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在外交上的突出特點將是延續性,即總體上繼承安倍路線。而這種繼承背后的戰略動機,是推動二戰結束以來日本最為深刻的對外戰略轉型。
10月4日就任首相后,岸田在外交上的“蛛絲馬跡”,較為可靠的參照是看他就任之后,與哪些國家領導人進行了通話,在通話中說了些啥。因為,以外交常識來看,這類通話安排的時間點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從中基本可以判斷出新一屆政府的外交重點。
第一個通話對象是拜登(10月5日),這一點都不會令人奇怪。因為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石,美國是日本外交優先中的優先。在隨后的幾天里,岸田分別與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俄羅斯總統普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印度總理莫迪進行了通話。
在就任首相5天時,岸田與5個國家的領導人進行了通話。這些通話,基本反映了岸田外交的動向,即美日印澳是優先,中俄是重點。但是,俄羅斯的“重點”,主要是因為日俄領土爭議。所以,真正的重點只有中國。
10月8日,岸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日美印澳四國框架‘QUAD的所有國家都進行了通話,以非常好的形式開啟了首腦外交。”這種重視QUAD框架的安排,是有跡可循的。2020年菅義偉就任首相后,排在前兩位的通話對象,也是美國和澳大利亞,只是印度排序稍微靠后。
這也不難理解,當時的特朗普政府,并沒有像拜登那樣把QUAD提升到“最高級”—舉行線上、線下首腦峰會。而且,菅義偉在首相任期僅剩一周的情況下,還親赴華盛頓參加QUAD首次線下峰會,背后反映的是日本政治圈對QUAD的高度重視。眾所周知,QUAD從倡議變成現實,安倍是早期最賣力的推動者。
拜登的“回歸”并不意味著美國的盟友們能重回歲月靜好,拜登政府或許是漫長的“特朗普主義”的一段插曲。
延續性還體現在,岸田將繼承安倍在維持日美同盟的前提下,謹慎處理對華外交的做法。從2012年安倍二度就任首相,到2020年離任,中日關系經歷了由冷淡到轉暖,并重回正軌的過程。2019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訪華的安倍時,雙方都提到了“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日中關系”。
10月8日,習近平主席與岸田的通話中,兩位領導人都再次提到“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此外,兩位領導人都還提到“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不出現重大突發事件,或者強勢的外力介入,中日關系將能保持基本穩定,甚至有可能出現更為積極的態勢。
岸田10月16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希望與拜登盡早見面,我希望在今年內做到這一點。我親自訪美是其中一種途徑。”日本新任首相急著見美國總統,這種心態可以說已經平常得沒有什么政治意涵。
二戰結束以來,對美外交都是日本外交的“邏輯起點”,而且在相當長時間里,幾乎可以等同于日本外交本身。但是,這種局面正在發生變化。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對外戰略的大轉型,都是源于外部戰略環境的巨變。無論是1930年代發動侵略戰爭,還是1945年戰敗后被美國納入羽翼之下。
在羽翼之下待著感覺當然好,但現在的問題是美國不再那么可靠。拜登的“回歸”并不意味著美國的盟友們能重回歲月靜好,拜登政府或許是漫長的“特朗普主義”的一段插曲。這樣的想法,在日本政治精英中絕非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