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志剛
摘?要:近些年,隨著社會發展,對電力行業的要求提高。同期線損以線損自動統計計算為手段,依托四類終端的全覆蓋,從“數據、應用、管控、考核”4個方面,客觀真實地反映線損,消除了抄表不同期的影響,為線損分析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分析方法,全面推動10kV及以下線損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同期線損管理;降損對策
引言
一般情況下,電力系統月度以及年度線損分析都是通過同期線損的方式來進行,此指標能夠真實反映出線損的情況。同期線損主要是指線損計算過程中供電量、售電量采取同一時刻的電量計算方式。受到某些技術手段的影響,供售電量無法同步實施,從而造成線損率月度間存在著部分時差電量影響,掩蓋了線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無法發揮其在配電網中所應具有的作用。所以分析配電網同期線損問題是非常必要的,同時要加強線損的管理,采取針對性的對策來降低線損率,這對于進一步提升供電企業管理水平以及經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
1線損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1維修頻次低,線路壽命短
由于低壓配電線路始終處于持續運轉狀態,當終端用戶用電量增大時,配電線路的用電負荷也將急劇增大,在這種情況下,用電負荷極易超出用電設備的承載極值,而出現運行故障。同時,低壓配電線路如果在規定的維修時間段內未進行檢測與維修,配電線路在外界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下,極易出現老化現象,造成線路漏電、放電,這時,電力能源的消耗量就會增大,甚至縮減用電設備的使用壽命。此外,國內部分地區配電與變電線路所使用的三相電往往存在荷載失衡現象,如果荷載量過大,就會燒毀電力設備,而電力能源損耗值也會增大。如果不及時采取維修措施,供電所的經濟效益將受到嚴重影響。
1.2電網管理不到位
一些供電企業疏忽對電網損耗的管理,部分工作人員對電網線損重視度不高,主要體現在:首先,電力設備保養維修不及時,導致部分電路出現放電和漏電的現象;其次,在抄表、核算、計量的過程中存在工作疏忽,漏抄、誤抄都會導致電量收費的減少,在個別地區還存在偷電、竊電的情況。以上情況都是因為企業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對工作人員監管不到位導致的電網線損率的提升。
1.3線損管理意識淡薄
線損在配電網管理中是較為常見的問題,而且控制過程較為繁雜,這也使得電力企業在線損管理方面缺乏足夠重視。目前,網損是導致電能損耗的主要原因,而線損、變損是網損的主要構成因素,通過網損能夠實現對電力運行效率的有效評估。現有階段,網損管理工作并未受到重視,尤其是缺乏對線損的關注,管理意識的淡薄使得電力企業線損率相對較高,造成了電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2配電網降損的相應對策分析
2.1加強多專業的有效融合,實現精益化管理
通過有效的同期線損管理,可以使得末端業務進行有效融合,能夠對異常情況進行快速有效處理,并且得到較為平穩的線損率,將線損管理的職責真正落實到位。為了能夠實現這些管理目標就需要不斷升級優化管理方式,要加強多專業之間的融合,實現更加精益化的線損管理。對于電力企業來說,其管理情況以及經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線損管理的影響,而線損會涉及到多種專業,包括電網規劃、財務、運行、營銷、生產等等,所以針對線損涉及內容較多的情況,可以加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實現線損的精益化管理,確保可以準確了解不同層級、不同環節、不同元件的具體情況,確保電量以及電費的準確性。線損精益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實現管理以及技術的雙驅動,要建立起核心的系統軟硬件平臺,實現配電網精益化管理的全員參與、多專業融合,這一過程中營銷線損、電量采集、用電采集等系統的集成在其中發揮著較為關鍵的作用。
2.2傳統線損治理中,往往是從檢查總表計量入手
沿線路開展用電檢查,同時需要對表計逐個進行實測檢查,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檢查收效緩慢。與傳統更多依靠現場檢查方式開展線損治理相比,應用用電大數據分析開展線損異常治理具有耗時耗力少、工作效率高、精準定位準等特點,極大地助力用電檢查人員開展針對性的用電檢查。
2.3全方位提升降損的效率
電力企業在降損過程中一定要關注不同電壓等級之間的聯動研判,一旦配電網同期線損管理過程中存在異常問題,企業要組織相關部門以及不同專業對其進行綜合性診斷,提升線損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確保其能夠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全網降損。電力企業要從上到下地將降損職責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員,一定要保證線損管理過程中“每個臺區有人負責,每個問題有人跟蹤解決”,能夠大大提升線損管理異常問題的處理效率和時間。另外,在配電網同期線損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理念,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通過臺區拓撲自動識別的探索以及線損助手APP的應用來提升同期電量以及線損等數據的查詢,可以通過智能終端的應用提升臺區核查治理的效率,多渠道、全方位、寬領域的配電網同期線損管理加強也能夠較好服務于配電網降損。
2.4增加無功補償設備,加大監測力度
供電線路輸送有功功率的同時也會伴隨著無功功率的輸送,尤其是距離比較遠的供電,無功功率大大增加,從而提升了電網線損率。針對這種情況,要求在電路布局過程中充分考慮降損的措施,將變電站的集中補償方式和用戶端的無功補償方式相結合,在規劃布局時要合理設置補償電容器的安裝位置,增加電網中無功補償設備,使用自動化的無功補償設備并加強對無功補償設備的監測工作,通過加入無功補償設備不僅能有效降損,還能提高供電企業的電能質量。
2.5加大宣傳力度,樹立責任意識
為了增強管理人員與線損維護人員的責任意識,供電所應當利用口頭交流、微信、QQ等多種宣傳方式,向管理人員滲透和傳達線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對線損管理予以高度重視。在宣傳過程中,可以采取現場實地教學指導的方法,對可能產生線損的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進行系統分析,并向管理人員闡明線損管理工作的利害關系,確保配電線路能夠正常運行。
另外,管理目標是維系供電所正常經營活動,促進供電所經濟效益提升的一條有效路徑,基于此,供電所應當在每年年初制定本年度的線損管理目標,在目標當中,明確本年度線損率控制在百分之幾以下,并根據供電所內部的工作考核管理機制以及獎懲機制,對未完成管理目標的部門或者個人進行處罰。同時,工作計劃是完善線損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供電所的管理人員來說,應當以個人名義制定一個適用性強的線損管理工作計劃,并將每天的工作內容記錄下來,為制定線損預防與維修方案提供準確的數據參考。
結語
通過對線損率分析研究可以發現,線損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供電所的經濟效益。因此,近年來,供電所內部的專業型管理人員在現有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對制度內容進行創新改良,使之適用于線損管理全過程,對不合時宜的制度條款,應當及時予以清除,避免在處理配電線路線損時出現混淆不清的情況,進而影響制度執行效果。另外,供電所應當不斷在線損管理工作上面做文章,積極借鑒先進而成熟的線損管理經驗,在保障終端用戶供電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線損率,提升供電所的經營績效。
參考文獻
[1]李東東,徐兵兵.研究供電所線損管理措施[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19):3165.
[2]鄧威,劉俐,李勇,譚益,朱亮,曹一家.基于GCA和LSTM神經網絡的配電網網損預測[J].廣東電力,2019,32(09):154-159.
[3]黃劍濤.基于高級智能量測的遠程投切電容降低線損方法[J].價值工程,2019,38(0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