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國家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對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需要指出的是,反壟斷針對的那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競爭行為是長期存在的,監管執法勢在必行。但從社會輿論的反應來看,往往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當強調對新經濟“包容審慎監管”的時候,就對損害公平競爭的行為視而不見;當維護公平競爭、嚴格監管執法的時候,又對“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政策產生動搖。
如何擺脫這種搖擺,既引導平臺向善、科技向善,又鼓勵合規合法創新,使市場主體心態穩定,防止市場誤讀和金融市場震蕩,考驗著治理能力和政策制度水平。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有很多規律尚未被人們認識和把握,必須善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進行探索和把握?!备妹负桶盐丈鐣髁x市場經濟規律,按照規律辦事,對新發展階段做好經濟工作無比重要。
那么,平臺經濟壟斷等新的問題,反映出的規律是什么?顯然,政策的傳導、推行是一個各方面動態博弈的過程,不是說下一個行政命令,各市場主體就必然照做,因此制定政策時就要把市場主體作為獨立的、有自身目標和約束條件的對象加以對待。《求是》近期的一篇文章《新發展階段經濟工作怎么干?—習近平同志在河北、福建的經濟工作實踐與啟示》,稱之為要把握好的市場“博弈規律”,“要認真搞清楚市場什么時候有效,什么時候失靈,并據此考慮政府的作用如何發揮,穩定市場預期”,“很重要的一點是,政府要維護自己的聲譽。只有政府具備公信力,這種動態博弈才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文章還提出要把握企業家精神“涌現規律”?!坝楷F”需要自我內在的動力,只靠簡單的自上而下提要求,是難以實現的。企業家精神涌現的要件是支撐市場的兩個支柱:財產和合同。因此,就必須“強化社會和政府的契約精神,注重程序正義,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地方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紀檢監察、巡視、審計等各項工作中,“注重公平對待民企、國企,不歧視民營企業,及時糾正冤假錯案”。
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對政府來說,運用好市場“博弈規律”、企業家精神“涌現規律”等,歸根到底,解決的其實是政策制度的可信任問題。就像過去人們常說“投資不過山海關”,重要原因就是營商環境不過關,當地的政策制度不被信任,實際上是“投資不敢過山海關”。隨著關外投資環境的變好,自然就有更多投資跨過山海關。
在新發展階段,中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面臨新的深刻變化,中國經濟自身的生產函數發生變化,必須更多依靠技術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發展生產力;經濟發展的硬約束增多,比如生態保護的天花板、防風險的底線、反腐敗的紅線等。這些深刻變化意味著“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加凸顯,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政府的產業政策、監管執法等密集“出手”的時期。
但是,中央和上級的文件不等于落地的答案本身。對于具體做經濟工作的各級領導干部來說,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照搬照抄,只有通過認識、把握和運用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創造性開展工作,才能“螺螄殼里做道場”,在種種約束條件下處理好兩難多難的問題。因此,“要鍛造更強的‘讀中央文件的能力,切實搞清楚中央重大經濟決策部署的內容和大背景,這項工作是不能請人代勞的。必須做到融會貫通,結合自身情況延伸并前瞻思考理解和落實中可能出現的偏差”。
與創造性落實中央政策相反的表現,在很多經濟社會熱點事件上都有反映。比如,某些民生領域,僵化理解中央政策,層層加碼,不設定合理期限,不給過渡期,工作方法簡單粗暴,“通不通三分鐘,再不通龍卷風”??此评讌栵L行,實際上是不負責任和懶政的表現。
而在需要解放思想進行制度創新的領域,一些地方和單位不敢突破、不敢冒風險,只是空喊政治口號,貫徹上級工作部署照搬照抄,不研究具體落實措施,大而化之,沒有先例的事不敢干。
正如《求是》的那篇文章說的,實踐中,如何解讀中央政策,反映領導干部的黨性、素質和水平。顯然,如果不善于認識、把握和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也是無法創造性落實中央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