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楊麗萍編導和領銜的新作《云南的響聲》呈現了云南人文的衍生態之美。作為《云南印象》的姊妹篇,《云南的響聲》是對前一作品顛覆性的新嘗試,概念也由“原生態”上升為“衍生態”。舞蹈以“響聲”為創作特點進行的演繹,從這背后折射的生命觀與價值觀值得引起關注與思考。
關鍵詞:民族舞劇;《云南的響聲》;生命
生命是一種活的有機體,“人”是“生命”最典型的呈現,舞蹈舞動的過程實際上是生命體驗的過程,是“以生命本身顯現生命的藝術”。大型衍生態歌舞集《云南的響聲》通過自然的各種聲響去讓人感受自然之美妙,生命之神奇。該劇是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擔任總編導和領銜主演。整臺節目不再以慣有的故事情節進行展現,通過樂器制造大自然中的奇妙聲響,同時融合各類地方民俗特色,使現眾能看到許多來自云南田間地頭的民俗文化,更能了解到很多神秘而獨特的風俗習慣.感受世間萬物生命的奧妙,深刻打動筆者的內心,因此,筆者從以下方面抒發自身的見解。
一、響聲是生命的萌發
舞蹈是一門用心靈舞動身體的藝術,它感知生命,體驗生命,表現生命。中國的舞蹈相比其他民族的舞蹈更加注重生命的體驗和生命的表現,它不僅注重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體驗,更加注重所暗示的意義層面。當嬰兒脫離母體,那清脆的哭啼聲便是生命的開始,胎兒用自己的方式傳達生命之音,胎音是生命的萌發,是世界最純潔,最直接的方式,是心與心的共鳴之聲。開始第一幕《胎音》段便是演員手拿化緣的喇嘛,這作為一種樂器,用棒椎從邊緣劃過,發出一種神秘的嗡嗡響聲,這是從胎兒生命中迸發出的第一個聲音,也是舞劇中的第一個聲音,通過聲音展現生命伊始的神秘。進入《催生》段,明亮的聲音忽然出現在光束下,將我們喚醒,所有演員突然蘇醒歡騰著迎接新生命的降臨。隨后母親卻不幸去世,后段出現母親的靈魂與她的孩子相見,她激情的打著鼓,孩子在旁跳著轉圈甩發舞,預示著她們相見的喜悅。人的生命分為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能夠做到永世長存的只有生命精神,中國人生命精神的內涵是“和”——陰陽平衡、靈肉無分、血骨相連、圓融歸一。舞劇中母親的靈與孩子的肉相見從背后折射出中國人的生命追求,生命追求“圓”、“和”的美學思想。即使陰陽相隔,但是生命精神長存。這是比較典型的悲喜劇中生與死、命與運、歡樂與痛苦、希望與絕望的矛盾沖突,緊緊纏繞著劇中人的肉與靈,也深深地觸動觀眾的心與情。
二、響聲是生命的躍動
生命無謂長短,盛花落盡是繁榮,沒有衰退哪來興旺,時間的一切都是生命的躍動,舞蹈是直接體現生命的藝術,它表現的是生命的“生”與“在”,表現得是生命的“興”與“旺”。《云南的響聲》中既有嚴肅莊重的舞段,又有俏皮活潑的舞段,那些活潑的舞段像極了生命的躍動。在《斗雞》一段舞蹈中,編導根據雞的外貌特征,利用服裝設計,結合舞蹈來模仿雞的形態,他們口中吹奏者用蘆笙葫蘆笙做的樂器,其形態恰恰像極了雞的嘴巴,葫蘆笙堅硬又綿軟,富有彈性,使葫蘆發出的聲音清脆又響亮,在整體上模仿的唯妙唯俏。葫蘆笙在少數民族地區代表著繁衍,家畜興旺的寓意,舞蹈通過清晨母雞鳴叫預示著一天中生命的朝氣與躍動。隨后公雞們圍繞著母雞爭奪,鮮活的生命在舞臺上舞動著,讓人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好,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在《醉了的鼓》那一段,更是一出沸反盈天的鬧劇。所表現的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特色,也無不夸張地刻畫了伶仃大醉時生命歡樂躍動的眾生相。這里面為大家展示了好客的少數民族人們為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演唱的彝族敬酒歌和勸酒歌。邊醉邊唱邊打鼓,感受生命的奧妙,享受當下。在《牛鈴鐺》、《老虎笙》、《茶馬古道》等片段中也都是楊麗萍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各種奇思妙想想法,用動物的軀殼向觀眾傳達她對生命的追求,賦予了云南少數民族全新的生命,是對生命躍動的另一種表達。
三、響聲是生命的贊禮
