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林,陳琳,戴卉,謝宏波,丁薇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中藥注射劑是運用現代制藥技術從中藥材中提取而成的無菌制劑,是我國特有中藥劑型[1]。該類藥物生物利用度高、療效確切、見效快,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尤其在感染性疾病、危重疾病、腫瘤等治療中具有獨特的優勢。由于中藥注射劑成分的復雜性,制備工藝的不規范及上市前臨床試驗不全面,加之臨床不合理用藥,致使不良反應發生率的逐年增長,其安全性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2]。因此,醫院應根據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對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進行專項點評,找出不合理現象,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性。鑒于此,本研究分析2019-2020年南昌市洪都中醫院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對策。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南昌市洪都中醫院1 603份住院患者病例作為研究對象,統計并計算中藥注射劑在各科室中的使用情況,參照《中藥臨床合理應用手冊》《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3-5]及藥品說明書進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專項點評,處方中包含丹紅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紅花黃色素氯化鈉注射液等8種藥品。統計中藥注射劑不合理使用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603 份病歷中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有995份,占62.07%,其中骨科502份(50.45%),急診科75份(7.54%),康復科13份(1.31%),內科273份(27.44%),軟傷科2份(0.20%),腎內科12份(1.21%),外科18份(1.81%),針灸科90份(9.05%),重癥科10份(1.01%)。
995份使用中藥注射劑病歷中,共有408例中藥注射劑使用不合理,占比41.01%。見表1。

表1 中藥注射劑使用不合理使用情況
408份中藥注射劑使用不合理病歷中,中有55份病歷出現不良反應,占比13.48%。見表2。

表2 中藥注射劑使用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中藥注射劑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多種疾病治療中,并取得顯著成效,頗受廣大患者青睞。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亦是保證中醫合理使用的依據,若不能予以辨證施治,輕者無效,重者可誘發多種不良反應,出現藥品不良事件,造成嚴重后果,引發醫患糾紛[6-7]。故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保證治療有效性,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尤為重要。
現階段隨著中藥注射劑的不斷應用,其不合理用藥率大幅度上升。本研究結果顯示,995份使用中藥注射劑病歷中,共有408例中藥注射劑使用不合理,占比41.01%,其中以溶媒選擇不合理最為常見,不恰當的使用溶媒會導致微粒產生增加,易引發局部頭痛、頭暈、局部靜脈組織血栓等不良反應。一般而言,中藥注射劑的溶媒為葡萄糖注射液,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藥注射劑有大量未剔除的大分子物質,葡萄糖溶液能夠與其較好地融合,而氯化鈉注射液則會析出大分子物質,增加不溶性微粒數量。當然亦有特殊情況,如紅花黃色素,說明書上明確規定選用0.9%氯化鈉溶液作為溶媒,應以說明書為準。對于說明書中沒有明顯說明應選用何種溶媒時,應根據藥物酸堿性、所含成分、具體病情合理選擇溶媒,且在患者用藥過程中進行密切觀察,及時發現并處理不良反應。同時建議廠家增加這方面研究,明確標出使用何種溶媒。此外,溶媒的用量亦十分重要,應遵循說明書合理對中藥注射劑進行稀釋。用法用量不適宜也是中藥注射劑使用不合理的常見情況,用量不足則會導致無法達到預期治療效果,而超劑量使用藥物可能引起抗體滴度變化,致使內生致熱原的釋放增加,進而引起諸多不良反應的發生[8]。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常出現隨意超說明書規定減小或加大劑量的情況。老年患者及兒童體質較差,臨床應根據其病情酌情減少藥物用量,確保藥物的安全性[9]。點評中還發現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丹紅注射液等存在溶媒劑量偏小的問題,要求臨床醫生應依據說明書合理用藥,不得隨意增減溶媒劑量。適應證不適宜占中藥注射劑不合理的22.55%。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和整體論治,不遵循中醫理論治療就會輕則無效,重則加劇癥狀。丹參多酚酸鹽注射液是丹參水溶性有效成分,對于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但臨床治療中存在超說明書用藥。因此,臨床醫生使用中藥注射劑治療時應按藥品說明書規定的主治功能。聯合用藥不適宜占中藥注射劑不合理的10.29%。中藥注射劑中成分復雜,含有多肽蛋白、苷類、生物堿類、萜類、鞣質等多種成分,若聯合用藥不當,可發生溶劑酸堿度變化,不但會增加不溶性微粒產生,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導致有效成分被破壞,影響藥物有效性[10]。隨著近年來中藥注射劑的普及,臨床聯合用藥情況日益增多,藥物之間相互作用不僅影響藥效外,還可引發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臨床在使用中藥注射劑時應嚴格按照《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對于明確規定不能與其他藥物聯合配伍的中藥制劑,應單獨注射。本研究結果還顯示,408份中藥注射劑使用不合理病例中,有55例出現不良反應,占比13.48%,提示因不合理用藥產生的不良反應存在較高的比例,臨床應給予高度重視。
通過開展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專項點評工作發現,不合理用藥主要與以下三方面有關:(1)多數醫生沒有系統學過中醫藥理論,不了解中藥注射劑所含成分,對辨證論治不甚了解。(2)醫生用藥前未仔細閱讀說明書,導致用藥不規范。針對以上情況,應加強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培訓,嚴格按照說明書應用,嚴格把握適應證,正確選用療程、劑量,用藥前詢問過敏史、用藥史,用藥過程中加強監護,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性。此外,對于兒童、妊娠婦女、老人等特殊人群,應嚴格把控用藥劑量,且密切觀察治療過程中用藥情況,防治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中藥注射劑不合理用藥情況普遍存在,臨床應加強中醫辨證論治、中醫診斷的培訓,嚴格掌握用法用量,謹慎用藥,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