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立
(東莞市水利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
綜合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2019 年旱情程度與旱情特點,對比分析歷史年份旱情,以解決旱情實際為落腳點,結合需要與可能、投入與效果和輕重緩急等諸多方面因素,確定旱情主要分布在九龍崗鎮、洛河鎮、孔店鄉及上窯鎮。根據境內農業灌溉工程因干旱而暴露的問題,提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水源工程、提水工程、引調水及水系連通工程、灌區續建配套更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其他灌溉工程供水能力、完善旱情監測系統[1-3]。
根據大通區有關資料統計顯示,大通區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災害發生,且旱災出現的概率高于洪澇災害,旱災發生機率達2年一遇。據統計,2019 年大通區內累計受旱面積0.45 萬公頃,大通區共計投入抗旱經費320萬元。
2019 年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及9 月開始,氣溫整體偏高、沒有有效降水是導致大通區持續干旱的主要原因。如表1 所示,根據分析,淮南站2019 年7—9 月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53.8%,屬于重旱級別。
統計2019 年全年淮河淮南斷面、高塘湖窯河閘水位變化情況,對比分析圖1、2 可知,6 月淮河水位明顯高于高塘湖水位,使得利用淮河水補充高塘湖條件良好,隨之7 月安徽省防汛指揮部做出開窯河閘引淮河水入高塘湖的決定,緩解了大通區的旱情。

圖1 2019 年6—12 月淮河干流淮南站水位變化情況
根據2019 年7—9 月旱情程度及分布,旱情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上窯鎮東部,九龍崗鎮中部,洛河鎮、孔店鄉西部等鄉鎮,總結大通區旱情特點如下2個方面。
1)災情空間差異較大
大通區的農業種植特點是以水稻、旱作物為主。水稻的種植周期多為4—7 月,該段時間東部降雨充足,但西部及上窯鎮東部高崗地區,地面高程相對較高且遠離淮河、高塘湖,農業灌溉水源多依靠水庫、塘壩蓄水,降雨少、氣溫高導致區內水庫水位持續下降,塘壩干涸見底,農業灌溉引水困難,旱情較其他地區嚴重[4]。

圖2 2019 年6—12 月高塘湖水位變化情況
2)水源工程單一
大通區境內農業灌溉用水主要依靠高塘湖。干旱期高塘湖水位持續降低至16.9 m 以下時,近岸湖區多年淤積,沿湖泵站進水渠無法引水,泵站取水困難,影響農田灌溉用水。
目前大通區境內沿淮河、高塘湖周邊地區,農業抗旱灌溉水源主要為淮河和高塘湖水源,依靠短時自然降雨灌溉程度較低[5]。大通區內約0.2 萬公頃耕地,由于距離淮河、高塘湖較遠,取水較為困難。根據調查,其主要存在問題有如下5個方面。
1)湖泊淤積嚴重,沿湖泵站提水困難;2)水庫庫容減少,蓄水能力持續降低;3)備用水源匱乏,應急灌溉保障力偏弱。
現有部分灌溉除澇工程建造年代久遠,經過幾十年的運行,設備陳舊老化、能耗高、效率低,工程建設時因陋就簡,標準較低,加之缺乏維護改造投入,工程損壞嚴重,泵站提水能力下降,影響灌排效益的發揮,建筑物老化失修嚴重,亟需更新改造。
大通區內無有效的引調水工程,干旱年份多數依靠湖泊、水庫、塘壩自然蓄水,工程蓄水量直接影響農田灌溉用水保證率。大通區內部分渠道斷面未達到設計標準,部分渠道渠底淤積嚴重,過水斷面減少[6]。
大通區大多為提水灌區,渠系不配套,大部分灌溉渠道為傳統的土渠,淤積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低,建筑物配套不全,沿線涵閘基本已喪失功能。
1)河道范圍內存在違章亂建攔蓄工程;2)缺乏及時準確的旱情監測系統。
在安徽省“依托皖江、置換皖西、配置皖北、改善皖東、保護皖南”的水資源配置框架下,以引江濟淮為契機,枯水年份通過引淮河水源補給高塘湖,加大灌區配套更新建設,構建覆蓋農業灌溉區的水資源調配基礎設施網絡,提高農業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改善灌溉水源條件[7]。
大通區農業灌溉工程總體布局為:以引江濟淮工程為契機,搶抓水源建設,相機引淮,提升高塘湖用水保障。沿淮、沿湖地區以提為主,溝通渠系,完善田間配套;中部、西南地區引蓄結合,補水擴容,提高供水保障。
1)對大通區境內10 座水庫進行清淤疏浚;2)新建各類節制閘、引水閘38 座,過閘流量共計68.05 m3·s-1,灌溉面積0.44 萬公頃;3)新建各類機井共計218 座,出水流量8.76 m3·s-1,保證灌溉面積0.49萬公頃。
新建、擴建提水泵站共計31 座,其中新建6 座,擴建25 座,提水流量12.3 m3·s-1,保證灌溉面積0.6萬公頃。
對大通區內59 條灌溉渠道進行清淤疏浚、水系連通,連通總長82.69 km,保障灌溉面積0.27萬公頃。分別有:1)孔店西部灌區水源補給工程;2)高塘湖引水工程;3)沿湖泵站引水工程。
自2013 年大通區逐漸加大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至2018年底,孔店灌區已完成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總面積0.35 萬公頃,但仍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田面積約有0.2萬公頃。
截至2018 年底,大通區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共計0.48 萬公頃,計劃2019—2022 年繼續建設高標準農田0.17萬公頃。
1)提升其他灌溉工程供水能力,跨河新建河道攔水壩2 座;2)優化水利工程調度方案,按照“集中水權、統一調度;精準調度、均衡受益;因地制宜、適時調整”的原則優化大通區水利工程調度;3)完善旱情監測系統。
規劃建設項目投資主要包括水源工程、提水工程、引調水及水系連通工程、灌區續建配套更新改造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其他灌溉工程及旱情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等項目投資。大通區農業灌溉規劃估算總投資約40 100 萬元,其中水源工程投資25 508 元,提水工程投資1 435 萬元,引調水及水系連通工程6 227 萬元,灌區續建配套更新改造工程3 000 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3 750 萬元、其他灌溉工程建設80.5 萬元,旱情監測預警系統建設100萬元。
計劃在2020—2025 年分年進行實施,在2020 年實施2019 年旱情最為嚴重的地區。統籌考慮農村飲水、城鎮供水、規模養殖畜禽供水、高標準農田等農業生產用水需求,加強水源工程、引調水工程、水系連通工程、提水工程等規劃建設,提升現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完善灌溉供水保障工程布局;優化水利工程調度,完善旱情監測系統建設。
1)組織管理措施。加強領導,責任落實,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2)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對抗旱減災的資金投入,保障抗旱應急設施的建設。3)技術保障措施。加強科技創新,提高人員素質,是實施規劃的技術保障;4)政策和法律、法規措施。嚴格 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級政府關于防汛抗旱工作的有關政策、法規,制訂抗旱物資補貼優惠政策,完善抗旱法規制度。5)鼓勵公眾參與,社會共同實施。加強規劃的宣傳和引導,樹立憂患意識,創建和推進新的社會公眾參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