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躍東
微課是以視頻為主,結合圖片、音樂、文字等要素的信息載體,目前已成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輔助手段。為適合孩子的學習認知特點,它的時間一般不長,我們力圖控制在一至五分鐘,往往是集中一個知識點或能力點,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去解決學習重點或難點問題。就實施現狀而言,微課教學幾乎涵蓋了教育教學中所可能涉及的各個方面,日益為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校所關注,大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與“微課”概念及對當前教育的影響方面,特別是在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方面。
基于此,我們嘗試將微課教學引入習作課堂,采用新穎的學教形式,聚焦于小學作文教學與微課運用的融合,探討提升學生習作效率的新途徑。開發習作微課,是基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及各年級的習作(寫話)內容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與制作具有情景化、結構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以微型教學視頻、微型學習視頻、教學輔助類視頻、學習輔助類視頻等為核心的資源和呈現載體。應用習作微課,是要將微課資源在習作(寫話)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和課外對學生進行展示與呈現的過程,以幫助學生實現展示與呈現不同階段內的預期目標。
適時多元調控,強化方法指導 有心的語文老師會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孩子學習中存在的障礙,并努力通過指導因地制宜地解決。對于作文學習,筆者通過調查發展,孩子們最頭疼地應該有兩個:一是怕寫,動筆就抓耳撓腮;二是不會寫,煩惱怎樣組句啊,怎樣用詞啊等等。怕寫是缺乏興趣和動力,不會寫是沒有良好的方法。而實際上要寫好作文,兩者缺一不可,興趣和動力是寫好習作的前提,方法是寫好習作的關鍵。習作微課的介入就是希望能在興趣和方法兩個層面幫助學習者,通過新穎的形式、有趣的畫面、適合的指導,讓作前、作中、作后的泛化指導成為現實,讓作前、作中、作后的狹義指導更趨靈活。習作課上,當堂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姑且稱之為狹義的作前指導,因為微課是精短視頻,所以指導可以在寫作前引領,寫作中點撥,寫作后鞏固;也可以在觀看了一段后先寫一部分,再觀看,再寫;還可以重復多看,加深記憶。這樣一來,學習者就能更廣泛地打開習作思路,更有效地掌握自作方法,不僅喚醒自我,也付諸樂下筆、敢下筆、會下筆的實際行動。
跨越時間空間,真實自主學習 作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與寫作必須經歷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因此,學生在習作教學中開展個性化、碎片化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小學每節40分鐘的課堂時間,一位教師面對幾十位學生,要讓每個學生做到這樣的學習和建構是極為困難的。微課的開發和應用則可以讓學生跳出一節課、一間教室、一位教師的界限,家庭里、同學家,同樣可以成為學習的“課堂”,讓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得以實現。
借力技術跟進,發展教師專業 微課、翻轉課堂等新技術在新時代發展下勢必將陸續走進千校萬人,我們提出這樣的嘗試應該是一方區域教育教學的必然。但目前至少本地區還沒有團隊或教師進行系統化的習作微課教學嘗試。我們研究、開發、應用習作微課,旨在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使教師借助微課契機,與時俱進,學習、認識與掌握教育教學新技術,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個性化學習的需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從而也直接或間接地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作文一直以來都是大部分學生的痛,更是教師的痛,雖然痛并快樂或不快樂著,仍然要且痛且行。教師的痛源于學生的痛,怒其不聽,哀其怕做,愁其難寫;學生的痛既源于教師,也源于自己。這樣的現象極大地影響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效率。要達成高效率更高、低效率轉高的良好局面,就需要教師掌握和了解習作教學效率的現狀和小學生習作能力的現狀,從而思考與分析習作微課教學的可行性。
為此,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了解到學生喜歡習作的原因主要由教者個性、學習環境、教學策略、習作內容四方面構成;也發現了學生厭倦寫作主要集中在三類問題:第一類是情緒問題,第二類是寫法問題,第三類是修改問題。概括起來講,喜歡與厭倦是相通的。教者個性、學習環境與學生的情緒感觸基本成正向關系,教學策略與會寫與否基本成正向關系,習作內容與修改方法基本成正向關系。了解學生對待習作的現狀問題,對于微課的介入,乃至它的開發、應用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實踐研究表明,微課的價值和意義是多方面的,最為引人關注的是學習的多元變革。在作文教學中引入微課,并進行大膽地研究與實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賦予了學校習作教學新的生命、新的價值。開發與運用習作微課,大力提高習作教學的教學效率,無論是對學生的進而學習、教師的模式嘗試,甚至是教師新理念與技能的掌握,都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認知由理性到感性 習作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表達與溝通,重自我、重個性、重創造,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我們在不同的習作微課實施之后進行了簡單調查,學生是喜愛微課學習的,也樂于繼續這樣的學習方式。