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張明軍
本文節選自《政治學研究》2021年第2期
政治浪漫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與文化浪漫主義不同,主要表現為“以社會終極價值和理想社會目標來取代現實的政治方案,或者從社會的終極價值出發,憑借信念倫理來建構其實現社會終極價值的政治行為原理”。其關注的要點在于國家政治生活,集中于對政治價值目標、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為的思考與設計。但此種社會思潮在主觀與客觀問題上具有顯著偏好,往往以自身對美好政治生活的價值追求為目標,力圖超越制約政治發展的諸種因素,實現至善至美的政治藍圖。因此,政治浪漫主義是超脫現實政治生態的制約,以應然的政治理想和價值追求取代現實政治發展規律和實踐過程的一種思想主張。

縱觀德性政治浪漫主義的演進、發出的強烈道德理念信號以及該思潮在社會政治實踐中的行為表現,不難發現德性政治浪漫主義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主觀認識的空想化。德性政治浪漫主義無論是對終極社會價值目標的設計還是對實現目標的工具選擇,不是來自經驗主義所倡導的實踐,而是緣起于對道德美好功能的演繹推理,帶有明顯的主觀先驗論色彩: 具有仁愛自律的道德主體 + 閃爍德性的工具選擇 + 充實的美德過程 = 至善至美的理想社會。這種邏輯中“仁德”是貫穿于起點至終點的一條主線。毋庸置疑,此主觀認識對于喚醒人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激發積極向上的善德仁心,開拓社會建設中的動力源泉具有重要的價值功能。但是,德性政治浪漫主義沒有釋明“德”的本源,即“德”最初來自何處? 是人性之善還是后天教化? 即使來自人性本善,加上社會教化,那么,以何種工具化解人作為高級動物的一般本能是必須予以考量的關鍵問題。因為“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性”。這個共同性就是永無止境的需求,需求是人們活動的原動力。誠如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在社會生活中,“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自然和社會資源總是有限的,但人的需求卻是無限的,這必然造成人類為獲取更多資源,形成欲望和需求滿足之間的張力,進而侵蝕和消解仁愛的道德。脫離人的客觀需求本性,不考慮影響和制約德性萌生和成長的因素,來創設美好社會的目標、實現工具和實踐過程,必然導致主觀認識的理想化。
其次,客觀實踐的狂熱化。作為一種政治思潮,德性政治浪漫主義不僅有利于思想碰撞和激蕩下的學術繁榮,而且有助于在爭鳴之中真理與謬誤的辨明及推動相對真理逐漸走向絕對真理。但德性政治浪漫主義一旦融入政治和社會實踐之中,往往會脫離建立在道德理性基礎之上的“理性”,而呈現為一種非理性的狂熱運動。康有為在《大同書》中的浪漫追求,在政治實踐中幻想利用皇上的“德威”,立刻通過激進的百日維新,實現理想社會的政治活動,無不透視著具體政治實踐過程中缺乏斗爭經驗的知識分子忽視客觀制約因素,憑主觀意志一意孤行的狂熱性。
總之,德性政治浪漫主義的初衷是建設一個物質和精神雙重領域極端美好的理想社會,但是德性政治浪漫主義的實踐結果,無論在物質方面還是在精神領域,均可能產生與良好初衷相悖的現象,出現行為結果的悖論化。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萬海遠 陳基平 王盈斐
本文節選自《中國人口科學》2021年第4期
近年來,中國區域經濟出現南北分化的現象。文章研究 1995~2018年南北工資差距的長期演變,分析最近南北工資分化的微觀基礎,探討南北工資差距的結構變動及市場化成因。
研究發現,中國南北工資差距在 2013 年后呈反轉擴大態勢, 2018年達到 13%,且在低學歷、年輕勞動力、女性等弱勢群體上更加明顯。南北工資差距隨收入分位提高而下降,在高分位端幾乎不存在南北差距。由于南北市場化程度存在明顯差距,且近幾年又出現反彈擴大,所以南北工資差距在 2013 年又開始明顯上升。基于工資變動的跨期分解結果發現,市場化差異解釋了 2013~2018 年南北工資差距變化的40%左右。

市場化改革不僅能提高經濟效率,還有助于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既然北方發展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市場化因素,這說明政策著力方向還是要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以提高市場化水平來吸引資金和勞動要素流入,而不是一味通過財政傾斜的方式來改變北方不充分發展。北方需要建立內生于市場微觀主體的市場化發展模式,并用發展的方式來促進北方的充分增長。
本文建議,從國家戰略層面考慮南北差距問題,正視北方經濟結構的轉型壓力,加快北方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努力提高北方市場化水平。首先要統籌國內一體化市場,鼓勵南北方產品和要素間雙向流通,促進低學歷和年輕勞動力自由流動,以高水平市場分工激活北方市場活力。其次要落實負面清單制度,降低北方市場準入門檻,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提高民營經濟地位,鼓勵在北方地區建設更多的市場經濟示范區,由此提振北方經濟并縮小南北差距。
再次是鼓勵企業家精神,保護企業家合理合法財富。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的刑法保護,全面清理對不同所有制經濟產權區別對待的法規,暢通市場主體對隱形壁壘的意見反饋渠道,推進企業市場注銷便利化,完善市場公平競爭審查處理和回應機制。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體育教學部,上海體育學院休閑學院,葛耀君;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李海
本文節選自《心理科學進展》2021年第11期
在 20 世紀大多時間里,關于記憶的研究, 心理學家主要通過個人主義的視角,以犧牲社會影響為代價考察了記憶過程。集體記憶概念的提出,改變了記憶研究的個人主義傳統,開辟了從社會學視角研究記憶問題的新思路。
集體記憶分為“世界中(in the world)”和“頭腦中(in the head)的記憶”。其中,“世界中”的記憶指向社會學研究傳統,將集體記憶視為“由社會維護的公開可用的符號組成”。而將集體記憶定位于“頭腦中”的記憶研究,則凸顯了集體記憶的心理學趨向。
集體記憶不僅是集體“記憶”的結果,也是集體“遺忘”的結果。心理學家發現,當個體共同記憶時,人們對選擇性話題的討論會強化所提到的記憶,同時也會誘發“說話者”和“聽眾”對相關信息的遺忘。當遺忘發生在“說話人”身上時,這種現象被稱為個體內檢索誘發的遺忘(RIF)。這一原因與個體因欺騙聽眾、避免心理壓力和社會禁忌等而選擇性遺漏相關信息不同,Anderson 等人(1994)認為,RIF 的產生是由于人們對一種記憶檢索時,通常會誘發其他相關記憶的出現,而為了成功檢索,主體必須對相關的記憶進行競爭性抑制,由于這種抑制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個體將在隨后的記憶中會對相關記憶產生遺忘。當遺忘發生在“聽眾”身上時,就發展為社會共享檢索誘發的遺忘,并成為一種建立集體記憶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