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

2021-10-27 01:11:35趙景瑞,孫慧,郝曉

摘要:分工的全球化使企業生產的中間投入可以來自國內也可以來自國外。在國內技術進步快于國外技術進步的情形下,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存在正反饋機制:國內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和質量提升效應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的提高,從而驅使出口企業使用更多的國內中間產品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盈利能力,同時也提升了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用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代表中間產品的內嵌技術水平,基于投入產出思想設計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的測算方法,并利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海關數據庫以及世界投入產出表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在樣本期間(2000—2014年),出口企業所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提高具有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效應,并表現出明顯的企業異質性,對中等技術行業企業、低技術行業企業和高技術行業企業的影響依次減小,對混合貿易企業、沿海地區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影響更大;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應,即國內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的提高,進而帶來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不但本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有助于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其他行業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也會促進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因此,要進一步激勵和支持各類企業的技術創新,以加快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為突破口推進國內大循環的質量提升,以企業間的融通創新為紐帶促進全產業鏈的整體技術升級,以自主創新為重點提高技術進步質量和速度,進而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分工體系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和盈利能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

關鍵詞:產業鏈內嵌技術;技術進步;中間產品;國內附加值率;全要素生產率;成本加成率

中圖分類號:F1243;F74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131(2021)04000117

一、引言

改革開放后,中國充分利用自身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不僅在短時期內增加了國內生產和就業,利用國際大循環有力地支撐起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張其仔 等,2020)[1];更重要的是,在國際分工合作過程中,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以及本土市場主體的學習效應共同促進了技術實力的整體提升,有效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進而逐步推進產業分工從全球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王思語 等,2019)[2]。但對于國際大循環的過度依賴也使中國經濟發展遭遇了瓶頸,集中表現在對制造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控制能力較弱,核心環節和技術仍然為少數發達國家所掌握,出口產品附加值不高,總體還處于全球分工的中低端環節(盛朝迅,2021)[3]。目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導致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明顯增強,產業鏈中斷、產業鏈外移等風險也不斷加大(陳全潤 等,2021)[4]。面對發達國家“縱向壓榨”和發展中國家“橫向擠兌”以及內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三重困境,如何構建和依托“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全球價值鏈與國內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實現制造業產業升級,是中國在新發展階段實現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升級轉變的關鍵突破口(趙蓉 等,2020)[5]。

從經濟循環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主要環節來看,目前中國經濟循環不暢的主要表現之一在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不高,使得生產與消費之間、供給與需求之間不能很好地實現動態匹配(黃群慧,2020)[6]。因此,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是中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確保經濟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在新的發展階段、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下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等,2021)[7]。

趙景瑞,孫慧,郝曉: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產業鏈可以理解為經濟活動中的產業內部分工和供需關系,涵蓋產業從上游至下游的全部生產經營環節,是由供需鏈、企業鏈、空間鏈和價值鏈等內含鏈組合而成的有機集合體,價值鏈則是產業鏈附加值部分的外在表現(吳金明 等,2006)[8]。產業鏈形成的迂回理論認為,生產環節數量隨技術的進步而增加,當序貫式生產模式下中間產品的生產歸屬于不同企業時便形成了產業鏈。因此,技術創新對于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陳啟斐 等,2020)[9]。目前,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來源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自主創新”兩個渠道(盛朝迅,2021)[3]。尤其是在制造業發展早期,技術進步主要靠外部引進(杜修立 等,2007)[10],這導致在核心零部件、關鍵工藝和基礎材料等領域對國外技術的過度依賴,不利于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擺脫中低端環節、邁向高端環節的進程,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單邊主義的興起更是直接影響到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的穩定和安全(曾繁華 等,2021)[11]。因此,增強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能力,盡快完成產業鏈關鍵環節國產化進程,減少核心技術對國外的依賴是保障中國產業鏈安全、提升國內大循環發展質量的必要舉措(王維平 等,2021)[12]。

企業出口是連接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主要渠道和載體,尤其是國內附加值的出口狀況直接反映了國內生產能力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規模和質量。在制造業整體實力較弱的早期發展階段,依托加工貿易和潛在市場換取外國技術具有相當的現實必要性,然而其也導致企業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率較低。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率較低意味著生產過程中需要進口大量國外中間產品,而對國外中間產品的過度依賴往往會導致全球價值鏈參與的“低端鎖定”(馬丹 等,2019)[13]。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重構產業分工體系,推動國內產業鏈的整合,建立基于內生能力的國內專業化分工體系(黎峰,2017)[14]。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實現根植于本土的中間產品和產業鏈替代才是利用國際大循環提升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獲利水平的合理方式(易先忠 等,2018)[15]。因此,中國的對外貿易要在長期內形成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性機制,必須構建起根植于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體系,并以此帶動產業鏈升級。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在以自主創新推動制造業核心環節實現本土替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產業鏈國產化程度和出口企業的國內附加值率也持續提升(呂越 等,2020)[16]。

