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雨

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讓世人意識到,流行病的步伐比全球化快多了。疫情重塑世界格局,全球化受到抑制。東北限電、全球集裝箱大堵塞、英國油荒等等,都是其中縮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鄭永年認為,疫情促使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更強調自身的“經濟主權”,全球化方向已然從之前的“超級全球化”變為“有限全球化”。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站在新的歷史關口,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新的機遇并存。在新書《大變局中的機遇》里,鄭永年教授提出,中國正進入第三次開放,這時應主動開放,包括在諸多領域實現單邊開放。他同時強調,中國應通過競爭國際規則制定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從而解決“挨罵”問題。
如何科學地理解雙循環?有限全球化下緣何堅持對外開放?中國又該如何通過競爭國際規則制定權,掌握國際話語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如何在風浪之中捕捉機會?
南風窗記者就上述話題,與鄭永年教授展開對話。
南風窗:你在疫情之后對國際形勢作出過一些精彩判斷,比如有限全球化—中國面臨更低限度的全球化,更高程度的科技封鎖。在這樣的形勢下,雙循環下的國際循環,中國布局的重點會在哪里?
鄭永年:有限全球化不止是我的預測,而是已經成為一個確切的現實了。
實際上,有限全球化已經深刻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例如,英國最近發生油荒。以前歐盟可以說是區域超級全球化的代表,因此英國開油車的司機都來自羅馬尼亞、波蘭等東歐國家。現在英國脫歐,外國司機很難進入,油供馬上受到影響。中國現在的東北限電,也是有限全球化的表現—煤的進口影響了發電。
有限全球化讓中國的外循環受到很大的影響。美國要與中國脫鉤,從某些方面來說是大趨勢,很難逆轉。過去大家都認為,拜登比起特朗普,對華政策稍微緩和一點,但實際情況更差。特朗普針對中國,搞的是全面封殺,現在喬·拜登采取精準封殺,后者影響了中國的各個方面,如中美科學界的科技交流,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等。盡管近來中美貿易似乎區域“緩和”,但這是暫時的,只是美國根據其物資供應不足的微調。
但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很有韌性。(中美)脫鉤的影響不僅僅是對中國,也是對美國。從特朗普開始,美國想把他們的生產線返回到本國,一直沒實現,也不可能實現。從長遠來看,雙循環的戰略是非常正確的,即我們對內搞活,對外開放。
對內搞活即提高內需。現在為什么要強調共同富裕?中國現在的目標是做大做強中產社會。任何一個社會,富裕階層都是消費過度,窮人消費不足,真正能消費的是中產。但中國的中產還不夠大,4億,30%的人口,共同富裕即做大做強中產,提高內需。
但也不要忘了,外循環很重要。中國尤其像長三角、珠三角兩個最重要的經濟帶,是在外循環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即在開放條件下得到發展的。這些地方必須通過深化開放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于任何國家來說,發展是硬道理。所有的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沒有發展了,所有問題變成真問題了。
南風窗:我想接著問開放。你最近曾提及,中國要學習以前的大英帝國,不僅要開放,還要單邊開放。單邊開放的程度在哪里?可以具體再闡釋一下單邊開放嗎?
鄭永年:我提出“單邊開放”以后,在國內引發了很多爭議。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單邊開放,它并非等于毫無條件地開放。英國以前是單邊開放,但也不是所有領域都單邊開放;美國講對等開放,但它們在很多方面都是單邊開放。
目前,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在講對等開放。中國跟東盟等國家簽署RCEP,跟新西蘭、跟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都是在講對等。但是為什么要講單邊開放?用另外一個詞形容,叫“精準開放”,即我們需要的領域,哪怕被美國或者一些西方國家封殺,我們也是要向他們開放。
我舉個例子,美國盡管原則上講對等開放,但是很多領域它是非常單邊開放的。再加上美國市場大,美國對日本、對亞洲“四小龍”的開放,都不能說是對等的。但就是因為很多領域實行單邊開放,美國才吸引了那么多的外資和優秀人才。
再看看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單邊開放的結果。80年代,我們很窮,要發展經濟就主動開放,請外資進來—當時我們完全沒有外資出去。90年代,為了加入WTO,我們的口號叫“接軌”。接軌就是改變中國自己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適應國際規范,也是一種單邊開放。如果從一開始中國一直跟西方要對等開放,那到現在為止還未開放。
還有一個作用是分化美國。美國從內部分化中國,從外部圍堵中國,我們要用開放去分化美國。在開放的條件下,美國資本不會放棄中國市場,因為中國是最大的市場,有4億中產。開放以后,我們還可以跟得上他們的技術,不會被孤立起來。
以前歐盟可以說是區域超級全球化的代表,因此英國開油車的司機都來自羅馬尼亞、波蘭等東歐國家。現在英國脫歐,外國司機很難進入,油供馬上受到影響。
我個人一直在研究國家的發展,尤其是早期發展階段。得出的結論是,能否持續發展,要看國家的開放程度,而不是說像西方所說的民主程度。經濟上的開放比政治上的民主重要得多。
所以,我們不要機械地看到“單邊開放”這幾個字,民族主義情緒就來了,單邊開放指的是要強化國家利益,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況且,對世界經濟來說,大國的開放本身就是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國際公共品),大國就是要更加開放。現在中國在履行一個大國的角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就要比其他國家更加開放。
南風窗:你剛剛和我們梳理了,中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單邊開放的受益者。那么,可否總結一下中國當下的開放,和以前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