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峰


【摘要】本文闡述利用微課幫助學生進行實驗教學預習、突破實驗教學難點,以及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在現實中不好進行的實驗、完善實驗教學評價過程的措施,以便更好地開展實驗教學。
【關鍵詞】物理實驗 信息技術 微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9-0143-02
實驗教學,是物理學科教學的重要板塊。在過去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采取的是單純講授式的授課模式,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生很少有動手實驗的機會,這就極大地削弱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成了各學科教學的共同追求。對于物理學科而言,提高實驗教學的實效性,能夠很好達成這一目標。那么,物理教師應該如何有效開展實驗教學?筆者近年來對此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發現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實驗教學,既可以豐富實驗教學的內容,又可以讓學生學到多種有效的實驗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極大地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
一、利用微課幫助學生進行實驗教學預習
微課是近年來新興且十分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一個重要產物。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復雜的教學內容和過程進行適度簡化,并呈現給學生,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微課具有天然的優勢,能有效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預習。實驗需要學生動手操作,但在預習階段,學生很難完成實驗操作,因此教師利用微課將實驗過程、實驗所需材料等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順利地進行預習。例如,學生進行“速度的變化”這一實驗教學預習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模擬實驗微課,向學生講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影響速度變化的主要因素,并通過模擬實驗向學生展示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速度變化,告知學生開展這一實驗需要哪些材料和條件,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向學生提出自主學習的問題:①根據實驗微課設計相類的實驗方案,寫出你要探究的問題;②結合你設計的方案提出自己的猜想;③根據方案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記錄下自己采用的方法和步驟,收集好相關實驗數據并做成表格,對自己提出的猜想進行簡單論證;④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總結和反思,找到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疑惑。
在正式授課前,筆者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全班學生基本都能根據微課提示較好地完成了模擬實驗,收集到了較有價值的信息。有些學生還能夠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將“學”前置,以“學”導“教”,有效提高預習效果,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利用微課突破實驗教學難點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一個難點,是學生大都缺少生活經驗,或者說某些物理實驗很少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就會使他們難以完成或理解某些實驗。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以視頻、動漫的方式將生活中的現象生動地呈現給學生,擴充學生的生活經驗儲備;將一些生活中不常見的物理實驗展示給學生,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這樣的方式較大地豐富實驗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教師指導學生突破實驗教學難點,從而提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效率。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難點為引導學生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和確定力臂。在以往的教學中,常常是由教師操作實驗進行演示,讓學生在一旁觀察,學生很少有實操的機會。正因如此,就使得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平衡的條件、確定力臂,降低了教學效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將實驗制作成微課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微課中,筆者先著重對這兩個難點進行講解,然后通過天平秤的實驗向學生演示如何確定力臂的方法,以及認知實現平衡的幾種重要條件。學生在通過微課完成預習的基礎上,筆者在課中利用信息技術以特定鏡頭的方式聚焦關鍵點,對實驗難點進行反復演示,直至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如在引導學生如何確定力臂時,筆者首先通過動漫演示了幾種涉及平衡的情況(如圖1),并用動漫演示力臂的畫法(如圖2,見下頁),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體會力臂的確定方法,最后再給學生播放一段從網上下載的視頻,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在教學中,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對這幾張圖進行了動態化處理。通過動態演示,讓學生直觀地觀察、認知力臂的確定方法,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有效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方法,比教師機械地講授、刻板地繪圖要好得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在現實中不好進行的實驗
