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獎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它每年頒發時,學科業界的目光匯集在此,自不必說。尤其可貴的是,平凡的普通人們,往往也同時投來關注。他們在試圖了解,這些在平時絕不會感興趣的“高大上”研究。
因此,諾獎就像是一座橋,連接了業界和民眾。如同“鵲橋”那樣,一年一會。這是它高過其它獎項的地方。
所謂的“高大上”研究,與普通民眾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這讓我想到“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的故事—
據說,在一天晚上,泰勒斯望著天上星穹,頭腦中思考著物質本源,一不小心,他掉進了土坑里。于是,侍女就笑他,“你望著星空有什么用呢?反而讓你掉到土地的坑里。”泰勒斯爬了起來,蠻不在意。
這就是科學在最初時的樣子,它超脫于塵世的物質之上,是對以星空為代表的“完美”的追求,并且,它不追求實用價值。所以在近代以前,科學是“5%的人類”的事,與大眾毫不相關。
眼下的這個被科技改變的世界,顯然和過去不同了。自笛卡爾開始,科學從“對真理的追求”,逐漸轉向“對力量的追求”—這是科學史家的觀點。具體地說,科技追求的力量,是要對世界進行改變的。
于是我們看到,即便是“諾獎級”的研究,也都在強調它們實用的一面。例如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給“發現了感知溫度和觸覺的受體”,這有助于醫藥界研發出鎮痛的藥物。物理學獎授予“復雜理論及氣候模型”,這些工作證實了,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造成的影響,給我們的環保工作以理論支撐。化學獎則授予“不對稱有機催化”,這是人類在進行生產時不可或缺的。
進入19世紀以來,科技是如何重塑了人類社會的?這給我們留下過深刻印象。科學勢不可擋地進入尋常生活,而在當下的重大科學研究,也必然會重塑我們的將來。在這個角度上,理解諾獎研究,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并且應該做的事,因為這是在關心我們自身。而所謂“諾獎現象”,當然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