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鐘書吉,鄭云德
(中國華西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安裝工程公司,成都610081)
新筑30萬m3/h廢氣排放風管設備安裝工程屬于技術性改建項目,目的是將地鐵噴涂車間的生產廢氣排放至1 000 m之外。該系統為高壓系統,風管的設計尺寸為3 900 mm×2 500 mm,采用厚度為3 mm鍍鋅鋼板進行制作,風管的連接方式為螺栓連接,所有風管安裝在廠區室外8 m高的鋼結構支架上。
該工程風管規格超大,長度長(近1 km),預制的拼接件尺寸大,運輸裝載方式不當時會造成板材變形或涂層損傷。風管節數多,每節風管的體積大、質量重,現場拼裝效率低。廠區內場平比較復雜,甚至沒有道路,導致二次轉運效率低。在吊裝和高空組對安裝時,作業安全風險高。加之本項目的工期緊張,這給現場如何高效、安全的施工部署提出了嚴峻考驗。本文針對項目特點和現場情況,進行技術攻關,編制了切實可行的專項施工方案,制作了立式組合式托架,現場搭設了拼裝平臺和高空作業操作平臺,形成了一套高效、安全可靠的風管拼裝、轉運、吊裝、組對安裝的流水施工作業方法。
施工工藝流程為:風管拼接件進場驗收→風管拼裝→場內二次轉運→風管吊裝→高空組對安裝→風管嚴密性測試。
(1)拼接件的運輸入場
預制好的風管拼接件尺寸為4 000 mm×1 500 mm和2 500 mm×1 500 mm。最初將拼接件平放在木墊支架上運輸到現場后,拼接件的噴涂層和鋅層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最下層拼接件因受壓而產生變形,如圖1所示。而且采用這種平放運輸方式,一輛20 t貨車(車廂長約16 m)每次只能裝3 t的風管拼接件。經過采用改進和制作的“立式組合支架”(圖2),不僅能有效地保護拼接件,而且還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同樣貨車每次能裝10 t的風管拼接件)。
圖1 平放運輸風管拼接件
圖2 立式組合支架運輸風管拼接件
(2)檢查驗收和堆放
在拼接件進場時,通知專業監理工程師、業主現場代表共同進行檢查驗收。對拼接件逐個進行檢查驗收,涂層應完整無破損,外觀無變形,板材厚度和外形尺寸符合設計和方案要求,隨貨有出廠合格證和檢驗報告。經檢驗合格后,將拼接件按型號規格進行分區堆放整齊,堆放區地平應平整。同時,填寫材料進場報驗單(附相關資料)報送專業監理工程師簽字確認。
(1)風管拼裝方法
該工程風管設計尺寸為3 900 mm×2 500 mm,采用厚度為3 mm鍍鋅鋼板進行制作,加工成型的風管拼接件尺寸分別為3 900 mm×1 400 mm和2 500 mm×1 400 mm,質量分別為137.77 kg和88.31 kg,單節成品風管(圖3)寬×高×長為3 900 mm×2 500 mm×1 400 mm,其質量為526.32 kg,需要借助機械設備輔助拼裝。
圖3 成品風管拼裝
首先在地面上將單節風管拼裝完成,然后兩節以上的風管需要提升設備在拼裝平臺上完成;考慮到拼裝后的轉運以及吊裝組對的實際情況(若組對長度過長,則轉運困難;若組對長度太短,則會增加高空組對的安裝工作量,同時增加高空作業的安全風險),最終確定將風管拼裝成4節為一段,再進行場內二次轉運和吊裝高空組對安裝,如圖4所示。
圖4 四節組對成一段的風管(四連風管)
(2)風管拼裝平臺
在“風管拼裝平臺”,4節為一段的風管(以下簡稱“四連風管”)組裝連接在一起。風管拼裝平臺由2 t的懸臂吊、拼裝平臺和梯架組成。
拼裝流程:由懸臂吊將單節的風管吊裝移動到拼裝平臺上進行組對(圖5),風管底部的連接螺栓通過平臺下方擰緊,風管兩側和頂部的螺栓借助梯架擰緊。
圖5 風管拼裝平臺
風管的轉運分為二步轉運即堆場內轉運和堆場外轉運。第一步,堆場內轉運,即將四連風管從拼裝平臺上轉運到堆場指定位置處;第二步,堆場外轉運,即將上面的四連風管轉運到安裝區域。
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轉運方式。堆場內地面平整,則采用移動小車進行轉運,即通過拼裝平臺的懸臂吊將四連風管吊裝到移動小車上,再搬運四連風管到指定位置,最后通過千斤頂輔助取出移動小車,如圖6所示;堆場外地形復雜,需要提升設備輔助轉運四連風管,即通過自卸式吊車輔助轉運,如圖7所示。
圖6 閥門開啟位置
圖6 堆場內風管轉運
圖7 結果數據
圖7 堆場外風管轉運