產業鏈將眾多不同的企業聯系在一起,并使企業的發展不僅僅取決于自身的技術水平,而且還受到產業鏈整體技術水平的影響。行業內分工細化和產業鏈內部網絡化的相互關聯決定了特定行業的產業升級不僅取決于行業內企業的技術升級,同時還得益于產業鏈上游環節的技術進步。現實中,一些企業在取得關鍵技術(如芯片制造)的突破后,仍然面臨上游零部件依賴國外技術(如光刻機和光刻膠等)的困境。同樣的,特定行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的升級不僅取決于自身的技術升級,也受到其產業鏈上游行業技術進步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主要通過中間產品投入發生作用。從初級產品到最終產品的中間生產過程需要由中間產品沿產業鏈逐級向下游傳遞完成,因而全產業鏈的技術水平可以用產業鏈所有中間產品內嵌技術的平均水平來反映。借鑒Nishioka和Ripol(2012)以及謝謙等(2021)的思想[1718],本文將一個產業鏈中內嵌于所有中間產品的技術稱為“產業鏈內嵌技術”,并進一步根據中間產品提供者的不同劃分為“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即由國內企業提供的中間產品內嵌的技術)和“產業鏈內嵌國外技術”(即由國外企業提供的中間產品內嵌的技術)。那么,產業鏈內嵌技術與企業出口的關系,尤其是出口企業所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能否帶來其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以及其中的影響機制,是需要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總的來看,現有研究已經注意到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對提高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重要性,但是鮮有研究從定量的角度刻畫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更缺乏關于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關系的經驗研究。鑒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討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影響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作用機制,并基于投入產出思想,將產業鏈中間產品的內嵌技術內生化,構建一個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測算框架,進而采用中國工業企業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

相比已有研究,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從研究視角來講,基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嘗試將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探究以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為代表的國內大循環發展質量的提升是否有助于破解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分工體系中面臨的“低附加值”生產和“低端鎖定”的問題。第二,從理論研究來講,深化了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提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機制研究,并提出兩者之間存在正反饋機制的理論假說。第三,從實證方法來講,基于投入產出思想構建了特定行業及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測算框架,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鑒,并以中國工業企業為樣本測算了出口企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進而檢驗了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提高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影響及其機制。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說

隨著全球分工的細化,垂直專業化分工成為全球價值鏈生產模式下國際貿易的重要特征。在每個生產階段,生產者購買中間投入并在自身生產環節附加增加值,下一階段的生產又將上一環節的中間投入以生產成本的形式計入,因此一個國家的出口中通常包含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附加值(Koopman et al,2014)[19]。由于全球分工體系下的序貫式生產模式,任意供應環節上任何國家的技術變革都可能導致國家間利益分配的變化,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與各國從全球分工中獲得的利益分配是內生的(Costinot et al,2013)[20]。一國在其自身分工環節所內嵌的技術越強,相應的國際競爭力也會越強,進而通過參與縱向專業化分工生產的獲利能力也越強。此外,處于同一生產階段的中間產品供應商的產品之間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中間投入部門的貿易自由化將加劇進口競爭,而企業可以在國內供應商與國際供應商之間進行自由選擇以實現成本最小化。如果國內投入是進口投入的替代品,無論這種替代關系是否是完全的,隨著替代彈性的增強,生產廠商都會傾向于增加價格較低的中間產品投入(即用低價的中間產品替代高價的中間產品),這會使擁有后發優勢和價格優勢的國內中間產品在出口企業生產中的投入比例增加,進而直接提升企業出口產品中包含的國內附加值比例和總量。因而任何有助于提高國內企業全要生產率的舉措,包括研發投入、資本形成以及縱向專業化協作均有利于本國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進而提高在全球分工中的獲益(Yu et al,2018)[21]。

中間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將導致同一生產環節上來自不同國家的產品競爭加劇,在市場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國內產品質量和數量的提高可能迫使國外競爭者減少市場占有率甚至退出該市場(Defever et al,2020)[22]。對于中國來講,在工業化過程中,由于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當國內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提高時,意味著國外中間產品和國內中間產品的技術距離被拉近,下游企業可以從國內供應商處采購質量相同甚至是更優的中間產品來替代進口中間產品,國內中間產品在出口企業中間投入中的份額也會有所上升。在此情形下,一方面對國內中間產品的更多使用直接提升了企業出口中包含的國內附加值比例;另一方面,價格相對低廉的國內中間產品賦予了出口企業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強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其做大國際市場的“蛋糕”,進而提高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總量。因此,從整體來看,國內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促進中國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

據此,本文提出假說H1: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的進步有助于中國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

Halpern等(2015)研究認為,國內外技術差距的存在是企業從中間產品進口中獲得效率提升的重要條件,僅在國內外中間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等存在差異的條件下,中間產品進口才能提高生產效率[23]。高質量的中間投入通過沿著生產鏈條“自上而下”的技術流動為下游企業提供多樣性選擇和技術溢出,從而推動下游企業自身生產效率的提高。由于中間產品之間存在替代性,無論技術進步發生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能通過技術的“梯度轉移”為下游企業提供技術外生進步的可能性。一方面,上游中間產品內嵌的技術直接為下游企業所使用,其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直接提高下游企業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下游企業也可以通過中間投入進行二次研發,其創新活動可以直接從中間產品的內嵌技術中獲益(Liu et al,2016)[24]。如果技術進步發生在國內,生產廠商會增加對國內中間產品的采購,進而增加單位產出中包含的國內附加值比例(龔靜 等,2019) [25]。可見,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技術溢出效應提高下游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促進其自身的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力提高。

