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琪

何光華(左)在電纜施工現場
走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無錫供電分公司的作業現場,有一位女性職工頗為顯眼:短發、工裝,氣質干練,手里捧著圖紙,她就是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電力電纜高級技師何光華。
何光華的父親何有鈞是一名電力工人,精通電工技術,小時候,何光華經常看著父親修電器。“爸爸的手太神奇了!”她看得著了迷。“閨女,把那個零件遞給爸爸。”“看,就是這么簡單。”父親經常讓她參與維修,還不時鼓勵她自己動手。漸漸地,何光華對電氣設備產生了濃厚興趣。
1996年,何光華考入河海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此時,何有鈞正在自費研制載波通信系統中的阻波器、結合濾波器自動測試儀,父女倆的共同語言更多了,遇到困難就一起討論。暑假,同學都出去玩,何光華在家幫父親組裝物理模型,并自學軟件編程把物理模型轉化成數學模型。
經過父女倆反復試驗、組裝、測試,項目終于通過市級鑒定,還申請到一筆科研經費。這件事對何光華的觸動很大,她明白了一個道理:“從事科研創新,一定要有勇氣,敢想敢干。”
大學畢業后,何光華成為國家電網無錫供電公司的一線工人。電纜施工行業是男性的主戰場,經常風餐露宿、泥濘滿身,何光華是電纜班唯一的女性。在一次搶修中,當一群男同事看著滿地的淤泥猶豫時,何光華已經順著梯子爬了下去,貓著腰在電纜井里檢查起來,工作勁頭讓同事們心服口服。何有鈞說:“在光華的字典里,只有永不言敗,沒有畏懼退縮。”在工作中,何光華遇到過不少挑戰,但從小經歷無數磨練的她,早已習慣了在逆境中迎難而上。
2009年,無錫開始敷設2500 毫米的大電纜,截面有碗口粗,每米重38 公斤,電纜隧道在地下15米處。在狹小的空間里敷設電纜,電纜接頭需要毫米級的精細化處理,施工者蹲在隧道里接電纜一蹲就是七八個小時,腰肌勞損成了職業病。“怎樣才能更方便一些呢?”看著工人如此辛苦,何光華常常愁眉不展。
有一次,何光華看修車師傅用千斤頂給工程車換輪胎時,突然眼前一亮:“這種設施是不是可以用在電纜升降上呢?”她迅速設計出圖紙,與團隊進行了可行性研究。最終,電纜輸送液壓升降平臺誕生了。投入運營之后,電纜的敷設效率提升一倍,還緩解了工人腰肌勞損等職業病的問題。
接下來,何光華開始了“頭腦風暴”,適用于電纜敷設、安裝的新型電纜彎曲機等一批工器具或設備應運而生。她和同事一起將傳統的下降法改為“幾”字形牽引敷設,并研制出與其相適用的工具、裝置等,一組地下電纜施工平均節省成本78萬元,可縮短十天施工時間,綜合作業效率提升55%。該項目被國家電網公司授予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0年,何光華被聘為國網江蘇電力技術專家,是當時江蘇地區電纜行業最年輕的女性專家。
隨著地下電纜覆蓋面日益擴大,日常檢修維護工作遇到許多新問題。為了將問題簡單化,何光華深入現場,摸索提煉經驗,提出“長電纜線路多小組分段”“檢修全過程管控模式”,建立“停電、帶電檢修數據綜合分析案例庫”等工作方法,逐步解決了現場作業中的難題。
2011年,何光華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管理、技術、技能三大主線的項目制管理模式,整合公司優勢資源,培育創新鉆研的知識型、技術型人才。何光華說:“之前只要做好項目就行,現在得考慮整體工作和管理方法。”她帶著一批年輕人工作,更有勁頭了。
何光華嘗試將自學的“5S”現場管理法運用到電纜搶修工作中,精細管理搶修工具,配備專門的電纜故障車,區分不同的電壓等級,通過“事故預案精細化、現場情況熟悉化、工器具便攜化、搶修備料快速化、現場作業規范化、事故演練常態化”的“六化”管理,形成一套標準化作業程序。2014年,無錫供電公司《電纜現場5S模塊化管理》典型經驗被評為江蘇省職工“十大先進操作法”。
故障檢測技術的突破和電纜敷設成本的大幅節約,遠遠不是何光華及其團隊追求的終點,在何光華看來,這更像是他們的起點。

何光華(右二)悉心指導創新工作室成員
經歷多次電力設備搶修后,何光華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電纜敷設、電纜故障的檢測排除等,為什么一定要通過人工實地操作呢?如果能創設一個“一鍵聯動”的工作系統,將大部分工作放在后臺,豈不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環境?
按照這個設想,何光華和團隊融合應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電纜敷設技術,開始攻關。他們收集以往各類故障數據,整理成數據庫,通過互聯網遠程操作技術,與多種預警型智能機器人相連接,形成一套初具規模的半自動電纜故障預警系統。
有了這個預警系統,僅靠一個手機App 便可實現AI 主動預警,將信號傳達給前沿機器人進行故障處理和維修,真正做到了電纜敷設和故障檢測的智能化和移動化。雖然這套系統還處于試驗階段,但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2014年,何光華成功創建了高落差高點無接頭敷設操作工藝方法,并研制了多套專有裝備工具,從而實現了體系化級別的創新,使中國電纜敷設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一項目獲得第五屆全國職工優秀創新成果一等獎。
團隊成員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何光華創新的源泉,比如紅酒開瓶器,如此平常的小工具很容易被忽略,但何光華卻受到了啟發。她和團隊利用開瓶器原理,反復試驗,研制出調節手柄、絕緣桿、活動鋼爪和套頭組成的“電纜帶電作業操作裝置”,成功解決了帶電拆解電纜封帽和堵蓋的難題。“創新,簡單來說就是用起來更方便,讓大家覺得更好用。”何光華說。
從事電力電纜施工及運維工作二十余年來,何光華累計獲得國家專利五十余項,多項科技創新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20年1月10日,她憑借《高落差高壓電纜線路無損施工技術創新及應用》成果,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20年4月,何光華被評為“江蘇省十佳文明職工”,同年11月24日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何光華說:“接下來,我們將從數據化運維管理、帶電作業和電力預警系統等新技術應用方面進行突破和創新。我會傾盡全力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