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創業生態系統:演進軌跡與發展取向

2021-10-25 22:25:32李經路宋士博王華賓
財會月刊·下半月 2021年10期

李經路 宋士博 王華賓

【摘要】創業生態系統理論源自區域經濟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 融合了聚集經濟、經濟地理學、國家創新系統等觀點, 現有文獻已從資源、系統動力學、網絡及演化等視角展開探索, 構建了平面結構和因果關系的理論框架, 嘗試了相關測度方法, 檢驗了微觀和宏觀影響機制, 研究成果較為豐富。 但是, 已有文獻側重于對創業生態系統元素的識別, 而沒有充分考慮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創業生態系統在借鑒系統動力學、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構建動態框架、分析制度的影響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關注生命周期、跟進數字創業、分析治理機制、探索新興經濟體的創業生態系統是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創業生態系統;生態理念;構成要素;動態框架

【中圖分類號】 F27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1)20-0120-9

一、引言

創業精神是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它不僅是發現機會、促進創新、安置就業、提高生產力的重要舉措, 而且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途徑, 創業精神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實務界的首肯。 在理論界, 由于Cohen[1] 、Isenberg[2] 等在創業方面的研究貢獻, 創業生態系統引起了學界的共鳴, 后來的研究開始分析企業家及其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 為深入研究創業生態系統奠定了基礎。 生態系統是生物學領域的專用術語, Moore[3] 率先將這一概念引入管理學中, 為創業生態系統的后續研究創造了條件。 在規范研究方面, 學者們甄別了創業生態系統的主要因素, 構建了平面結構和因果關系的理論框架; 在實證研究方面, 既有研究嘗試了創業生態系統的相關測度方法, 檢驗了微觀以及宏觀影響機制與路徑, 研究成果較為豐富。 但是, 既有研究缺乏動態性(隨著時間推移進行演化分析, 探討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的研究不多)與整體觀(針對個別要素的分析不少, 而對于整體生態系統效率問題的研究有待增強)[4,5] , 尤其是缺乏從系統視角解釋個人、制度、公司之間的互動關系[6] , 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論和經驗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分歧[7] 。

本文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軟件對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處理, 揭示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軌跡與發展脈絡, 強調從動態視角構建創業生態系統的分析框架, 充分利用網絡理論和數字經濟的優勢, 拓展研究視角以分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對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 并為后續研究指明方向。

二、文獻收集與處理

在百鏈學術搜索數據庫中, 以標題、關鍵詞、摘要或者刊名中含有“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或“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或“Entrepreneurship and Ecosystem”為檢索條件, 共獲得2376篇外文文獻, 進一步篩選后得到393篇直接相關文獻。 采用Citespace軟件對這393篇樣本文獻進行可視化處理, 得到外文創業生態系統文獻圖譜(圖略)。 觀察圖譜可知, 研究熱度最高的領域是創新(innovation)、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與創業生態系統(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研究熱度稍微次之的領域是知識(knowledge)、政策(policy)、網絡(network)、業績(performance)、公司(firm)、生態系統(ecosystem)、技術(technology)。

在中國知網中, 以主題、關鍵詞或者摘要中含有“創業生態系統”為檢索條件, 共獲得CSSCI期刊論文202篇, 進一步篩選后得到90篇直接相關文獻。 采用VOSviewer軟件對這90篇樣本文獻進行可視化處理, 得到中文CSSCI創業生態系統文獻圖譜(圖略)。 觀察圖譜可知, 現有文獻主要涉及以下研究領域: 創業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眾創空間、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創新創業、創業、科技創業、創新生態系統、企業家精神等。

三、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及相關理論

(一)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演進與界定

“生態系統”一詞源于生物學, 是指生物體與其物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8] , 其特征是多樣性和自我可持續性。 有學者將生態系統定義為一個區域內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因素)與環境中所有非生物物理因素(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自然系統, 不同物種與其他物種及所處環境相互作用, 形成不同類型的關系(如共生、捕食者—獵物), 以維持生態系統的整體穩定。 “創業”這一概念關注的是創業者通過持續注入創業精神和創新活力, 創造新產品和服務的機會, 也包括個人利用創新機會的過程。 創業生態系統方面的文獻不僅強調創業個體的作用, 更強調創業情境對創業行為的影響[9] ; 不僅將企業家精神視為制度的結果, 而且將企業家視為制度創造和保持制度健康運行的核心參與者(領導者)。

