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芝

【摘要】關于“計算”我想說;計算是中小學學生必備的數學基本技能,必須正確對待數學學習中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老師、學生必須轉變計算只要憑認真仔細便可攻破的認識,因為計算中也蘊含著許多技巧,計算不但能看出學生的耐心、細心,也能看出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愛上數學,就得愛上數學的核心素養之一:計算。本文提出有關如何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并結合實例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希望對老師們帶來實質性的參考。
【關鍵詞】數學素養;計算;能力;方法
會,但就是不能全對。這就是現實中的數學,也是讓學生又愛又恨的一門學科。每當考完試,總是有學生告訴我:“老師,這些題我都會。”但是當試卷發下來的時候,學生又會說:“老師,這些題我都會,就是算錯了。”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沒什么大不了的,下次只要我認真點計算對了,就絕對沒問題了。”可是下次同樣的問題可能還會再次出現,究其原因,大都是計算惹的禍。為什么會出現計算頻頻失誤的現象?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1.教師在教學中對計算的忽視
其實在我們中國,低年級的學生計算能力很強的。加減乘除的計算人人都會,正確率也非常高。但隨著年級升高,知識點越來越多,許多老師認為先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計算太浪費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就行,只要點到為止。豈不知許多學生也停留到此為止,不再計算。長此以往,學生的計算能力慢慢變弱,下次遇到題目,方法找到了,真的想完整的做下來時,計算往往是絆腳石,不是這里出錯,就是那里不對,讓學生抓狂不已。造成會的也做不對的現象,一定也會影響到學生整體水平的發揮。
2.學生在學習中對計算的輕視
學生對計算的認識不夠。他們通常認為計算就是一些數字的繁雜羅列,只要會加減乘除,這些都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題目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找到方法之后的計算。學生認為計算就是傻直白,沒什么技巧,沒意思!只要下次認真仔細點,就沒問題的。其實問題的解決方法就像是找到了一條路,而計算就是走好這條路的每一步。路找的再好,不能一步一步走好也是枉然。
3.計算器的使用也降低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對于復雜的計算,學生往往沒有耐心去計算,借助計算器省時省力,可是在考試時又不得使用計算器。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耐心計算的習慣,考試時單憑認真仔細就想做到正確是非常困難的。學生經常是算著算著就急躁起來,結果往往是不告而終。因為有很多計算不是硬算出來的,里面有好多的方法在其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能夠具備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教師和學生思想上的轉變:轉變計算只要憑認真仔細便可攻破的認識。
計算并不是沒有技術含量的。計算不但能看出學生的耐心、細心,也能看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因為計算中也蘊含著許多技巧,并不只是單純的算算算。從小學學習的運算定律到后來所學的公式以及自己日常積累的計算方法等等,都能顯示出一個學生的計算水平和計算能力。計算是一種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素養,也是學好數學的關鍵。
2.教師和學生實質的轉變:轉變不能只點到為止,而是要做出正確的結果為止。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計算,一起探究計算過程,優化計算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其實很多的計算都是有其獨到的方法的,老師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些方法的巧妙,并且善于及時總結計算方法,因為這些方法對學生終身受用。讓學生愛上數學,就得愛上數學的核心素養之一:計算
下面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結合我和學生的實踐,帶領孩子們一起愛上計算的旅程點滴:
【1】運算定律巧求值
小學六年級的有關圓、圓柱、圓錐的計算是個非常麻煩的計算。因為通常π要取3.14進行計算結果,三位數的乘法太麻煩,不知道哪一步疏忽就會前功盡棄。這時候運算定律就幫上了大忙。這時候我通常讓學生先按照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學生會感到非常頭痛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計算方法?學生被計算逼的無奈,必須另尋出路。這時引導學生巧妙使用運算定律,學生印象深刻,豁然開朗。
一個圓錐形沙堆,量的底面周長是18m,高4m,求這堆沙子的體積。(結果保留整數)這道題如果純計算,那計算量非常大,可是學生經過前幾天的計算了解3.14放在最后才算,就會找到這道題的簡算方法。
在平時計算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拆數湊整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數感。比如25×28,125×72,出現25,125時,一定想湊整,有沒有4、8這個因數?從而25×4×7,125×8×9結果一目了然。
所以,能被45整除。
這里的計算之巧讓學生也會體驗到計算的樂趣,體會到妙筆生花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