中間產品質量和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在促進下游企業技術水平提升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改進企業生產的終端產品質量。企業為尋求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效率提高和收益增進,將核心生產環節之外的生產過程以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形式“外包”給上下游企業,而更高質量的中間產品投入可以由企業將其轉化為更高質量的最終產品。在異質性市場上,技術水平和生產率的提高不僅可以給企業提供成本競爭優勢,同時,技術進步催生的高質量產品也可以轉化為更高的聲譽,進而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占有率和控制力。產品質量差異越大的市場,企業因技術差異所獲取的壟斷力量越強,因而可以獲取更高的成本加成率(Stiebale et al,2018)[26]。中間產品技術和質量的提高會導致企業間成本加成率的彈性變化(Iraola et al,2017)[27]。通過技術進步獲取的先行者優勢和市場份額是壟斷力量的重要來源之一,企業的成本加成率與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率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Du et al,2020)[28]。一方面出口產品只有在取得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才能夠獲取超額利潤,市場壟斷地位的提高使得出口產品價格隨企業成本加成率提高而增加;另一方面成本加成率提升背后所隱含的效率改進降低了產品生產的邊際成本,也進一步推高了企業的成本加成率(趙玲 等,2018)[29]。成本加成率的提高會促使企業增加總投入和總產出,以獲取更多利潤;當成本加成率的提高是由更多使用國內中間產品帶來時,最終將進一步提升企業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率(李勝旗 等,2017)[30]。可見,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質量提升效應提高下游企業的成本加成率,進而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場控制力。

在全球分工體系下,出口企業生產所使用的中間產品可以來自國內,也可以來自國外,因而其出口的附加值也包括國內和國外兩個部分。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意味著使用了相對更多的國內中間產品,來源于國內中間產品對國外中間產品的替代或國內中間產品自身附加值的提高。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發展目標是獲取更多的利潤和占有更大的市場以實現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發展。只有在使用更多國內中間產品可以增強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時,出口企業才會更多地使用國內中間產品。雖然國內的技術進步可以提高國內中間產品的附加值,也可以為出口企業提供更多的可替代國外中間產品的產品,但國外的技術也在進步,因而只有當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的紅利大于產業鏈內嵌國外技術進步的紅利時,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才能有效促進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存在如下反饋機制:當國內技術進步相對國外技術進步更快時,出口企業使用更多國內中間產品可以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和質量提升效應促進其自身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的提高,進而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和市場盈利能力,則出口企業所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會帶來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即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存在正反饋機制;當國內技術進步相對國外技術進步更慢時,出口企業使用更多國內中間產品可能并不能促進(甚至不利于)其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則出口企業所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不會促進(甚至抑制)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即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不存在正反饋機制,甚至可能存在負反饋機制。從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發展實踐看,后發優勢的發揮不僅帶來了持續高速經濟增長,也實現了跨越式技術進步。因此,從理論上講,在中國,國內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快于國外中間產品,因而更多地使用國內中間產品可以提高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進而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和市場盈利能力,從而形成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的正反饋機制。

據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說H2: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中國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存在正反饋機制,即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和質量提升效應提高中國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從而驅使出口企業更多地使用國內中間產品,最終帶來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

三、實證研究設計

要驗證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說,實證分析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之間的關系,難點在于基于中間產品內嵌技術對出口企業所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進行科學評估。本文用中間產品生產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代表中間產品的內嵌技術水平,借鑒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利用世界投入產出表構建一個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的測算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劃分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和產業鏈內嵌國外技術水平,進而對研究假說進行實證檢驗。具體分析思路和方法如下:

1.基準模型與變量選擇

根據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建立如下計量模型來考察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影響:

dvarikt=α0+α1etit+αcontrolikt+νi+νk+νt+εikt

其中,i、k和t分別表示行業、企業和時間(年度);dvarikt為企業k在t時期的出口中包含的國內附加值率,etit為企業k所在行業i在t時期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control為控制變量集合,νi、νk、νt分別為行業固定效應、企業固定效應和時間效應,εikt為隨機誤差項。

(1)被解釋變量(dvar)

本文選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作為被解釋變量,測算方法借鑒呂越等(2018)的研究[31],具體計算公式為:

dvar=1-VAFX=1-MPA+MoAmXoD+Xo+005×(MT-MPA-MoAm)X

其中,X為企業出口總額,VAF為企業出口中包含的國外附加值部分。具體而言,國外附加值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加工貿易中直接進口的中間產品附加值(MPA)。由于加工貿易本身的特性,可以將加工貿易的所有進口均視為中間產品。二是一般貿易進口中用于出口的中間產品附加值(MOA)。一般貿易企業進口的中間產品會用于生產內銷產品或出口產品,參考一般的做法,D為企業的國內銷售額(工業銷售產值與出口交貨值之差),Xo為一般貿易出口額,因此一般貿易企業用于出口的中間產品比例可以表示為Xo/(D+Xo),其與中間產品進口額(MoAm)之積則為一般貿易進口中用于出口的中間產品附加值(MOA)。三是國內中間投入中包含的國外附加值。MT為企業的全部中間投入附加值,減去MPA和MoAm可以得到國內中間投入;根據Koopman等(2014)的研究[19],企業使用的材料中海外部分的份額在5%~10%之間,本文按5%進行計算。此外,在本文的實證分析中,還識別并剔除了過度進口和過度出口的企業,即剔除dvar大于1或者小于0的樣本。

(2)解釋變量(et)

