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寧 黃水靈
(浙江農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開展,都導致了對林業資源的需求激增。2019 年國家林草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均森林面積0.16 公頃,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蓄積12.35 立方米,僅為世界的1/6。平均每公頃森林資源蓄積94.83 立方米,僅列世界第102 位。此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對林產品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廣泛化。國內的林產品市場卻呈現供給約束、林產品供給地域性的特點。同時,中國的林業管理水平低下,生產工藝落后,生產結構不合理等眾多客觀因素都導致國內林產品不能滿足本國需求。一方面為滿足國內建筑裝修業、家具制造業、造紙行業等內需[1],另一方面為出口加工制造型林產品滿足外需,對原料型林產品消耗量極大,國內森林資源匱乏、生態脆弱的現狀致使我國林產品依賴進口。進口依存度進一步增加,中國當前已經成為國際上最主要的林產品進口市場之一。我國林產品進口種類主要集中于原木、鋸材、紙板、紙制品及木漿等原料型林產品。進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俄羅斯等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更易受到進口來源國政策措施的影響和外部貿易環境的沖擊。利用林產品進口補齊國內貿易轉型升級的短板,豐富國內整體林產品供給,使林產品進口服務于國內產業,提升國內消費者福利水平,需要深入探究林產品進口結構、進口來源和真正的影響因素。
新新貿易理論以企業異質性為核心,從微觀角度將宏觀貿易總量進行二元邊際結構性分解,得出出口是沿著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兩個方向增長的結論(Melitz,2003[2])Hummals 和Klenow(2005)[3]率先從產品層面,將貿易的擴展邊際定義為進行貿易的產品種類的增加,將集約邊際定義為原有貿易產品貿易量的增加,開創性地將集約邊際進一步分解為貿易數量和價格,奠定了三元邊際理論的基礎。三元邊際分解法研究貿易增長方式是當前國際貿易的研究熱點之一,這一方法將貿易增長的一部分稱為擴展邊際,指貿易產品的種類廣度變化帶來的增長,另一部分稱為集約邊際,指維持原有的出口產品種類不變,由于貿易數量深度改變而帶來的增長,集約邊際可進一步分解為數量邊際和價格邊際,貿易產品數量或價格的提高都會增加貿易的深度,提升集約邊際。由此,貿易可沿著種類、數量、價格三個維度實現增長;施炳展 (2010)[4]借鑒 Feenstra (1994)[5]和 Hummels and Klenow (2005)的分解方法,提出產品貿易增長的三元分解框架。
Hausman 和Klinger(2016)[6]發現,當一個國家的貿易增長主要來源于集約邊際時,只有少數公司(或產品)從事國際貿易,這些公司或產品是貿易增長的主要來源,因此極易受到外部沖擊,相反,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增長大部分來自于擴展邊際,說明該國(或地區)的產品出口多元化,因此可減弱外部沖擊對出口帶來的影響。Felbermayer 和Kohler(2006)[7]發現加入WTO 主要是通過擴展邊際來影響成員國出口額增長;Schott(2004)[8]基于價格理論,提出了產品進口價格取決于出口商的經濟狀況,而進口價格與進口產品質量呈正相關,即進口價格越高,其進口產品質量也相對較好。
林產品是最具代表性的國民經濟發展可持續利用戰略資源,由于國內森林和木材資源的匱乏,中國需要進口大量林產品以滿足國內消費和對外貿易,中國作為林產品進口貿易大國,針對現階段林產品進口的具體情形與特點,利用三元邊際方法探究其進口情況具有重大意義。對中國林產品進口貿易增長的擴展邊際、價格邊際和數量邊際進行三元邊際分解,構建計量模型分析其影響因素。
選取CEPII BACI 數據庫中1995-2017 年HS(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口徑下我國和24 個林產品主要進口來源地的林產品進口貿易數據,從產品層面將我國林產品進口增長分解為擴展邊際、價格邊際和數量邊際。
借鑒Hummels and Klenow (2005)的分解方法,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分別可用(1)式和(2)式表示