Moore[3] 首先將生態系統概念引入管理學中, 并認為企業不是在“真空”中進化的, 而是與供應商、客戶、金融機構等組織或個人存在互動關系, 在一個系統中共生發展。 這表明企業戰略應該從狹隘的行業視角轉向更全面的生態系統視角。 Cohen[1] 將創業生態系統界定為特定區域內相互作用的主體形成的群落, 通過支持和促進新企業的創建和成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Qian等[10] 將創業生態系統定義為經濟、社會、制度和所有其他重要因素相互影響, 并創造、發現創業機會的系統。 Mason和Brown[11] 在總結前人的觀點后, 將創業生態系統界定為一組相互關聯的創業者(包括潛在的和現有的)、創業組織(如公司、風險投資、商業天使、銀行)、機構(大學、公共部門機構、金融機構)和創業環境, 正式和非正式地組合在一起, 調節和控制當地創業環境以提升績效的系統。 Stam[7] 、Spigel[12] 強調創業生態系統由一組相互依賴的參與者構成, 并使它們能夠在一個特定區域內進行生產性企業活動。 Claudia Shwetzer等[13] 認為創業生態系統是在當地創業環境大力支持的條件下, 將創業者、組織、制度和創業程序四者正式或非正式連接在一起, 相互作用、互相影響, 從而影響經營績效的動態過程。

國內學者將創業生態系統界定為特定空間內創業企業群落與創業環境的統一體[14] ; 強調以創業者為中心, 聯接政策引導、金融服務、中介服務、科研院所、基礎設施等機構, 協同作用于創業者, 借助共生演化機制提高創業質量, 促進區域發展[15] ; 重視系統內資源匯聚、價值交換和平衡調節機制[16] 。 騰堂偉[17] 強調創業生態系統以企業家精神與創新人才為核心, 通過創新的知識溢出實現衍生經濟的發展, 其構成是以企業家群體為核心的體系。 陳強等[18] 從創業主體、創業要素以及創業環境三個方面來界定創業生態系統。

借助類比方法, 自然生態系統的研究視角可以拓展研究者的視野, 但是創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系統不同, 生物系統的“參與人”不存在對系統運作的期望, 更不需要制定計劃。 創業生態系統是人為的系統, 存在參與者的主觀意圖。 創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在參與者主體競爭、創新機制方面存在著差異[19] 。 創業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一致性和彈性等特征。 一致性表現為創業生態系統的各個參與者的關聯程度, 創業生態系統的參與者從事共同的行為和活動, 并追求共同的結果, 接受共同的價值觀、邏輯, 存在“幫助其他生態系統參與者”和“容忍創業失敗”的觀念。 要保持生態系統的進化潛力, 使其免受意外力量的沖擊, 使系統具有彈性[20] 。 創業生態系統要確定多樣性和一致性的耦合方式, 以及適應其彈性和行為的路徑[20] 。

Isenberg[2] 將聚集(企業聚集)概念與創業相結合構建創業生態系統, 并把創業(生產性)作為生態系統的輸出。 Stam[7] 也將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重心轉向生產性(創新和成長型)創業, 這是創業研究視角的一個關鍵變化。 創業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特征, 它強調企業家作用的復雜性和非線性, 注重價值轉移和價值創造。

(二)創業生態系統的理論淵源與脈絡

從理論淵源上講, 創業生態系統概念和理論繼承了區域發展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中的商業生態系統觀并有所發展。 區域發展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在生態系統思維方面有著共同的根源, 它們都關注特定區域中參與者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行為在價值創造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在過去幾十年里已成為一種新的產業組織方法。

區域發展理論著眼于區域生態系統, 用以解釋區域內的社會經濟表現, 如工業區、區域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系統都關注區域績效, 強調分工的作用以及社區和公司員工之間的相互作用。 區域發展理論包括聚集經濟理論、產業集聚理論和區域創新體系理論等思想, 可能側重于商品或服務的高效生產, 也可能側重于知識創造和實踐創新, 認為企業聚集在某一相近區域能夠提高經濟效率(提高專業化水平, 降低交易成本, 或快速流動信息)以及促進知識轉移(隱性知識的交換)。

戰略管理理論認為, 企業并非孤立存在的, 為創造和獲取價值、實現價值主張, 企業需要依賴產品或服務具有互補性的其他群體, 與其結成聯盟, 并構成共同體, 即商業生態系統, 這是企業之間協調合作的重要方式。 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其戰略因素會影響企業獲取該生態系統所創造價值中的份額[21] 。 鑒于生態系統和戰略聯盟對于創造價值的重要作用, 系統中的核心企業必須從生態系統整體層面考慮戰略, 創造一個差異化的價值主張, 不僅吸引最終消費者, 而且吸引合作伙伴。 因此, 戰略管理理論關注平臺的生態, 這些平臺(物理或虛擬平臺)將一組客戶與另一組客戶連接, 有助于生態系統的協調和治理, 形成網絡的外部性[22] 。 綜上, 戰略管理理論的生態系統是產業組織理論的再生, 主張采用跨行業的價值鏈方法, 來解決產業結構如何影響特定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問題。