借鑒Nishioka和Ripol(2012)以及謝謙等(2021)的研究[1718],特定行業的產業鏈內嵌技術可以用包含在其中間產品中的技術存量來表示。本文用中間產品生產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來反映中間產品內嵌的技術水平,具體而言,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可以表示為產業鏈中中間產品內嵌的技術與其在不同生產階段被使用的次數的乘積。內嵌在中間產品中的技術會在產業鏈中自上而下地被重復間接使用,為刻畫中間產品內嵌技術在部門內間接使用并向下游循環累積的過程,本文參考劉斌和趙曉斐(2020)的方法[32],選擇完全消耗系數作為計算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的權重,計算公式如下:

etit=∑nj=1Bjit∑mh=1(weightjht×tfpjht)

其中,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etit)為t時期出口企業k所在行業i的中間產品內嵌技術的平均水平;Bjit為t時期行業i對其中間產品生產行業j(共有n個行業)的完全消耗系數,tfpjht為t時期行業i的中間產品生產企業h(屬于行業j,共有m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weightjht為企業h提供的中間產品附加值占其行業j提供的全部中間產品附加值的比重。tfpjht與weightjht的乘積可以理解為加權平均后行業j為行業i提供的中間產品的全要素生產率(即中間產品的平均內嵌技術水平),再用完全消耗系數進行加權,則可得到出口企業所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進而可以分析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對企業生產和出口的影響。

如前文所述,根據中間產品的來源(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可以將產業鏈內嵌技術分為國內和國外兩部分,本文主要研究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影響,解釋變量為“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因此,僅基于國內企業的相關數據計算“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完全消耗系數則采用世界投入產出表(2016版)的非競爭投入產出數據中的國內生產部分計算。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本文采用LP方法計算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基準模型檢驗,同時也采用OP方法測算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穩健性檢驗;第二,本文主要從行業大類維度考察產業鏈,即基于行業大類進行相關變量的測算,這樣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從實際生產過程來看,垂直專業化分工是制造業的核心分工模式,制造業產業鏈的序貫式和任務式生產主要發生在行業大類內部,實際生產中行業內產業鏈的上下游關聯遠比跨行業的生產關聯更加緊密。二是從行業內部中間產品的使用情況來看,跨行業的中間產品在制造業的生產過程中占比較低。因此,基于行業大類的分析更具有現實意義。同時,本文也基于行業中類進行了變量測算和模型分析,以進一步檢驗分析結果的穩健性 本文關于行業大類與中類的劃分主要基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在該分類中,將行業分為門類、大類、中類、小類,門類代碼用一位拉丁字母表示,大類代碼用兩位阿拉伯數字表示,中類代碼用三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小類代碼用四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基于行業中類的分析方法和過程與大類相似,只是將從行業大類出發的產業鏈縮小為行業中類,并對企業所在行業進行重新匹配。。第三,本文還使用直接消耗系數(Aijt)替換完全消耗系數(Bijt)計算“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用以進行穩健性分析。

(3)控制變量(control)

參考相關研究,本文選擇了如下控制變量:“企業融資約束水平”,用企業的利息支出與工業增加值之比衡量。企業的相對利息支出越多意味著越能夠從金融市場上獲得資金支持(即融資約束較低),從而可以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的競爭(Manova,2008)[33]。“企業人均資本水平”,用固定資本與年末職工人數之商表示。企業的研發投入和對技術外溢的吸收能力等都直接與其人均資本正相關(蘇丹妮,2020)[34]。除此之外,本文還選取了“企業勞動力規模”“企業年齡”和“企業補貼水平”等控制變量,其中,“企業勞動力規模”用企業職工總數來衡量,“企業年齡”用企業的存續時間來衡量,“企業補貼水平”用企業獲得的補貼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來衡量。

2.數據來源與異質性分析的樣本分組

本文以中國工業企業為實證研究樣本,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海關數據庫以及世界投入產出表(2016版),樣本時期為2000—2014年。借鑒Brandt等(2011)的研究[35],本文通過剔除員工數小于8人的企業等方法對樣本進行篩選,并采用呂越等(2018)的方法將工業企業數據庫與海關數據庫的相關數據合并計算被解釋變量“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31]。對解釋變量“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測算,首先,基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的財務數據運用LP方法計算每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并使用ACF修正方法解決微觀層面估計全要素生產率時可能出現的內生性和共線線性等問題;然后,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CIC)和海關編碼(HS)與廣泛經濟類別分類(BEC)進行匹配,通過BEC分類識別行業內中間產品的生產行業,并剔除了其中非制造業行業及其產品;進而,以中間產品生產企業增加值占其行業增加值的比重為權重,計算各中間產品生產行業內嵌的國內技術水平;最后,為了精準刻畫中間產品內嵌技術在行業內迭代使用的過程,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表(2016版)計算各個行業的完全消耗系數,并將國際標準行業分類(ISIC)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CIC)進行匹配,最終計算得到各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

為了檢驗出口企業所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進步對其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影響是否會因為行業特征、企業特征、區位特征以及貿易方式的不同而產生差異,本文進一步將全樣本劃分為4組子樣本進行異質性分析:

(1)“高技術行業”“中等技術行業”“低技術行業”子樣本。借鑒尹偉華(2017)的研究[36],按照技術密集程度將企業其所屬行業分為高技術、中等技術和低技術三類。

(2)“混合貿易企業”“加工貿易企業”子樣本。根據貿易方式可以將出口企業分為僅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僅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和混合貿易企業(即既從事加工貿易又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考慮到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對國內產業鏈的嵌入水平更深,本文將僅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和混合貿易企業合并為“混合貿易企業”(即出口產品中涉及一般貿易的企業),以此來分析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的異質性。

