qgsz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