戰略管理理論與區域發展理論為創業生態系統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洞見, 二者都觸及創業概念的外圍、外部性因素, 但沒有進行結構性分析, 沒有深入考察企業家的作用, 為創業生態系統的發展留下了空間。 創業研究的早期階段只關注企業家的個性特征和行為(如誰是企業家, 什么樣的個人特質能讓他們成功), 但是創業行為不能脫離社會環境孤立發生, 需要從“社會制度框架”的概念出發, 確定創業參與者、相關機構(如大學及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及人力資源等要素。

四、文獻綜述

(一)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

企業家行為是生態系統的核心, 其相關活動促進了初創企業的創建[2,9] 。 雖然個體創業行為很重要, 但其決策并不是孤立地局限在企業家范圍內[9] , 而是要建立一個有利于企業家精神和經濟發展的環境, 即支持性的環境。 創業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一般包括企業家(以及孵化企業家)、企業、文化和中介機構。 其中: 企業家是創業的核心; 企業可以吸引熟練勞動力; 孵化企業家即產生溢出效應; 文化, 更具體地說是一種企業文化, 能夠塑造企業行為; 技術轉讓公司、孵化器、金融機構(包括天使投資、眾籌和加速器)等中介機構為初創企業提供技術和商業咨詢服務。

關于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主要觀點如下: Isenberg[23] 提出了政策、金融、文化、支持、市場和人力資本六要素; Feld[24] 提出了領導力、中介、網絡密度、政府、人才、支持服務、公司和資本八要素; World Economic Forum[25] 提出了市場、人力資本、融資、支持系統、監管與基礎設施、教育培訓、大學和文化八要素; Stam[7] 將其分為基本條件和工作條件兩類, 基本條件包括網絡、領導、金融、人才、知識和支持服務, 工作條件包括正規機構、文化、實體基礎設施和需求; Spigel[12] 根據要素屬性將其分為文化、社會、實體三類, 文化包括文化態度、創業史, 社會包括投資資本和交易撮合者、人才, 實體包括大學、基礎設施、政策和市場。

在探討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時, 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進行了解讀, 主要存在語境視角[26] 、資源視角[6,26-28] 、系統動力學視角[6,13,29] 、制度與網絡視角[4,30,31] 、教育視角[32] 、演化與測度視角[4,6,33] 。

(二)創業生態系統的理論框架與模型

一門社會科學要想有生命力, 就必須有一個理論框架來解釋和預測該門科學所涉及的經驗現象。 創業生態系統存在不同的理論框架與模型, 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平面結構和因果關系兩類模型。 平面結構框架或模型重在確定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而因果關系框架或模型側重于探討要素之間的關系。

Isenberg[23] 構建的平面結構型創業系統, 為創業生態系統的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模型涉及政策、金融、文化、支持、市場和人力資本六個要素, 強調了環境的重要性。 生態系統是在一組獨特的條件和環境下運行的, 呈現出顯著的地域差異[28] 。 數字經濟的興起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從不同方面影響著經濟行為, 在此背景下, Sussan和Acs[33] 考量了數字經濟對創業的影響, 其融合數字生態系統和創業生態系統兩個理念, 構建了數字創業理論框架, 該框架由數字基礎設施治理、數字用戶公民、數字創業和數字市場四個概念組成。 雖然這一框架考慮了數字經濟的影響, 比Isenberg[23] 的框架更具有時代特征, 但是兩者都屬于平面結構的理論框架, 都強調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而未考慮要素之間的影響作用。 其為后續因果關系型或者動態理論框架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學者們借鑒平面結構的研究基礎, 試圖構建考慮生態系統內部要素相互影響的模型。 Stam[7] 嘗試性地開發了一個“元素—輸出—結果” 因果關系模型, 如圖1所示。

該模型強調三個層次(基礎條件、系統條件以及系統條件下的輸出和輸出結果), 以及向上和向下因果關系、層內因果關系。 向上因果關系揭示了新價值創造是如何由中間因素所導出的; 向下因果關系揭示了系統的結果和輸出如何反饋到系統條件中; 層內因果關系指生態系統中不同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以及生態系統的不同產出和結果之間的相互作用。 基礎條件包括制度(非正式和正式制度)和物質條件, 這些條件是創業生態系統的根本前提。 系統條件是生態系統的核心, 主要由網絡、領導、金融、人才、知識和服務體系構成, 其中網絡提供了信息流, 使有效分配成為可能。

因果關系生態系統的研究激起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 Alvedalen等[4] 在借鑒Stam[7] 和Spigel[12] 的框架的基礎上, 構建了基于因果關系的創業生態系統理論框架, 如圖2所示。