當荊棘鳥矗立在世界最高的荊棘旁,刺破喉嚨,迸發出千古絕唱,那凄婉的曲調是對生命的贊禮;當風吹稻谷,而發出呼呼的響聲時,那沙沙的谷子是對生命的贊禮。在《太陽雨》的舞段中,展示了云南少數民族豐收求雨的場景,女演員分別為兩排交叉跪于麥田中,身前放置著簸箕,用簸箕曬動著麥子,仿模仿著勞作的場景,麥子與簸箕整齊有力的節奏相結合,他們把麥子揚在空中,把篩子排成曲線如波浪一樣翻滾,一時歌聲,一時笑聲歡呼聲匯成一片,以此來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這向我們展示了云南少數民族求雨的場景,麥子,不僅是麥子,更像著是落到地上的雨滴,像是生命的復蘇響聲,是對生命的祈求,是對生命的贊禮。這一段舞蹈不僅展示了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對勞動的重視,對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展示著他們對生命的追求。他們通過麥子的節奏展示出了生命的節奏。舞蹈正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的節奏,或者有節奏的生命,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言“求返于自己內心的心理節奏,以體合宇宙內部的生命節奏”舞蹈不僅是外部的肢體語言,更是內心節奏的呈現。他們用他們的方式祈求,這是對大自然的贊禮,對生命的渴望的追求。
四、響聲給予當下編導的創造啟發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指出:“繁榮文藝藝術,首要任務是多出優秀作品,要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據采訪到,楊麗萍老師歷經了兩年的采風,為確保舞劇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采用了幾百件民族樂器與聲音,一切能代表生命的聲音都楊麗萍反反復復精益求精的篩選運用到了這個舞劇上面。當下新時代的編導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在創作的過程中樹立“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致”的創作意識。這樣的作品才能經得住市場的考驗,因為傳世之作必然是篤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
同時,作為民族舞作品的創造者而言,應“承歷史之傳統,做當下之初心”,楊麗萍老師是一位敢于標新立異,獨步一時的藝術家,他在創作《云南的響聲》時便聲稱這部作品既不能夠趨同他人,也不能夠重復自己。《云南的響聲》稱為《云南映象》的姊妹篇。但是作者在構思立意,創造方法上都有不盡相同,可謂是同中有異,異中有新。這種通過發出聲響而舞動的藝術形式是以前我國舞劇創作上前所未有的一種創新。
《云南的響聲》這一作品的創造與演出,無疑不在舞蹈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與追捧熱潮。作者深入生活,在堅守本根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既繼承了傳統又創新發展,大大豐富了民族民間的語匯,有獨特的形式呈現民族文化,讓觀眾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參考文獻:
[1]袁禾.《中國舞蹈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2020.
[2]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北京,2010.
[3]《宗白華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頁.
[4]王曉晗.楊麗萍民族舞劇的審美特征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5]于平.從原生態“映象”到衍生態“響聲”(下)——楊麗萍歌舞、樂舞集創作隨想[J].舞蹈,2010(03):26-28.
[6]于平.從原生態“映象”到衍生態“響聲”——楊麗萍歌舞、樂舞集創作隨想[J].民族藝術研究,2009(04):4-8+1.
[7]吳德銘,葉進.美妙和諧的天籟之音——賞評《云南的響聲》[J].舞蹈,2009(08):22-25.
作者簡介:謝兆,女,1997.05.06,漢族,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