該項目的風管尺寸為3 900 mm×2 500 mm,鋼板厚度為3 mm,體積大、剛度小,長邊和短邊的連接處在吊裝過程中容易因受力不均產生拉扯變形,導致矩形風管永久變形。在前期,利用角鋼作為斜撐將風管長邊和短邊連接處進行局部加固,吊裝時通過平衡梁使風管受力均勻,可解決吊裝過程風管變形的問題,但在吊裝過程需要頻繁安裝、拆卸角鋼斜撐以及平衡梁等,吊裝過程繁瑣且效率很低。
提高吊裝效率的關鍵在于減少吊裝過程拆卸卸扣、移動吊帶的次數,同時也要保證吊裝過程中風管具有足夠的剛度而不會產生永久變形。因風管自身設置有加固角鋼,可在加固角鋼上增設吊點,經過設計核算和吊裝試驗,加大風管加固角鋼的截面尺寸,利用加固角鋼的螺栓孔作為吊點和定制高強螺栓、卸扣,如圖8所示。改進后的吊裝方法,其吊裝受力均在加固角鋼上,風管水平方向不會受到擠壓,取代了原有的平衡梁和吊帶的作用,同時只有四個吊點需要拆卸卸扣,大大提高了吊裝的效率,如圖9所示。
圖8 吊點的卸扣和高強螺栓
圖9 改進后的吊裝方法
風管安裝在8 m高的鋼結構支架上,風管吊裝就位后,存在高空組對操作難度大。吊裝要求很高,需要吊裝一步到位將兩節風管法蘭的螺栓孔對齊;在風管側面和底邊進行高空作業時沒有操作平臺,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
針對以上問題,吊裝組對實施如下。
(1)將第一節四連風管吊裝到鋼結構支架上固定,在法蘭連接面粘貼上密封膠條。
(2)操作人員站在已固定的風管上面,吊裝第二節四連風管并與已安裝的風管法蘭頂邊重合后,將螺栓穿入孔中。
(3)慢慢放松吊索,通過“撬棒”工具使得風管側邊的螺栓孔慢慢重合,將側面螺栓擰上。此方法類似“穿針引線”。
(4)通過現場制作的“高空作業操作平臺”(圖10),連接風管和固定風管。風管與鋼結構支架之間的固定采用∠50×50×5的鍍鋅矩管和φ14鍍鋅通絲桿;風管每間隔20 m設置伸縮節,伸縮節長度為200 mm;轉彎處均采用消聲彎頭。
圖10 高空作業操作平臺
(5)現場分為4個流水作業班組(拼裝班組、轉運班組、吊裝班組和安裝班組)同步進行施工。拼裝組負責風管的拼接組裝;轉運班組負責對場內外風管的轉運;吊裝班組負責風管段的吊裝和配合安裝班組;安裝組裝負責風管連接和管固定。這樣的施工分組配合形成流水作業方式,很大程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3.6.1 風管強度試驗
該工程風管在出廠前已進行了風管強度試驗。所測試風管為4節,共計長度6.4 m,風管表面積為81.92㎡,在1.2倍工作壓力下,保持5 min以上,接縫處無開裂,整體結構無永久性的變形及損傷,測試結論為合格[1]。
3.6.2 風管嚴密性測試
風管的嚴密性測試分為觀感質量檢驗與漏風量檢測。觀感質量檢驗可用于微壓風管,也可作為其他壓力風管工藝質量的檢驗,結構嚴密與無明顯穿透的縫隙和孔洞應為合格。漏風量檢測應為在規定工作壓力下,對風管系統漏風量的測定和驗證,漏風量不大于規定值應為合格[2]。系統風管漏風量的檢測,采用分段檢測,匯總綜合分析的方法;漏風量不大于規定值為合格;測試的儀器應在檢驗合格的有效期內;漏風量測試采用經檢驗合格的專用漏風量測量儀器[3]。
風管漏風量檢測條件應符合下列規定[4]:風管漏風量檢測應在風管分段連接完成或系統主干管安裝完畢進行;系統分段、面積測試應完成,試驗管段分支管口及端口應密封;測試風管端面按儀器要求安裝好連接軟管;檢測場地應有220~380 V電源。
風管漏風量檢測可按下列步驟及方法進行檢測[4]:使用連接軟管將漏風量測試儀的出風口與被測風管連接起來,并應確保嚴密不漏;使用測壓軟管連接被測風管和微壓計(或U形壓力計)的一側,使用測壓軟管將微壓計與漏風量測試裝置流量測試管測壓口連接,或將微壓計的雙口與流量測試管的測壓口連接;接通電源,啟動風機,通過調整節流器或變頻調速器,向被測試風管內注入風量,緩慢升壓,使被測風管壓力(微壓計或U形壓力計)示值控制在要求測試的壓力點上,并基本保持穩定,記錄漏風量測試儀進口流量測試管的壓力或孔板流量測試管的壓差;經計算得出測試風管的漏風量,記錄測試數據,并根據測試風管的面積計算單位漏風量。
在超大規格風管的安裝施工(現場拼裝、場內轉運、吊裝就位、高空組對安裝)中,全采用人力搬運、拼裝,效率低;同時風管架空敷設,在高空中施工無作業人員可使用的操作平臺,人員無法操作,安全得不到保證。為了確保合同工期,提高效率和作業安全,本文經過前期的反復討論、試驗和改進,最終制作了立式組合支架來改進裝載運輸拼接板,現場搭設了專門的風管拼裝平臺,根據鋼結構和風管的安裝工況而制作了可移動的高空作業操作平臺,同時合理安排施工順序和分工配合,不僅大幅度的提高了施工效率,還有力地保證了作業人員的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