(3)“沿海地區企業”和“非沿海地區企業”子樣本。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沿海向內地梯度推進的,這也導致沿海地區與內地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對外開放水平,或是企業貿易行為,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本文根據企業所在省區市的區位條件,將樣本企業劃分為“沿海地區企業”和“非沿海地區企業”,以探究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影響是否存在區域異質性。

(4)“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子樣本。顯然,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不但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目標有所不同,而且對國內產業鏈的參與和影響無論是在程度上還是在領域上都存在明顯差異,進而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對其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影響也可能存在顯著區別。因此,本文將樣本企業分為“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進而從企業所有權性質角度探究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影響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企業異質性。

3.基于中介效應的反饋機制檢驗

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中國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的正反饋機制(即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通過提高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驅使出口企業更多地使用國內中間產品,進而提高其出口國內附加值率),在經濟實踐中的表現類似于中介效應(即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通過提高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來提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中介效應,因此,可以用中介效應模型來進行檢驗。基于此,本文構建如下中介效應模型:

dvarikt=α0+α1etjit+αcontrolikt+νi+νk+νt+εikt

Mikt=β0+β1etjit+βcontrolikt+νi+νk+νt+εikt

dvarikt=γ0+γ1etjit+γ2Mikt+γcontrolikt+νi+νk+νt+εikt

其中,Mikt為中介變量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若其具有部分或完全中介效應則表明存在正反饋機制。本文采用LP方法測算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借鑒錢學鋒等(2016)和李啟航等(2020)的方法,用企業的會計數據計算“成本加成率”[3738]。

4.拓展性研究

從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來看,每個部門的生產不僅會消耗本行業的中間產品,同時也會消耗其他行業大類的產品,橫向的產品跨部門分配和縱向的中間產品投入共同構成了中間投入與中間使用交叉的生產網絡(張龑 等,2021)[39]。因此,不僅本行業的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其他行業的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也可能會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產生影響。前文計算的特定行業的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是基于本行業的中間產品內嵌技術的,如果拓展到所有中間產品生產行業,則可得到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具體來講,就是用中間產品行業的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etjit)代替其產品的內嵌技術水平(weightjht×tfpjht),再用完全消耗系數或直接消耗系進行加權。為進一步考察由各產業鏈組成的生產網絡中所有行業的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之間的關系,本文分別采用完全消耗系數和直接消耗系測算出口企業k所在行業i的“跨行業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進行拓展性研究,計算公式如下:

cset_Ajit=∑nj=1(Ajit×etjt)

cset_Bjit=∑nj=1(Bjit×etjt)

四、實證檢驗結果

1.基準模型分析結果

表2給出了基準模型的回歸結果。第(1)列報告了基于混合回歸的結果,“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回歸系數為正,并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第(2)列控制了企業固定效應、行業固定效應和年份固定效應,“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同樣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第(3)列在第(2)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入控制變量,結果顯示“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回歸系數依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上述結果表明,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中國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意味著國內大循環發展質量的提高有助于破解中國企業出口面臨的“低端鎖定”問題,假說H1得到驗證。

2.內生性處理

在基準模型中,解釋變量“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是行業層面的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雖然控制企業層面和年份層面的固定效應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內生性問題所導致的模型估計偏誤,但是仍然有可能遺漏某些重要的信息,從而產生內生性問題。為此,本使用工具變量法來解決模型潛在的內生性問題,具體選擇了3個工具變量,分別使用中間產品生產企業的“人均產出”和“人均資本”以及中間產品生產行業的“顯示比性較優勢指數”作為“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工具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一般而言,企業的技術積累與其人均產出和人均資本高度正相關,而上游企業的人均產出、人均資本與下游出口企業的國內附加值率關聯性較弱;同樣,中間產品行業的顯示性比較優勢可以直接反映其技術水平,但對下游企業國內附加值率的直接影響不大。因此,可以將中間產品生產企業的“人均產出”和“人均資本”以及中間產品生產行業的“顯示性比較優勢”作為“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有效工具變量。本文中,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基于增加值計算,原始數據來自對外經貿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的UIBE數據庫。,估計結果分別見表3的(1)(2)(3)列。可以看出,在工具變量的相關檢驗中拒絕了識別不足和弱工具變量的原假設,說明工具變量的選取是適宜的。基于2SLS估計的結果表明,“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為正,與基準模型回歸結果保持一致。因此,本文的基本結論在考慮了潛在的內生性以后依然成立,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的提升有助于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

3.穩健性檢驗

為了保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還進行如下穩健性檢驗:

(1)替換變量。在基準模型中,采用LP方法計算產業鏈內各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出于穩健性考慮,本文也使用OP方法測算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并重新計算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以其為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見表4的第(1)列。同時,本文還選擇使用直接消耗系數為權重重新測算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以其為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見表4的第(2)列。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方法測算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估計系數仍然顯著為正,與基準模型回歸的結論保持一致。

(2)行業中類視角。基準模型的分析是基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行業大類的視角,進一步將分析視角細化到行業中類,即基于行業中類的視角重新測算“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進而以其為解釋變量重新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的第(3)列所示。新的解釋變量“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為正,表明本文的基本結論是穩健的。

(3)引入交互固定效應。近年來有學者指出,僅僅控制年份固定效應、個體固定效應乃至高維固定效應,可能忽略個體隨時間的變化,因而需要再加入固定效應的交互項以控制個體隨時間變化的趨勢。為了盡可能控制隨時間變化的行業特征變量,本文參考鐘騰龍等(2020)的研究[40],引入“行業—年份交互固定效應”重新進行模型估計,結果如表4的第(4)列所示。與基準模型回歸結果一致,“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進一步驗證了本文基本結論的穩健性。