其中,為權重,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j 代表進口國,即中國;m 代表各林產品進口來源國;r 代表世界;i 代表不同產品;P 和Q 分別代表進口價格和進口數量,代表每一種產品占總體的比例;和分別代表i 產品進口比例。
表1 為1995—2017 年多邊層面上中國從24 個主要林產品進口貿易伙伴國進口林產品的三元邊際分解情況,由表1 可得:1995 年以來,中國林產品進口擴展邊際一直維持在高位,說明長期以來,中國林產品進口與世界林產品進口種類重疊度高,種類較為豐富。從1995 年的0.978 到2017 年的0.896,呈現出輕微下降趨勢;與此同時,集約邊際從1995 年的0.022 上升至2017 年的0.115,增長了422.7%,可以說我國1995-2017 年間林產品進口份額的增長幾乎全部來自于集約邊際;將集約邊際沿價格邊際和數量邊際兩個方向分解,兩者都有增長趨勢,但是價格邊際對于外部經濟沖擊的敏感性更強,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在中國加入WTO 后,2002—2003 年的林產品進口價格邊際下降17.55%;2008—2010 年經濟危機期間,價格邊際上升11.05%。同時,價格邊際從側面反映進口產品的技術附加值,2004 年以后,保持大于1,高于世界平均,說明中國實現了更多高新技術含量的林產品進口。數量邊際的增長較為平穩,2017 年相比1995 年增長了2.5 倍,中國林產品進口深度更多依靠進口林產品數量的增長。

表1 多邊層次林產品進口三元邊際分解
表2 為雙邊層次上中國林產品進口的三元分解情況,本文列出10 個在1995-2017 年間主要林產品貿易伙伴為樣本國進行說明,這10 個國家分別為:美國、泰國、俄羅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巴西、日本、越南、馬來西亞和新西蘭。另自1995 年我國在該數據庫中有詳細貿易數據以來,選取了幾個重要時間節點以說明不同宏觀外部沖擊對我國林產品進口增長的影響,2002 年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第一年;2008 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2017 年的林產品進口數據最能代表當下我國林產品進口的真實情況。

表2 雙邊層次林產品進口三元邊際分解
我國從不同國家進口林產品的擴展邊際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我國從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進口林產品的擴展邊際一直保持在0.763 及以上,說明中國一直進口這些國家的大部分林產品;我國從俄羅斯、泰國、新西蘭等森林資源大國進口林產品的擴展邊際并不高,說明從這些經濟體進口林產品廣度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價格邊際方面,波動幅度較大,美國對外部經濟沖擊反應最為強烈,2002 年從美國進口林產品的價格邊際是1995 年的2.26 倍,2002—2008 年下降了36.82%。2008 年以來,我國從新西蘭進口林產品的價格邊際經歷了大幅上升,說明現階段我國從新西蘭進口的林產品有了質量上的較大提升。2017 年,我國進口林產品價格邊際大于1 的國家有新西蘭、馬來西亞、日本、加拿大和美國,可見從發達經濟體進口的林產品技術含量高,價格邊際高于發展中經濟體的趨勢愈加明顯。
數量邊際方面,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說明中國從各貿易伙伴國進口林產品的數量持續穩定地增長,增幅最明顯的泰國和新西蘭在2008—2017 年間林產品進口數量邊際分別上升237.2%和249.5%
綜合來看,總體擴展邊際稍稍下降,價格邊際歷經波動,沒有上升或下降的明顯趨勢,只有數量邊際呈現出明顯的上升態勢,因此,和從多邊層次考察結果相同,中國從主要林產品進口來源國進口增長的來源主要是數量邊際。
經典貿易引力模型在實際研究中被不斷擴展和完善,在Kancs(2007)[9]、Chaney(2008)[10]、錢學鋒和熊平(2010)[11]、魏浩和郭也(2016)[12]的計量模型基礎上,考慮到林產品貿易的特殊性,加入林業生產率水平、林產品進口關稅、兩國是否接壤、是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因素構建以下模型:

在計量分析時,使用的林產品進口貿易數據采用的 是2001-2017 年CEPII-BACI 2002 年版HS6 分位產品層面的數據庫。我國進口關稅數據來自于WTO 數據庫,與引力模型相關的數據來自于CEPII 數據庫,制度質量采用全球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發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其他數據來自于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利用出口國的國家代碼進行匹配后得到最終數據。
在對全體樣本進行回歸時將三元邊際混合回歸結果作為參考列出,固定效應(FE)模型和隨機效應(RE)模型進行豪斯曼檢驗擇優選取與混合回歸結果進行對照分析。對分組樣本進行回歸時,列出固定效應模型或隨機效應模型回歸結果。
1.基于全部樣本的回歸
表4 為基于24 個林產品進口來源地的回歸結果,具體來看:

表4 基于全部樣本的回歸結果
經濟規模(GDP)對中國林產品進口數量邊際和價格邊際有顯著正影響,對擴展邊際有顯著負影響,林產品進口來源國相對中國的經濟規模每增加1%。中國林產品進口數量邊際和價格邊際分別增加0.1566%和0.1419%,擴展邊際則減少0.0824%。與經典貿易引力模型中貿易流量與經濟規模正相關的結論相同。擴展邊際邊際方面,從經濟規模大的國家進口新的林產品意味著更高的進口成本,導致擴展邊際降低;林產品生產率水平(PROD)對中國林產品進口三元邊際均有顯著負影響。即林產品進口來源地相對于中國的勞動生產率越高,中國進口林產品的種類、數量和價格反而越低。價格趨勢符合預期,擴展邊際和數量邊際趨勢不符合企業異質性模型中出口國相對于進口國的勞動生產率越高,出口產品廣度和數量都應該越高的結論。因此猜測是林產品進口來源國的出口政策導向使企業的出口行為發生了扭曲,低生產率的林產品生產企業涌入市場;固定貿易成本(FREE)對中國進口林產品擴展邊際和價格邊際有顯著正影響,對數量邊際有顯著負影響,進口來源地相對于中國的經濟自由度指數越高,即進口來源地相對于中國的固定貿易成本越小,中國進口林產品的廣度越大、價格越高、數量越少;可變貿易成本(DIST)對中國進口林產品擴展邊際產生顯著負影響,對數量和價格邊際影響不顯著。通過比較不同邊際上的影響顯著性和影響系數發現:固定貿易成本對中國林產品進口的影響遠遠高于可變貿易成本;進口關稅(TARIFF)對中國進口林產品擴展邊際有顯著正影響,對數量和價格邊際影響不顯著。與預期不符,關稅對我國林產品進口的影響具有特殊性;兩國是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對中國進口林產品擴展邊際有顯著正影響,對數量和價格邊際影響不顯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降低了外國林產品進入我國市場的成本,允許更多種類的林產品進入,促進了我國林產品進口;是否發生經濟危機(shock)在10%顯著性水平上對中國林產品進口數量邊際有負影響。我國的林產品進口無論是在多邊層次還是雙邊層次,都以數量邊際上的增長為主,因此,當發生外部沖擊時,數量邊際上的波動必然最劇烈;是否與中國接壤(conting)對中國林產品進口數量邊際有顯著正影響,對擴展邊際和價格邊際有顯著負影響。從鄰國進口林產品具有地理位置的優勢,節約了運輸成本等。同時,與中國接壤的國家如俄羅斯、越南等,多為發展中經濟體,林產品出口結構簡單,種類少,優質林產品供應能力差是造成我國林產品進口擴展邊際和價格邊際的下降的主要原因;匯率(EX)對中國林產品進口三元邊際都有顯著負影響。匯率上升刺激國內購買力,增加林產品進口的假設成立,并且影響較大;人口(pop)對中國林產品進口擴展和價格邊際有顯著正影響,對數量邊際有顯著負影響。即進口來源地相對于中國人口越多,我國進口林產品種類越多,價格越高,數量越少。進口來源地的人口代表其國內市場廣闊程度,由此猜測:人口越多,進口來源國內需大,導致了可供出口林產品數量的減少。
2.基于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樣本的分類回歸
按照聯合國《2013 年人類發展報告》的分類標準把24 個樣本經濟體分為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兩組,回歸結果如表5 所示:

表5 基于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樣本回歸結果
經濟規模(GDP)對從發達經濟體進口林產品的價格邊際產生顯著正影響。經濟規模越大的發達經濟體通常出口的林產品技術含量越高,體現在價格邊際上;林產品生產率水平(PROD)對從發達經濟體進口林產品的價格邊際產生顯著負影響。發達經濟體林產品生產機械化水平高,規模生產降低成本,我國進口林產品價格也隨之降低;固定貿易成本(FREE)對從發展中經濟體進口林產品的數量邊際有顯著負影響;對從發達經濟體進口林產品的價格邊際有顯著正影響。從發展中經濟體進口的林產品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強,固定貿易成本上升導致我國進口林產品價格上升,中國將選擇從他國進口價格相對較低的同類產品,因此從固定貿易成本高的國家的林產品進口數量就會下降。而發達經濟體的林產品技術先進,可替代性弱,即使固定貿易成本增加導致最終我國進口價格上升,我國也只能高價購買該國林產品。可變貿易成本(DIST)對從發展中經濟體進口林產品的擴展邊際和價格邊際產生顯著負影響。進口關稅(TARIFF)對從發展中經濟體進口林產品的擴展邊際產生顯著正影響,對數量邊際產生顯著負影響。兩國是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對從發展中經濟體進口林產品的擴展邊際產生顯著正影響。雙邊匯率(EX)對從發達經濟體進口林產品的擴展邊際產生顯著正影響,對數量邊際產生負影響。人口(POP)對從發達經濟體進口林產品的價格邊際產生顯著負影響。
經濟規模、林產品生產率水平、雙邊匯率和人口因素對發達經濟體產生顯著影響,可變貿易成本、進口關稅和兩國是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發展中國家有顯著影響,固定貿易成本對兩者均有影響。可見,從發達經濟體進口林產品受進口來源地自身發展水平因素影響較大,從發展中經濟體進口林產品更易受到貿易成本的限制。
3.穩健性檢驗
針對全部樣本將各自變量都滯后一期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見表6。從回歸結果來看,各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符號方向、顯著性與之前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可見前文所述回歸結果基本穩健。

表6 穩健性檢驗結果

第一,無論是在多邊層次還是雙邊層次上,中國林產品進口增長主要是沿著數量邊際實現的,價格邊際和擴展邊際的作用不大。進口結構有待優化,一旦發生外部沖擊導致貿易環境惡化,數量邊際波動劇烈,長此以往,不利于我國林產品進口貿易的發展。因此,中國的林產品進口企業應該拓展多元化國際進口市場,分散進口集中度,規避貿易風險。
第二,進口來源地經濟規模對中國林產品進口擴展邊際有顯著負影響,兩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進口林產品擴展邊際有顯著正影響。調整進口來源,從經濟規模較小的市場進口林產品以降低進口成本,與主要林產品進口來源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深化貿易區域一體化,能夠有效提升進口擴展邊際比重。
第三,發達經濟體生產的林產品技術附加值高,從發達經濟體進口的林產品價格邊際明顯高于發展中經濟體。價格邊際在林產品進口中的作用需要辯證看待,一方面,林產品進口價格提高減弱國內購買力,不利于進口;另一方面,價格邊際是產品質量的側面體現,進口高質量林產品能夠優化國內市場競爭格局,倒逼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技術進步、提高林產品品質,從供給端提升產品活力和競爭力。因此提倡在盡可能節約貿易成本的前提下,擴大進口發達經濟體生產的高技術附加值林產品。
第四,相比于發展中經濟體,從發達經濟體進口林產品不容易受到貿易成本因素的影響。由于從發達經濟體進口的高技術附加值林產品可替代性弱,我國對其提供的林產品存在需求剛性,即使貿易成本較高,我國也不得不從發達經濟體進口林產品。因此對于此類貿易伙伴,更加需要通過降低進口關稅、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手段降低進口貿易成本,保障林產品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