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彤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初夏時節,我行走在安吉余村,滿目蒼翠。綠色是余村的底色,青山綠水間,青瓦白墻的江南民居錯落分布。遠眺,漫山竹海云霧繚繞;近看,百畝花海生機盎然。然而,這片美景并非自然所賜,而是幾代余村人用熱血與青春寫就的答卷。
當地有個土生土長的年輕人,他叫邊月明,大學時學習數控編程。本已走出大山的邊月明,卻在畢業后回到家鄉,打造果園式民宿。于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選擇,我亦深感疑惑。
在余村,我有幸見到了這位“農創客”,也向他表達了我心中的不解——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為什么又要回到大山?邊月明并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向我介紹起這座村莊的“創業史”。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余村,仍秉持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觀念,幾乎全村人都以采礦為生。然而,生活也在隆隆的炮聲中變了樣。開山炸死人、石頭壓傷人是常事,漫天籠罩的石灰與煙霧,讓村里不少青壯年患上了塵肺病。以生命健康為代價,這條畸形的發展道路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給余村人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傷痛。2003年,浙江成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余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陸續關停廠礦生產線,向生態發展轉型。
關停廠礦,幾乎一下子斷了余村人的財路。許多村民驟然丟了“營生”,他們的未來被不確定的迷霧籠罩。重建之路布滿坎坷,但與困難一同而來的,還有那群滿懷熱血與期待的建設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余村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轉變,“美麗”成為一種經濟,不斷創造價值。因山而衰,又因山而興,余村實現了奇跡般的“山鄉巨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科學理念,改變了余村人的思維方式,也掃除了余村人自我懷疑的陰霾。于艱難處及時轉型,最終成就了今日美麗富足的安吉余村。
“在都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過舒適的生活,于我個人而言,算是一份及格的答卷。”邊月明說,“但是一想到還在建設中的家鄉,我就知道,如果我不回去,我的人生答卷永遠無法拿到滿分。”
聽完邊明月的自白,我在心生敬佩之余,更有所感悟。或許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接受饋贈又不斷償還的過程。為了償還自然的饋贈,我們要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為了償還幼時父母的撫育之恩,成年之后我們要孝順、贍養父母……在當今社會,人是無法獨立生存的。每個人天性不同,長處亦不同,我們在社會中各有分工,在接受陌生人服務與幫助的同時,也在服務與幫助別人。這種互利共助的關系,猶如一條條無形卻堅韌的絲線,將人與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不能也不可能逃脫責任而獨善其身。于邊明月而言,他選擇將青春付諸故鄉建設。在奮斗與奉獻中,他的人生答卷趨于完滿。
在走訪余村的過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像邊月明這樣的青年并非個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我也不禁思考,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又該做些什么呢?我的人生答卷該如何書寫?
我想,答案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地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益于國家的青年。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我們都是追夢人。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就是最好的愛國,也是最佳的答卷。
指導老師:李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