(4)樣本截尾處理。基準模型的回歸是基于全樣本所得,但是在實際中可能會出現企業過度出口和過度進口的現象,這部分樣本可能會對估計結果產生干擾。因此,本文剔除了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最大的10%和最小的10%的樣本,重新進行模型估計,結果如表4的第(5)列所示。解釋變量“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回歸系數同樣顯著為正,再次驗證了本文基本結論的穩健性。

4.異質性分析

本文通過分別對子樣本進行模型估計來進行異質性分析,主要從行業特征、企業特征、區位特征和貿易方式4個維度展開:

(1)行業異質性。根據企業所屬行業的技術密集程度分為“高技術行業”“中等技術行業”“低技術行業”三類,并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5的第(1)至(3)列所示。分析表明,對于不同技術密集程度行業,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均能夠顯著地提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這也進一步驗證了本文基本結論的可靠性;但是,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效應也具有明顯的行業異質性,中等技術行業的“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對“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最為敏感,低技術行業次之,高技術行業的影響最小。可能的原因在于:中等技術行業的產業內分工較低技術行業更為明確和成熟,分工細化導致上下游之間產業關聯更為緊密,因此上游產業的技術進步可以迅速傳遞給下游企業并為下游企業所使用;而高技術行業往往更加重視技術競爭優勢,強調核心技術和產品的內生化,進而傾向于將更長的產業鏈條和更多的核心生產環節保留在企業自身的生產體系中,導致其出口國內附加值率對于產業鏈上游的技術進步相對不敏感,因而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對高技術行業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作用較小。

(2)貿易方式異質性。按照出口貿易方式將樣本企業分為“加工貿易”和“混合貿易”兩個子樣本,分別進行模型回歸,估計結果如表5的第(4)和第(5)列所示。盡管兩個子樣本中,“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即加工貿易企業和混合貿易企業的出口國內附加值率均可以隨著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提升;但是,相對于“加工貿易”子樣本,“混合貿易”子樣本中“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對“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更加敏感。這主要是由于混合貿易企業的生產對國內產業鏈的嵌入程度更深,企業生產所需要的中間產品既有來自國外的進口中間產品,也有來自國內產業鏈的中間產品,當國內產業鏈實現技術進步時,企業會更多地從國內采購中間產品用于生產。相比之下,由于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的生產特征,國內產業鏈的技術進步較難滲透到加工貿易企業中,因此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的進步對加工貿易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作用相對較小。

(3)區域異質性。按照企業所在省區市是否屬于沿海地區將樣本企業分為“沿海地區企業”和“非沿海地區企業”兩個子樣本,分別進行模型回歸,估計結果如表6的第(1)和第(2)列所示。“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回歸系數僅在“沿海地區企業”子樣本中顯著為正,而在“非沿海地區企業”子樣本中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顯著促進沿海地區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但對非沿海地區企業的影響不顯著,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4)企業異質性。本文主要從企業所有制性質來考察企業異質性,按照企業所有制的類型將樣本企業分為“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兩個子樣本,分別進行模型回歸,估計結果如表6的第(3)和第(4)列所示。“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回歸系數僅在“外資企業”子樣本中顯著為正,而在“本土企業”子樣本中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意味著,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顯著促進外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但對本土企業的影響不顯著。其原因可能在于,尋求更多的資源和更低的成本是外資企業落戶中國的主要動因,外資企業通常只保留核心生產環節和技術,并將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外包給國內的其他廠商生產,因而外資企業能夠更較多地享受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而本土企業在關鍵環節和技術上往往依賴于國外技術,導致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對其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效應不顯著。

5.機制檢驗

以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為中介變量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7。從(1)(3)列的估計結果看,“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對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產業鏈上游的國內技術進步通過中間產品傳遞給下游企業,帶動了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的提高。從(2)(4)列的估計結果看,“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估計系數也均顯著為正,表明存在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應。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的進步使得出口企業得以獲取更高品質和更具成本優勢的中間產品,中間投入質量的提升又將提高出口企業自身的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進而使得其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優勢,并獲取更多的利潤,這會驅使出口企業更多地使用國內中間產品,從而推動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進一步提升。因此,可以認為,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中國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存在正反饋機制,研究假說H2得到驗證。

6.拓展性分析

進一步分析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提高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影響,具體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跨行業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表明與本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一樣,其他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也可以通過生產網絡惠及出口企業的發展,從而提升企業的出口國內附加值率。可見,特定行業上游企業的技術進步不僅會通過行業內產業鏈的序貫式生產傳遞至下游企業,而且可以通過產業間的關聯將技術進步傳遞到其他行業。特別是在當前產業融合和跨產業關聯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在國際分工中地位和獲利的全面提升需要以所有行業的共同發展作為支撐。因此,提升國內大循環發展質量不但需要推進各行業的技術進步,而且需要暢通技術傳遞渠道、強化技術溢出效應,進而通過全方位系統化的國內技術升級提升國內和國際雙循環的質量和層次。

