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嬰

蔡志紅
蔡志紅記憶力很好,這種優勢讓后來成為專職心理老師的她能夠準確、清晰地辨別不同學生的個性與心理,讓她在工作中給孩子們一種天然的信任和親近感。
蔡志紅至今對1983年9月的第一天記憶猶新,那是她作為大一新生到南京師范大學報到的日子。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剛進入校園時見到的兩排高大蒼翠的梧桐樹,樹中間系著一條橫幅,上面寫著——“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這是我進大學看到的第一句話。”這句話深深觸動了蔡志紅,在日后的很多時刻,總不經意地出現在她腦海中。
蔡志紅讀的是學前教育,這是她自己的主張。在她9歲時,母親因病去世。父親文化程度不高,讓她按照自己的心意填報志愿。“我喜歡小朋友。”看到招生目錄上“學前教育”幾個字,她知道這一定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工作。
大學畢業后,蔡志紅進入海門師范學校,此后歷經中學文科老師、幼兒園副園長、職業學校副教導主任、教師進修學校心理學教育學教師等崗位,輾轉之中,她和心理教育工作慢慢結下緣分。
2001年4月,蔡志紅被選派參加江蘇省首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班,這是她第一次正式接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此后,她又自費報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專業的函授班,進行深入系統的學習,隨后通過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考試。2005年,她成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深知實踐的重要性,蔡志紅一邊學習、考證,一邊在學校的支持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上課、開講座、編教材、寫論文……蔡志紅的生活開啟高倍轉速。接觸的學生和家長越來越多后,她發現重點高中的學生尤其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如果要深入心理教育研究,進入重點高中從事專職工作會更有成效。
2005年,蔡志紅帶著厚厚一沓論文和證書,來到通州高級中學毛遂自薦。此前,通州地區還沒有專職心理老師,放眼整個南通也沒有幾個。這是一項從無到有的填補工作,盡管心情忐忑,蔡志紅決心堅定。出乎她意料的是,學校其實早已有意設置心理教師崗,無奈一直沒找到合適人選,一拍即合,蔡志紅于當年入職通州高級中學,成為一名專職心理老師。
通州高級中學是省四星級高中,學生對自己的成績要求普遍較高,每到考試前后,來找蔡志紅咨詢的學生甚至在辦公室外排起隊伍。學習壓力大是蔡志紅處理最多的問題,然而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心理輔導沒有一招吃遍天下的法子,只有耐心的聽取、謹慎的判斷和專業的應對。
蔡志紅回憶起一個有些特別的案例。一位班主任請蔡志紅一同去看望一名學生,這個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已經好久沒來上學了。
蔡志紅當即和同事一起去了學生家,進門便看到孩子貼在房間門上的兩張便利貼——“我房間里有刀,不要進來,否則后果自負!”“不要跟我談學習,我不會再去學校了。”
這下連蔡志紅心里也有點犯怵。她輕輕敲敲門,“我想跟你說幾句心里話,你把門開一下好嗎?”有些意外,孩子把門打開了。蔡志紅進去后便把門反鎖,她承諾,這次談話遵循保密原則,絕對不告訴第三個人。
其實孩子厭學的原因并不意外,他覺得成績跟不上,越怕越難,越難越怕,索性逃避。聽了他的傾訴,蔡志紅心里就有底了:這孩子問題不大,相反很體貼懂事,只不過有點“想得太多”。她先認真夸獎了孩子,能為自己和家庭考慮,只是他想前途、想未來、想人生的意義,卻忘了自己目前只是個高二學生,只要關注眼前的學習就好。長談之后,孩子若有所悟,下午就回了學校。
學業問題之外,蔡志紅需要處理的問題多種多樣,有的不是一兩次就能打開孩子的心結,需要一段時間慢慢療愈。“蔡老師,我不想活了。”這是一個女孩脫口而出的話,當時就讓蔡志紅心下一緊。
女孩的父母忙于事業,在她的記憶中,自小就沒怎么在同一棟屋子里見過他們。女孩由外婆陪伴著長大,祖孫倆感情極深。初中時外婆突然離世,女孩久久不能釋懷——“外婆不在人間了,我感覺自己的魂也沒了。”她這樣形容內心的感受。
女孩來找過蔡志紅很多次,通過談話,她慢慢修復著女孩的感情。另一方面,她積極和孩子的父母溝通,希望家長多關注親子關系,哪怕從多抱一抱、夸一夸孩子開始。
女孩最后一次來時又是一次長談,那天蔡志紅也忍不住動情了,她剖開內心,試著去和孩子產生共鳴。“我不知道該怎么跟你講生活的意義,我只知道自己作為一名癌癥患者,感覺活著是那么美好的一件事。我的理想很簡單,就是努力多活一天,再多看一眼這個美好的世界。”
第二天,女孩送來一張卡片,上面寫道:“蔡老師,昨天那番話深深感動了我,你放心,我會好好的。我想考醫學院,將來做個醫生,你一定要好好活著,畢業后我來找你。”
高考結束,蔡志紅得知女孩果然考取了某大學醫學院。這幾年雖然惦記,她仍舊決定不去打擾,“我心里盼著,她大學畢業之后來看我。”
2018年1月底的一天,蔡志紅洗澡時摸到乳房有一處腫塊,心下突然有種不好的預感。晚上上網查了查資料,自己的癥狀和乳腺癌高度符合。
第二天蔡志紅正常去了學校,如約處理了三個學生的咨詢。第三天才獨自去醫院檢查,2月,她被確診為乳腺癌。
2018年春節前,蔡志紅完成手術,至今已歷經21 次化療、28 次放療、一年的靶向治療。確診后的蔡志紅有很長一段時間處在焦慮中,擔心轉移、復發。每天看著群里的病友悄無聲息地沉寂下去,她心有戚戚。她試著用專業知識開解自己,也花大量的時間讀書,但最后發現,能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的辦法還是繼續工作。于是在病床上,蔡志紅就開始零星接受一些學生的咨詢,了解她的家人沒多說什么,看到學生來,便悄悄離開病房,給他們談話讓出地方。
第一個療程剛結束,蔡志紅就回到社區給家長做講座。“能幫一個是一個。”抱著這樣簡單的信念,蔡志紅一邊接受治療,一邊療愈他人。她并不把這件事看作是單向的付出,很多時候,她體會到的是互相治愈。
除了住院,蔡志紅沒有多休息一天,生活按照自己的節奏往前走著。本職工作之外,2010年7月起,蔡志紅便擔任南通市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的志愿者,利用雙休日為有需求的未成年人和家長提供免費心理咨詢服務。到如今,她已經為學生、家長、市民、涉案未成年人、看守所在押犯罪嫌疑人等各類人群提供心理咨詢超過8000小時,面對學生、家長、社區居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場宣講300多場,受益聽眾超過5萬人。
“我們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因此只能努力提升生命的厚度。”今年3月,蔡志紅本可以退休,但是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緊缺,她知道還不是離開的時候。于是,她選擇留下來,一邊發揮自己的余熱,另一邊加緊對青年心理教師的輔導與培訓。
最近,蔡志紅正配合南通市關愛下一代委員會撰寫南通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宣講稿。每個月都需要報送一則宣講稿到學校、社區進行科普,這幾天她在構思第五個主題。“人們常說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到,所以我現在只能認真過好每一個確定的今天。”她曾經對學生說過,自己想努力多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殊不知正是她這些年不停歇的熱情與付出,讓更多人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