該框架由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是制度環境和互動關系, 其是框架的根基; 第二部分是創業生態系統的主要元素, 包含物質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 第三部分是創業活動, 即企業家行為; 第四部分是價值創造, 即創業生態系統的最終目標。 這四個部分之間存在動態反饋作用。 創業生態系統的主要元素部分直接影響創業活動, 同時創業活動將有效信息反饋給創業元素, 從而提升創業活動質量; 創業活動直接影響價值創造, 價值創造的信息反饋給創業元素后, 創業元素的能力、效率得以提升, 從而提升創業活動的質量, 增加價值創造。 如此動態往復, 以至無窮。 價值創造、創業行為, 以及社會屬性、文化屬性和物質屬性相互耦合形成的生態元素, 展示了創業生態系統內部的關系[12] 。 互動關系和制度環境作為系統的附加層, 加強了生態系統的組成和關系交互作用。 但與Stam[7] 和Spigel[12] 一樣, Alvedalen等[4] 也沒有對創業生態系統中的因果關系進行深入分析。

此時, 從構成要素的功能方面切入, 探討因素之間的互動與共生機制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 Ross Brown等[34] 在借鑒Spigel[12] 的觀點和思路的基礎上, 構建了真正具有“生態系統”意義的創業生態系統金字塔模型, 如圖3所示。 該模型中創業生態系統由文化、社會和物質屬性組成, 這些屬性為企業家提供利益和資源, 如果沒有互補的社會和文化屬性(如創業支持組織、國家資助的創業投資計劃或新的大學技術和知識轉移項目等)作為支撐, 則創業生態系統不太可能成功。

Melita Nicotra等[35]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能反映投入產出鏈條的創業生態系統邏輯框架(如圖4所示), 試圖測度和檢驗創業生態系統因素對生產性企業家精神的影響。 這一框架由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結果以及其對經濟的影響構成。 其中, 構成要素包括投入要素和產出要素, 結果主要表現為創造就業、新觀點或新技術、商業化, 最終使得經濟附加值增長, 而經濟附加值增長又會反作用于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 產生良性循環。

上述四個基于因果關系的創業生態系統理論框架各有千秋, 從框架的總體關系上看, 四者都存在反饋機制。 Alvedalen等[4] 與Stam[7] 的創業生態系統理論框架的邏輯思路比較接近, 但在強調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方面差別明顯, 前者從元素的屬性方面分析, 而后者從元素的作用方面著手。 相較而言, Ross Brown等[34] 的創業生態系統金字塔框架更像生態學中的“生態系統”框架, 該框架從構成要素的功能方面切入, 探討因素之間的互動與共生機制。 Melita Nicotra等[35] 的創業生態系統理論框架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分析創業生態系統的微觀投入傳導到生產性企業家精神, 然后影響創新、就業, 最終提高經濟附加值的過程。

(三)創業生態系統的測度指標與方法

如果不能衡量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有效性, 就無法改進現有方案, 也無法構建合適的生態系統[11] 。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國內外學者試圖運用位置商、移位分享、熵權法、灰色系統、粗糙集法、改進的DEA以及指數法等方法來衡量創業生態系統的質量。

1. 測度指標方面。 丹麥商業發展局從交易撮合者、風險資本、專利和位置系數四個方面來考量創業生態系統的效率與效益。 考夫曼基金將考核重點放在創業生態系統密度、流動性、連通性和多樣性上。 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區域創業加速器計劃使用客觀數據和主觀測量相結合的方式來確定創業的優勢與劣勢, 這種衡量方法側重于投入, 而不是產出。 Saeed Mujahid等[36] 提取創業生態系統的8個核心維度, 即市場、金融、人力資源開發、支持、政府角色、基礎設施、產業關系和導師關系, 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發現, 人力資源開發對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最大, 其次是金融、支持和產業關系, 市場的影響最小。

2. 測度指數方面。 已有學者構建了基于主要要素的創業生態系統指數, 將每個要素進行平均值標準化處理, 然后以加權平均法計算得到和的形式的要素總指數, 用于比較不同創業生態系統的質量。 鑒于生態系統的本質是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將每個要素進行平均值標準化處理后, 采用標準化后指標相乘的方式可得到積的形式的要素總指數。 也有學者使用國家級數據構建全球創業發展指數[9] 。 楊武等[37] 從人力、財力、物力和創新四個維度構建中國創業孵化生態環境健康性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增長率循環指數合成方法進行測度。

3. 衡量方法方面。 劉文光等[38] 運用熵權系數模型確定各級指標權重, 結合灰色系統對創業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評價。 周方濤[39] 基于AHP-DEA方法, 采用創業產出指數、風險資本指數、公司績效指數、心態指數、支持指數和差異性指數對創業環境進行評價。 林艷等[40] 基于粗糙集方法, 從技術價值、創新能力、經濟價值、健康發展能力、促進區域發展能力等方面初步構建了區塊鏈創業生態系統運行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四)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與路徑

在創業生態系統平面結構和因果關系框架模型規范研究的基礎上, 已有研究開始從實證角度考察系統內關鍵要素對關鍵產出——創業精神和活動的影響, 進而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 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研究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個維度。