五、結論與啟示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積極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舉措,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調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打破外國在少數關鍵領域的壟斷地位,通過自主創新促進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國產化替代,以維護產業鏈的安全和穩定。內嵌于產品的技術進步,會通過中間產品在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之間傳遞,進而對出口企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國內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會使出口企業使用更多國內中間產品可以提升其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盈利水平,從而驅使出口企業使用更多國內中間產品,進而帶來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基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和世界投入產出數據的分析發現:(1)出口企業所在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提高有助于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這種促進效應具有明顯的企業異質性,具體表現為,對中等技術行業企業、低技術行業企業和高技術行業企業的影響依次減小,對混合貿易企業、沿海地區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影響比對一般貿易企業、非沿海地區企業和本土企業的影響更大。(2)中介效應模型檢驗結果表明,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提高是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提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主要路徑,意味著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存在正反饋機制。國內中間產品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和質量提升效應促進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成本加成率提高,從而驅使出口企業更多地使用國內中間產品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優勢和市場盈利能力,進而帶來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3)不但本行業的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有助于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其他行業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也會促進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可以得到以下啟示:第一,要以加快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為突破口推進國內大循環的質量提升。鼓勵企業對關鍵生產環節、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的自主攻關,減少對國外中間產品的依賴,實現國內技術的替代,在保障產業鏈安全的同時提升產業鏈發展質量,并將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環節更多地納入國內大循環,提高國內企業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獲利能力。第二,不但要激勵和支持各類企業的技術創新,更要以企業間的融通創新為紐帶促進全產業鏈的整體技術升級。一方面,要以長期技術積累、關鍵技術突破為導向,加快國內企業技術創新步伐,積極推進產業鏈核心技術的本土化;另一方面,要優化國內技術市場環境,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暢通基于中間投入的技術傳遞路徑,充分發揮技術溢出效應,通過技術進步的“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實現國內產業體系的創新驅動發展。第三,要以自主創新為重點提高技術進步質量和速度。分析發現,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提升之間存在正反饋機制,表明在樣本期間中國的技術進步快于國外的技術進步。但也應看到,國內中間品內嵌技術水平的提高不僅僅來源于自主創新,還有相當多的是源于技術引進。目前,中國的后發優勢日益弱化,加上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壁壘趨于增強,主要依靠引進技術實現技術升級將越來越難、越來越慢。因此,在新發展階段,加快技術進步必須以自主創新為主,通過真正源自國內的技術升級推動國內大循環高質量發展,進而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生產分工體系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和盈利能力,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產業鏈內嵌國內技術進步對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作用及其機制,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視角論證了國內大循環質量提升對國際大循環層次升級的重要性,對于進一步認識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以及國內國際雙循環之間的互動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本文基于投入產出思想構建的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測算框架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鑒,除了全要素生產率外,還可以基于其他變量(如技術投入、技術產出、技術效率等)來測算產業鏈內嵌技術水平,也可以對其他方面的變量進行類似測算,以便更全面、細致地考察中間投入的傳遞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單就本文研究的主題來看,也可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比如:采用時間跨度更長、更新的數據分析其演進趨勢和規律;進行國際比較,探究國家間技術進步的差異是否會形成不同的反饋機制;細化和拓展異質性研究,并進一步探究其原因;等等,這些都有待繼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其仔,許明.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協同升級[J].改革,2020(6):5870.

[2]王思語,鄭樂凱.全球價值鏈嵌入特征對出口技術復雜度差異化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5):6582.

[3]盛朝迅.新發展格局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發展的思路與策略[J].改革,2021(2):113.

[4]陳全潤,許健,夏炎,季康先.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測度方法及我國雙循環格局演變趨勢分析[J/OL].中國管理科學:113[20210705].https://doi.org/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20.2045.

[5]趙蓉,趙立祥,蘇映雪.全球價值鏈嵌入、區域融合發展與制造業產業升級——基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思考[J].南方經濟,2020(10):119.

[6]黃群慧.以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6):3842.

[7]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張其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路徑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1(2):8097.

[8]吳金明,邵昶.產業鏈形成機制研究——“4+4+4”模型[J].中國工業經濟,2006(4):3643.

[9]陳啟斐,蔡璐.服務外包與產業鏈長度: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0(11):2138.

[10]杜修立,王維國.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及其變遷:1980—2003[J].經濟研究,2007(7):137151.

[11]曾繁華,吳靜.自主可控視角下中國半導體產業鏈風險及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21(1):6368.

[12]王維平,牛新星.試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J].經濟學家,2021(6):512.

[13]馬丹,何雅興,張婧怡.技術差距、中間產品內向化與出口國內增加值份額變動[J].中國工業經濟,2019(9):117135.

[14]黎峰.進口貿易、本土關聯與國內價值鏈重塑[J].中國工業經濟,2017(9):2543.

[15]易先忠,高凌云.融入全球產品內分工為何不應脫離本土需求[J].世界經濟,2018(6):5376.

[16]呂越,尉亞寧.全球價值鏈下的企業貿易網絡和出口國內附加值[J].世界經濟,2020(12):5075.

[17]NISHIOKA S,RIPOLL M. Productivity, trade and the R&D content of intermediate input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2,56(8):15731592.

[18]謝謙,劉維剛,張鵬楊.進口中間品內嵌技術與企業生產率[J].管理世界,2021(2):6680+6+2223.

[19]KOOPMAN R,WANG Z,WEI S J.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104(2):459494.

[20]COSTINOT A,VOGEL J,WANG S. An elementary theory of global supply chain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3,80(1):109144.

[21]YU C,LUO Z. What are China's real gains within global value chains? Measuring domestic value added in China's exports of manufacture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8,47:263273.