初中物理學科有許多實驗,其中,有些實驗需要使用有毒性的溶液,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不宜讓學生操作;有些實驗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進行持續觀察,不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進行實驗;有些實驗現象稍縱即逝很難觀察到,需要比較高精度的儀器設備進行觀察記錄,而大部分學校又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些實驗都難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又跟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如果因此而放棄這些實驗,那么會失去一個讓學生增長知識、開拓視野的機會。如果利用信息技術,那么就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比如,一些實驗現象稍縱即逝的實驗,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模擬實驗,或是播放實驗視頻,向學生完整地呈現實驗過程,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例如,晶體融化實驗。我們知道,晶體的融化速度非??欤瑑H憑肉眼很難觀察到它融化的過程,學校一般也沒有配備相關的實驗設備。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觀察這一實驗現象,筆者先從網上下載了相關的實驗視頻給學生播放,并通過慢鏡頭向學生呈現晶體融化的細微過程,使學生能夠詳細地觀察晶體融化的現象。隨后,筆者又設計了一個模擬實驗,用冰塊替代晶體,用高壓火槍烘烤冰塊,演示晶體的融化過程。這很好地解決了學校因缺乏相關實驗器材而不能進行實驗的問題,又能讓學生對晶體融化有深入的了解。
又如,在講解光在宇宙空間的傳播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演示和闡述。我們要想觀察光在宇宙空間的傳播,需要配備極其精密的儀器設備,這是很多學校都無法具備的條件。于是,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演示了光在宇宙空間傳播的路徑、速度等,并通過法拉盛課件模擬了太陽、月亮、地球的運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月食、日食、潮汐等自然現象,教學活動生動具體,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光在宇宙中的傳播特性。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當我們碰到一些無法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或是進行模擬實驗,或是讓學生觀看實驗視頻,而不是放棄這些實驗,要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四、利用信息技術完善實驗教學評價過程
從事多年初中物理教學工作,筆者發現過去實驗教學的評價往往只注重結果性評價,輕視過程性評價,削弱了教學評價在促進教學總結、教學反思等方面的作用。近年來,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線評價模式,從而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效統一起來,形成了更加科學、有效、完善的評價機制,提高了教學評價的效能。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教師通過網絡實時觀察學生的實驗情況,了解每一個學生進行實驗的進度、效果,及時收集學生實驗的相關數據,然后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科學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多元化評價方式,進行全方位的線下評價,讓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推動學生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學習、自我提升。
比如,“家庭用電”的知識,其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學生要了解家庭電路、電路元件、零線、火線、火線和零線之間電壓,要學會使用測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如果僅靠課堂實驗那么無法完成如此龐雜的教學內容,因此除了要在課堂上進行相關的實驗,還需要學生自主在家里進行觀察、實驗。但教師又如何了解學生家庭實驗的效果呢?筆者這樣做:(1)安排一項家庭作業“拆解家中廢舊電器,觀察其中的線路,并嘗試修理”;(2)讓學生將完成作業的全過程拍攝成視頻,上傳至班級QQ群,并提出自己的疑惑、問題;(3)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解決學生的問題、提出改進或修理意見,給出評價結果。
這樣的評價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在拆解、觀察、修理的過程中,更加清楚地認識電路,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很好地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成果,及時為學生解決在知識應用過程中的問題,有效延伸了課堂教學內容。
在實踐中,筆者發現不少青年教師存在過于依賴信息技術的現象,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采用信息技術,淡化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淡化了教學板書。信息技術應該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而不是主要手段。比如,介紹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時,有不少教師全程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實驗的具體過程,但沒有對實驗進行必要講解。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利用動畫視頻演示實驗的過程,并適時詳細地解說實驗的每個環節,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這個實驗。然后進行模擬實驗,讓學生拉抽真空后的馬德堡球,進行實質實驗,這樣就能更好地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果只是單純進行實驗演示,那么學生難以抓住知識重點;倘若只是教師講解,那么學生就不能直觀理解實驗。只有二者結合,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比如,托里拆利實驗,因其規模較大、危險性也較高,不能在現實教學中進行演示,教師就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雖然互聯網上的實驗教學資源非常豐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實驗資源都適合本班本年級的教學,教師要進行辨析,選擇合理、適用的教學資源,開展相應的實驗教學。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效果,但教師在運用中也要注意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不能過度依賴。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物理實驗教學時,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為教學所需適時使用信息技術。
(責編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