1. 微觀層面的機制。 微觀層面的機制主要探討創業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的影響機理與路徑問題。 創業生態系統存在著動力機制、遺傳機制、演進機制和反饋機制, 這幾種機制之間又會發生相互作用[41] ; 鑒于創業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組織過程, 運用耗散理論構建的創業生態系統兩階段模型, 更適合闡釋其運行機制[42] 。 李洪波等[43] 利用共生演化動力模型, 展示了不同共生系數下創業生態系統的演化路徑, 創業參與主體與創業支持機構間的共生系數大小決定了創業生態系統共生演化的結果, 只有在互惠共生模式下才能夠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創業生態系統的演化路徑可分為種群形成階段、群落形成階段和系統形成階段, 其伴隨著創新創業資源聚合、整合和耦合的逐漸形成; 生態系統中創新創業能力形成實質上是從個體能力到種群能力、種群能力到群落能力、群落能力到系統能力三階涌現的結果[44] 。

(1)信任和企業家精神是影響創業的關鍵要素。 信任能夠實現知識共享和學習, 并降低交易成本, 繼而形成價值觀、習俗、例程和簡單的規則。 信任對生產性創業具有積極影響, 而生態系統內的不信任將對經濟產生非生產性和破壞性影響[45] 。 企業家不僅是激勵下一代企業家的源泉和榜樣, 而且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直接幫助或指導新的企業家。 企業家精神或潛在企業家精神具有“累積的”影響, 是創業再循環過程中的重要催化劑。 一些學者將系統動力學引入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 認為企業家的意向是創業活動最強因子。

(2)核心企業對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 核心企業能夠聯合各類主體搭建價值網絡體系, 通過市場化的網絡治理機制與跨界實現開放式創新, 協調多主體在創業生態系統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復雜交互關系, 服務于系統中企業的發展。

(3)互聯網和智能化對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 融合線上和線下創業資源的新型創業生態系統, 是創業生態系統的嶄新形式, 其首先在線上創業服務平臺間、線上和線下創業服務平臺間建立聯系, 然后通過互聯網在不同區域創業生態系統之間建立合作關系; 微觀系統內的某些創業資源和服務具備全球全網影響力, 宏觀和微觀創業生態系統的界限趨于模糊[46] 。 區塊鏈創業生態系統是由參與主體應用區塊鏈技術整合線上與線下的資源、機會, 開展區塊鏈創新創業活動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該系統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 能夠增強主體之間的信任、協同發展, 實現線上、線下資源的優化配置, 是更加開放、動態的復雜系統。 快速發展的區塊鏈技術以及相關政策, 放大了區塊鏈創業生態系統的漲落幅度, 促進了系統的有序演化。

2. 宏觀層面的機制。

(1)制度對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 制度是個人、團體及組織所遵守的規則和規范, 以確保他們的地位和合法性。 制度強調環境如何影響組織的行為和結果, 在促成創業成功方面, 其不僅關注效率, 還重視監管的作用。 大多數研究者傾向于分析正式制度(規則和法律)和非正式制度(文化、社會規范)對創業的影響[30] 。 文化、社會規范和政府支持是促進高成長初創企業成長的重要因素。

更進一步地, Atilla ?ner等[47] 將創業活動分為熊彼特型(基于創新)和柯茲內爾型(基于機會), 發現企業家對失敗的恐懼抑制了對創新的預期, 社會文化因素對創業生態系統存在負面影響, 會抑制該地區企業生態系統的功能。 Acs等[29] 在控制對經濟績效有統計意義的投入要素和制度之后, 發現無論是單獨創業還是生態創業, 都無法解釋發達國家的經濟績效, 說明創業或創業生態系統對經濟績效的影響是通過制度因素發生作用的。

(2)創業環境對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 現有研究一般用創業率和創業創新這兩個變量來表征創業績效, 探索創業環境對創業績效的影響。 Yan Yan等[48] 認為創業融資、稅收或監管政策對創業創新產生負向影響, 創業的基礎設施和文化規范對創業率產生正向影響。 Acs等[9] 認為創業生態環境是引致創新創業的原因。 另外, 有研究將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提煉為政府政策、金融、文化、支持、市場、人力資本六要素, 并探討六要素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 然后分析企業經濟業績傳導到國家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和降低貧困三方面的影響, 以闡釋從宏觀創業生態系統到微觀企業經營業績再到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路徑[49] 。

(3)政府在創業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創業生態系統從產生到成長、成熟, 歷經磨難, 面臨多重困難。 政府要采取科層、網絡和市場三種組織形式和資源配置方式才能推動創業生態系統的發展[50] 。 政府扶持是促進眾創空間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對眾創空間的補貼有利于眾創空間提供優質創業服務以及創業企業向接受孵化方向演化。 當政府積極規制初始意愿、眾創空間提供優質創業服務的初始意愿以及創業企業接受孵化的初始意愿較低時, 政府規制對眾創空間和創業企業行為演化的影響微弱; 而當各主體相應的初始意愿較高時, 較低的政府規制水平即可實現較高的預期目標[51] 。 只有從政策的完整性、動態性、過程性出發, 優化政策工具, 才能促進創業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