[22]DEFEVER F,IMBRUNO M,KNELLER R. Trade liberalization,input intermediaries and firm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20,126.

[23]HALPERN L,KOREN M,SZEIDL A. Imported inputs and productiv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105(12): 36603703.

[24]LIU Q,QIU L D. Intermediate input imports and innovations: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patent filing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6(103):166183.

[25]龔靜,盛毅,袁鵬.制造業服務化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基于制造企業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9(8):5770.

[26]STIEBALE J,VENCAPPA D. Acquisitions,markups,efficiency,and product quality:Evidence from Indi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8,112:7087.

[27]IRAOLA M A,SANTOS M S. Asset price volatility,price markups,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7,90: 8498.

[28]DU W,LI M,WANG F. Role of rentseeking o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maintaining the monopoly power of energy enterprise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microdata from China[J]. Energy,2020,202.

[29]趙玲,高翔,黃建忠.成本加成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的決定:來自中國企業層面數據的經驗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8(11):1730.

[30]李勝旗,毛其淋.制造業上游壟斷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7(3):101119.

[31]呂越,陳帥,盛斌.嵌入全球價值鏈會導致中國制造的“低端鎖定”嗎?[J].管理世界,2018(8):1129.

[32]劉斌,趙曉斐.制造業投入服務化、服務貿易壁壘與全球價值鏈分工[J].經濟研究,2020(7):159174.

[33]MANOVA K. Credit constraints,equity market liberal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6(1):3347.

[34]蘇丹妮.全球價值鏈嵌入如何影響中國企業環境績效?[J].南開經濟研究,2020(5):6686.

[35]BRANDT L,VAN BIESEBROECK J,ZHANG Y. 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 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97(2):339351.

[36]尹偉華.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分解分析——基于最新的WIOD數據[J].經濟學家,2017(8):3339.

[37]錢學鋒,范冬梅,黃漢民.進口競爭與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成本加成[J].世界經濟,2016(3):7194.

[38]李啟航,董文婷,劉斌.經濟功能區設立提升了企業出口國內增加值率嗎?[J].世界經濟研究,2020(12):3147+132133.

[39]張龑,王竹泉,程六兵.生產網絡信息溢出效應研究:分析師視角[J].財經研究,2021(9):6377.

[40]鐘騰龍,余淼杰.外部需求、競爭策略與多產品企業出口行為[J].中國工業經濟,2020(10):119137.

The Improvement of Embedded Technology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in China

and the Increase of Domestic Valueadded Rate of Enterprises' Expor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ZHAO Jingrui, SUN Hui, HAO Xiao

(a. Center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of Xinjiang;

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Xin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makes it possible for enterprises to use the intermediate input from inside or outside China. In the case tha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 is faster than that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re is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the improvement of embedded technology in the domestic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increase of enterprises' export domestic valueadded ra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mbedded technological level of domestic intermediate products increase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cost markup rate of export enterprises through technical spillover effect and quality promotion effect, thereby driving export enterprises to use more domestic intermediate products to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market profita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ing the domestic valueadded rate of enterprises exports. This paper uses the enterpris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o represent the embedded technology level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designs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embedded technology level based on the idea of inputoutput, and conducts an empirical test by using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 database, China Customs database, and world inputoutput tab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ample period (2000-2014), the improvement of domestic technology level embedded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export companies has an effect on the increase of the domestic valueadded rate of enterprises exports, and it shows obvious heterogeneity of enterprises. This promotion effect decreases successively for enterprises in the middletechnology industry, lowtechnology industry and hightech industry, and plays a bigger role in mixed trading enterprises, coastal area enterprises and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cost markup rate have a significant intermediary effect, that is, the improvement of embedded technology in domestic intermediate products can increas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cost markup rate of export enterprises, and thus increase the domestic valueadded rate of enterprises exports. Not only does the improvement of embedded technology in the domestic industrial chain inside the industry increase the domestic valueadded rate of enterprises exports, but the improvement of embedded technology in the domestic industrial chain from different industries will also increase the enterprises' export domestic valueadded rat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all types of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domestic cycle by tak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embedded technology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as a breakthrough, to promote the overall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with integrated innovation among enterprises as the link, and to improve the speed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th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s the focus. Thus, the status and profitabil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and value chain will be enhanced, an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domestic circ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embedded technology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termediate products; domestic valueadded rat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ost markup rate

CLC number:F1243;F74612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21)04000117(編輯:黃依潔)

*收稿日期:20210502;修回日期:2021061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招標項目(17JJD850002);教育部“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合作2019年度專項研究課題(19YDYL3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963030)

作者簡介:趙景瑞(1993),男,山西晉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世界經濟研究;Email:471070723@qq.com。郝曉(1985),女,河南南陽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世界經濟研究;Email:hxiaoxgy@ 126.com。

通信作者:孫慧(1963),女,新疆烏魯木齊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Email:cim@xju.edu.com。

① 數據來源:《2016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91精品亚洲| 人妻21p大胆|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91亚瑟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一| 国产在线欧美| 欧美亚洲香蕉| 亚洲天堂高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网综合| 亚洲一区网站|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91视频青青草|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免费|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国产免费网址| 久久黄色毛片| 久久青草热| 999国产精品|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a亚洲视频|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亚洲天堂777| 国产丝袜第一页|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av在线无码浏览|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成人精品亚洲|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无码专区第一页|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911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丝袜啪啪| 自拍欧美亚洲|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