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昌
眾所周知,教師的培訓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理論素養的活動,是教師成長的一個快捷途徑。然而目前有的培訓走了樣。感覺培訓的某某專家、某某教授、某某導師,享受這津貼那津貼,一連串的頭銜,個個都是我們普通教師一輩子都難達到的“至高點”,不由得肅然起敬。然而,培訓的“高大上”給教師感覺卻是“假大空”。“行云流水”式的演示給教師的感覺就是“救火式”的培訓,并沒有達到培訓的目的。從培訓的簽到、考核、反饋等等環節,看似一場風風風火火的培訓,最終卻成了勞民傷財的噱頭……
培訓活動開始前相關人員并沒有“備好課”。沒有精準的調研。也就是說培訓前沒有調查我們師資隊伍哪里有優勢,哪里最欠缺,哪些地方相對薄弱,癥結在哪里,更沒有全面精準的分析。另外并沒有提前詳細了解對請來的專家的“學術專攻”是什么,是否能解決我們目前教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內容是否和我們目前的教學相匹配。隨便請了某一科目的專家來培訓。這個專家或許早年已是專家,目前離現在的教材研究距離很遠了,或者人家的研究方向變了。雖然是這科目的專家,但是他們的研究方向已經不是課堂教學了。在培訓中發現,這些專家用我們當地的學生講課的方式也和我們平常的公開課大同小異,只是專家在課堂上的教態比我們鎮定多了,畢竟人家見過的世面要多。他們課堂上卡殼的時候也是常有的。用專家的話說就是“我們的學生緊張而且課文是新授內容”造成的。
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來看,課堂目標制定的定位和我們差異很大。我們停留在知識掌握、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這些目標都是按照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量身定做”的。專家制定的目標是享受生活,托物言志,領略文化和民俗……確實彰顯了專家講同一課課堂目標的高水準,但是并沒考慮到農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思想以及視野的廣度。
請來的“和尚”不管念什么“經”我們都要說成“傳經送寶”。和教師們交流的時候,夸獎、贊美的聲音一邊倒。都是說自己從專家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大開眼界,進步很大,受益匪淺等等。從教學目標的制定到教學環節、教學效果無不說好。談自己和專家的差距,指明了我們應該再努力的方向……一切都是正能量,都是虔誠的稱贊,無阿諛奉承之嫌。然而并沒有人說出其教學“漏洞”。其實即使真有漏洞,也沒有人敢說,因為人家是專家,咱們有什么資格對人家的課進行評頭論足,那不是蚍蜉撼樹嗎?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有的教師說即使這節45分鐘的課耗費1小時也不會有人說這是個錯誤,因為人家是專家,在給你演示前沿性的東西,而不是普通的講課,連時間超時這個現象都是美。
培訓隨意性導致了培訓內容沒有章法。培訓前應該對教師進行一下“民調”,弄清目前的教師整體情況。也就是說,了解教師需要什么,教學中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急需解決的困惑、課堂上的困惑是什么,理論支撐的欠缺有哪些,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再請相關的“大咖”來培訓,從課程、課堂、教學方法、內容的處理策略等方面有的放矢,精準到位。然而請來的專家大都是一上午講的都是我們似懂非懂的理論。理論內容的層疊、堆積,讓教師摸不著頭腦。估計這些就是他們巡回演講的固定套路,內容也是一桿子撐到底的內容。偶爾和教師互動,讓教師們做小學生玩的“單詞接龍”游戲,教師們礙于面子又不能不站出來配合他們,一上午的活動就這樣結束了。
主觀性和隨意性帶來了資源、人力和時間的浪費。培訓就要培訓教師現在需要的東西。例如教材編排目的、教材的教學目標、考試命題的方向、現在各種課型的教學常規方法,目前適用我們的“家常課”的分類教學、先進方法和教學理念相結合的課堂教學實例以及實例的說課剖析。畢竟專家課例我們常人看了有時候弄不懂,只有他們解釋到位了,我們才能明白這樣教的理論依據和課堂理念,這樣教師才能得到專業成長,這才是教師們真正需要的“及時雨”。
培訓方式大都是農村的教師去城里資源配置最頂配的學校去培訓。這樣培訓完了,相對偏遠的教師折騰了幾天的培訓,隨著來回的坐車、住宿的結束就結束了。因為很多農村學校既沒有那樣的設備也沒有那樣的團隊。其實培訓不僅僅要停留在硬件、師資都好的學校。不妨把培訓和開現場會結合起來,把培訓送到農村最需要的地方。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現場培訓,現場辦公,一校一方,為教師和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路子,因地制宜地開展一條龍服務,不搞一刀切;到最需要培訓、最需要成長的學校進行現場培訓,也體現了培訓人文性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方式。
另外培訓的人群、培訓地點、培訓的時間合理安排,有序地進行,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人家請了咱也請;人家請誰咱請誰”這種從眾心理。
培訓就要讓培養、訓練到位,不是救火,更不是跟風,從內容到形式都要注意培訓的有計劃性、實用性、時效性和持久性。
(作者單位: 山東省微山縣韓莊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