(4)生態理念對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 生態學認為, 生物種群的成長和變化規律表現為: 隨著時間的推移, 種群規模逐漸增大, 但受密度制約, 最終其規模增速減緩而逐漸平衡在某一數值。 也就是說, 其表現為Logistic增長規律。 有學者從生態寬度、生態位重疊、生態位相似三個方面構建Logistic模型, 探討了區域間創業生態系統的競合格局。 在國家強調生態文明理念的環境下, 綠色創業生態系統是創業方面的一個解決方案。 綠色創業生態系統是由系統空間內的企業種群和配套組織種群依托于區域的經濟、社會、自然等基礎環境, 受系統空間內創業資源的影響, 實現綠色價值創造的復雜系統[52] 。 綠色創業生態系統有必要嵌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情境, 從整體性、多樣性和友好性三個維度探究其演化的社會創新效應, 并創建評價指標體系, 豐富創業生態系統評價研究[53] 。

此外, 數字技術改變了傳統創業模式, 為大眾創業帶來了無限商機。 數字創業生態系統通過網絡信任機制、網絡分享機制和多方協同機制等, 加深各要素之間的互動聯系, 拓寬創業生態系統的地理邊界, 提升創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 推動數字創業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54] 。

五、研究評論與展望

(一)研究評論

創業研究的視野從強調企業家和企業轉移到創建企業生態系統上, 這是創業生態系統的最大特征。 既有研究從資源、系統動力學、網絡、演化等視角對創業生態系統展開了探索。 從理論淵源上講, 創業生態系統概念和理論繼承了區域發展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的商業生態系統觀并有所發展。 創業生態系統理論模型有平面結構和因果關系兩類, 在此基礎上, 學者們探討了創業生態系統的測度與指標選擇問題, 檢驗了創業生態系統微觀與宏觀層面的影響機制。 至此為止, 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已經蔚為壯觀。

但是, 創業生態系統的演變和演化性質經常被忽視, 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征是非線性。 最初關于創業生態系統的文獻專注于企業家個人和企業的特征與行為, 而忽略了企業的環境對其“行為、選擇和績效”的調節作用, 這種關注企業家的個性特征、父母職業的研究都進入了死胡同[55] 。 在此情況下, 借助生態學觀點, 利用多樣性、選擇性、恢復力和適應性等生態概念來分析創業生態系統不失為一種理想的發展路徑。 一些學者認為簡單的類比過于字面化, 創業生態系統是人為的系統, 而不是自然現象[7,12] , 完全照搬或機械模仿都有失偏頗, 需要考慮制度及網絡等因素的相互作用[31] , 創業生態系統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還存在研究空間。 過去的研究側重于識別元素, 而沒有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創業生態系統的各種元素如何促進創業的問題有待深入研究。 此外, 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還存在如下缺陷:

1. 尚無一個明確的分析框架, 無法明確制度對創業行為的具體影響。 制度對創業生態系統結構和績效的影響研究仍然是一個挑戰。 現有研究沒有充分探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在創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其在何種空間尺度上起作用。 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制度組合方式以支持創業, 這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這些制度都同等重要嗎, 或者其中一些比其他的更重要嗎?

2. 創業生態系統雖然接納了系統概念, 但未充分利用網絡理論的洞見。 關注網絡在創業生態環境中的相互作用, 需要研究這些交互作用如何映射, 同時要考慮網絡的結構特性和網絡關系的性質(從不同維度來看), 以及如何增強創業精神。 這就需要一種動態的網絡方法來實現創業生態系統。

3. 現有研究傾向于提供一個靜態概念框架, 缺乏對動態概念框架的研究。 靜態框架重點關注創業生態系統的要素有多少、是什么, 而沒有系統地考慮它們隨時間演化的問題。 系統不是被動創建的, 它是遺傳的、進化的結構。 隨著時間的推移, 創業生態系統是如何發展和變化的? 為什么一些新興的創業生態系統無法發展下去? 是什么過程導致了正在衰退或垂死的創業生態系統復蘇? 系統中有多少路徑依賴關系[56] ? 創業生態系統的進化和動態性質對那些希望將其運作化的機構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問題都有待解決。

(二)研究展望

1. 關注創業生態系統的生命周期, 借鑒系統動力學、復雜的自適應系統進行研究。 生命周期是創業生態系統研究的核心[7] , 學者們應研究生命周期在創業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創業生態系統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特征,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 其核心要素的重要性也不一致。 甄別出生態系統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表現, 并制定相關的創業制度與政策,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使得創業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支持創業公司的成長, 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2. 跟進數字創業的發展, 探討數字經濟對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 數字創業是創業生態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 是富有成效的創業精神的表現, 它與創新和增長導向有著內在聯系。 數字經濟能夠降低協調成本和資產專用性, 其擴展了創業生態系統的空間維度, 使得研究維度更為廣泛。 數字創業對傳統的創業生態系統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數字創業是否會產生新的創業生態系統? 數字創業與創新和增長導向的聯系如何實現, 傳導機制是什么? 探討數字創業生態系統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3. 拓展研究視野, 探索新興經濟體的創業生態系統。 從Cohen[1] 、Isenberg[2] 的開創性研究到現在各支流學者的不懈努力, 現有關于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對象一般是發達國家, 即分析發達國家創業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意見。 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家精神是當今最未得到充分研究的經濟現象[57] 。 現有基于發達國家的創業理論不足以闡釋新興經濟體創業生態系統在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方面的問題。 新興經濟體的創業生態系統面臨著新的問題, 后續研究可以持續關注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創業生態系統[58,59] 。

4. 關注創業生態系統內外部因素的協作效應, 強調生態系統的治理功能。 系統是一組制度, 該制度共同影響行動者績效。 創業生態系統由多個要素或者參與者組成, 每個參與者都有不同或相關的目標和功能, 因此創業生態系統的治理機制需要引導協調一致的行動, 而不是孤立的行動。 治理邏輯可對創業生態系統進行有效治理, 其是企業家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工具[23] 。 因此, 探討創業生態系統的治理模式也是未來需要關注的問題。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Cohen B.. 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6(15):1 ~ 14.

[2] Isenberg D.. 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6):41 ~ 49.

[3] 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3):75 ~ 83.

[4] Alvedalen J., Boschma R.. A critical review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research:Towards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 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7(6):887 ~ 903.

[5] Mason C..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Emerging research questions[Z].Presentation to the 2019 ACERE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9.

[6] Cavallo A., Ghezzi A., Balocco R..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research:Present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8(2):1 ~ 31.

[7] Stam 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regional policy:A sympathetic critique[ 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5(9):1759 ~ 1769.

[8] Tansley A. G.. 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 J].Ecology,1935(3):284 ~ 307.

[9] Acs Z., Autio E., Szerb L.. National systems of entrepreneurship:Measurement issues andpolicy implications[ J].Research Policy,2014(3):476 ~ 494.

[10] Qian H., Acs Z. J., Stough R. R.. Regional systems of entrepreneurship:The nexus of human capital,knowledge and new firm form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4):559 ~ 587.

[11] Mason C.,Brown R..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Z].Background 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kshop Organised by the OECD LEED,2014.

[12] Spigel B.. The relational organ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7(1):49 ~ 72.

[13] Claudia Shwetzer, Alex Maritz, Quan Nguye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A holistic and dynamic a pproach[ J].Journal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2019(3):7 ~ 23.

[14] 王勝光.世界互聯中的創業生態系統[ 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4):549 ~ 558.

[15] 項國鵬,寧鵬,羅興武.創業生態系統研究述評及動態模型構建[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2):79 ~ 87.

[16] 林嵩.創業生態系統: 概念發展與運行機制[ 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4):58 ~ 62.

[17] 騰堂偉.創業生態系統研究的知識基礎與前沿重點[ J].管理世界,2017(9):184 ~ 185.

[18] 陳強,劉云飛.區域創業生態系統構建趨勢及啟示[ J].科學管理研究,2019(3):87 ~ 91.

[19] Iansiti M., Levien R.. Strategy as ecolog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3):68 ~ 78.

[20] Roundy Philip T., Beverly K. Brockman, Mike Bradshaw.The resilience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Insights,2018(8):99 ~ 104.

[21] Jacobides M. G., Knudsen T., Augier M.. Benefiting from innovation:Value creation, value appropr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dustry architectures[ J].Research Policy,2006(8):1200 ~ 1221.

[22] Rochet J. C., Tirole J..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 sided markets[ 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4): 990 ~ 1029.

[23] Isenberg D.. 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trategy as a new paradigm for economic policy: 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Z].Presenta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Affairs,2011.

[24] Feld B.. Startup communities:Build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your city[M].New York:Wiley,2012:1 ~ 211.

[25] World Economic Forum.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round the globe and company growth dynamics(industry agenda)[R].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2013.

[26] Edelman L., Yli-Renko H..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perceptions on venture-creation? efforts:Bridging the discovery and creation views of entrepreneurship[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0(34):833 ~ 856.

[27] Motoyama Y., Knowlton K.. Examining the connections within the startup ecosystem:A case study of St. Louis[ J].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2017(1):3 ~ 23.

[28] Audretsch D., Mason C., Miles M., O'Connor A.. The dynamics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18(3-4):471 ~ 474.

[29] Acs Z., Stam E., Audretsch D., O' Connor A.. The lineage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pproach[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7(1):1 ~ 10.

[30] Autio E., Kenney M., Mustar P., et al..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J].Research Policy,2014(7):1097 ~ 1108.

[31] Ter Wal A., Boschma R.. Co-evolution of firms, industries and networks in space[ J].Regional Studies,2011(7):919 ~ 933.

[32] Maritz A.,? Jones C., Shwetzer C.. The statu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J].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5(8-9):1020 ~ 1035.

[33] Sussan F., Acs Z. J.. The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7(1):55 ~ 73.

[34] Ross Brown, Colin Mason. Looking inside the spiky bits:? A critical review and conceptualis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7(49):11 ~ 30.

[35] Melita Nicotra, Marco Romano, Manlio Del Giudice, et al.. The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nd productive entrepreneurship:A measurement framework[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8(43):640 ~ 673.

[36] Saeed Mujahid, Shujaat Mubarik, Navaz Naghavi. Prioritizing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A proposed framework[ J].Journal of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19(9):1 ~ 21.

[37] 楊武,田雪姣,李亞紅.中國創業孵化生態環境健康性評價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8):112 ~ 118.

[38] 劉文光,趙濤,邊偉軍.區域科技創業生態系統評價: 框架與實例[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43 ~ 49.

[39] 周方濤.基于AHP-DEA 方法的區域科技創業人才生態系統評價研究[ J].管理工程學報,2013(1):8 ~ 14.

[40] 林艷,張晴晴,王珊珊.區塊鏈創業生態系統運行效果評價[ J].統計與決策,2019(22):37 ~ 41.

[41] 趙濤,六文光,邊偉軍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區域科技創業生態群落運行機制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6):20 ~ 24.

[42] 張玉利,白峰.基于耗散理論的眾創空間演進與優化研究[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1):22 ~ 29.

[43] 李洪波,史歡.基于擴展Logistic模型的創業生態系統共生演化研究[ J].統計與決策,2019(21):40 ~ 45.

[44] 邊偉軍,楊薪鈺,羅公利.高新區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演化路徑與機理[ J].中國科技論壇,2020(6):134 ~ 145.

[45] Jeffrey Muldoon, Antonina Bauman, Carol Luc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Do you trust or distrust?[ 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ommunities:People and Places in the Global Economy,2018(2):158 ~ 177.

[46] 王正沛,李國鑫.線上線下資源融合的新型創業生態系統研究[ J].管理學報,2018(6):803 ~ 813.

[47] Atilla ?ner M., ?zlem Kunday. A study on Schumpeterian and Kirznerian entrepreneurship in Turkey:2006-2013[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6(102):62 ~ 71.

[48] Yan Yan, Jiancheng Gu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ntrepreneurial rate and innova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ternet attention[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Journal,2019(15):625 ~ 650.

[49] Wan Fauziah Wan Yusoff, Mudashir Gafar, Shafie Mohamed Zabri, Siti Sarah Imar. An anlysis of entrepreeurial ecosystem among small medium industries(SMEs) in Malaysia:A proposed model[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2016(17):3762 ~ 3769.

[50] 李正衛,劉濟潯,潘家棟.創業生態系統中的政府治理:新創企業成長視角[ J].科研管理,2019(12):42 ~ 50.

[51] 劉新民,孫向彥,吳士健.政府規制下眾創空間創業生態系統發展的演化博弈分析[ 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9(4):71 ~ 85.

[52] 林艷,張晴晴,李慧.基于時空觀的綠色創業生態系統共生演化仿真研究[ J].學習與探索,2018(11):110 ~ 116.

[53] 李華晶.綠色創業生態系統的創新機理研究[ J].東南學術,2020(5):126 ~ 135.

[54] 劉志銘,鄒文.數字創業生態系統:理論框架與政策思考[ J].廣東社會科學,2020(4):5 ~ 14.

[55] Gartner W. B.. 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89(4):47 ~ 68.

[56] Cooke P., Uranga M. G., Etxebarria 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titu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dimension[ J].Research policy,1997(4-5):475 ~ 491.

[57] Lingelbach D. C., De La Vina L., Asel P.. What's distinctive about growth-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Z].UTSA College of Business Center for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Working Paper,2005.

[58] Armanios D. E., Eesley C. E., Li J., Eisenhardt K. M..How entrepreneurs leverage institutional intermediar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to acquire public resourc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7):1373 ~ 1390.

[59] Goswami K., Mitchell J. R., Bhagavatula S.. Accelerator expertise:Understanding the intermediary roleof accelera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galor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8(1):117 ~ 1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视频|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亚洲成人|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91国内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www.精品国产| 91精品综合|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日韩无码白|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五月婷婷|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在线观看av永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日韩区欧美区|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欧美a在线|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欧美a在线视频|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黄色福利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第一区| 色婷婷久久|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婷婷色狠狠干|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在线欧美一区|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欧美色亚洲|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亚洲天堂高清|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亚洲成人在线网| 91国内在线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久草性视频| 欧美a在线看|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