其中喜歡課堂中的微課呈現方式的學生達到100%,希望作文課上繼續習作微課學習的學生占到絕大多數,僅有1.6%的學生表示不適應,這也是我們今后需要進一步關注的資源。這個問題并不妨礙我們進一步認識習作微課的實踐價值。例如教學《xx的自述》這篇習作,為了讓學生寫具體、寫生動,我們就通過微課引導學生圍繞“言之有物、言之有問、言之有文、言之有情”四點,選擇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認真觀察后寫出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和變化過程,指導學生寫作時對語言表述多問幾個問題,學會運用打比方、擬人、排比等手法進行描寫,指導學生將自己對事物的喜怒哀樂自然流露出來,化枯燥為生動,化講授為畫面,一定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方法由僵硬到靈動 習作微課的介入讓方法指導充滿了活力與靈動。其一,讓作前的廣義指導成為現實;其二,讓作前的狹義指導更趨靈活。它以適合學生發展的形式開拓視野,讓習作指導具有明顯的方法效應,誠如冰心先生所認為的,要通過課堂與生活,努力訓練自己,學會更多地從觸覺、視覺、嗅覺、聽覺等,更多方面、更多層次來訓練與豐富自己,習作質量自然會有更好地提升。實踐表明,98.3%的學生認為看了微課后有收獲,92.6%的學生認為習作微課能幫助自己寫好作文。
時空由控制到自主 我校一語文教師在執教蘇教版語文第七冊習作3“請你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寫一封信,選擇一兩個方面,介紹自己的家鄉”時,根據習作的要求編寫、設計、開發、制作了連貫的“微老師助你來選材”“書信的格式”“信封格式”“如何寫好景物”“如何寫好家鄉特產”5個微課,并要求學生在前一天進行自主學習。第二天課堂教學時,教師在情境設置、導入課堂后迅速組織學生交流學習體會,由交流評議中梳理習作素材、習作方法、習作語言積累,教師相機點撥,再組織學生進行初稿書寫。不求共識,重在實現學生想表達、樂表達、能表達的愿望。初稿完成之后,再次組織交流評議,進行評點修改,并適時提供“微老師助你評病文”“微老師助你學例文”2個微課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修改初稿,也可以在課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修改,或回家之后自主選擇學習修改。這樣延伸了課堂學習的范疇,強調了學生自主、選擇的話語權,實現了學習時空拓展的目的。課后的調查顯示,希望今后寫作文時能在課外或者家里電腦上看到這樣微課的學生占總人數的92.6%。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書籍是成長的基石。我們特別重視全體教師理論水平的提升,特別是對已有微課的國內外研究形態與趨勢,微課教學的基本理論、經驗與案例進行學習思考、提煉概括,充實自我研究的針對性。同時,進一步了解微課資源開發的要求與標準,探究微課開發的內容選擇原則,學習微課拍攝、剪輯、制作的方法。
每學期學校都組織教師進行專業閱讀,開展閱讀推薦與購買活動。每兩周一次的“微講堂”集中理論學習與培訓交流更是風雨無阻。語文教研組聚集一堂,常常就微課如何提升習作教學的效率進行深入互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在思維碰撞中獲得新知,在傾心交流中得以提升,讓每一位參與人員的認識水平和觀念境界都不斷攀登新臺階。
此外,為了加強信息溝通與交流,我們將進一步重視專題網站的建設工作,充分利用網站快捷方便、傳遞迅速的特點,將一些課堂設計、教學經驗、教學隨筆等及時上傳至研究專題網站以及QQ群、微信群等,讓教師了解動態,讓成員間形成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態勢,讓研究氛圍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實現效益最大化。建設中的專題網站、QQ群、微信群等既是展示風采和成果的窗口,也是開展學習交流的平臺,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對教師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專家引領,實現共進 我們采用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切實做好專家引領工作。利用教育局培訓活動與自己掌握的觀摩信息,組織參加省內外作文教學觀摩活動,聆聽了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榮生、省特級教師吳勇的專題講座,邀請了語文報刊社副社長、《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主編裴海安先生、常州市教科院主任龔國勝、李令永博士、王俊博士、溧陽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陳建華來校參與課題開題匯報與診斷指導,邀請了溧陽市教育局教研室羅志龍老師進行價值引領、南渡小學常州市比賽獲獎者徐菲老師進行課程與信息技術課堂演繹,專家指導不僅能為我們的研究指明方向、提供理論指導,更有助于我們在研究中及時發現問題、修正研究的路線。
開發應用,建設資源 我們組織教師集中培訓,集中鉆研,組織教師參與名師成長工作室的活動,圍繞“微老師助你明要求”“微老師助你來選材”“微老師助你找方法”等7個版塊參與輔導材料《微課助我學寫作》的編寫和微課制作工作,開發制作三四五六年級系列習作微課近400節,配套學生學習與教師研究交流使用。
搭建平臺,共同分享 我們認識到,習作微課的效果顯而易見,但要在課堂中有效實施,必須持之以恒地堅持,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遠遠達不成目標,僅僅依靠教師課堂上的運用,忽視課外的學習與家庭的學習也遠遠達不成目標。因此,搭建一個平臺,實現資源的共享勢在必行。2016年,我們與91淘課網合作開發教輔材料,同時將系列習作微課發布于91淘客網平臺,供全校師生免費使用,學生在校、在家都可在教師、家長的幫助下自主學習、自主練習,在時間、空間的充分利用下學習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未來,我們計劃在校園網上開辟專欄,供學生進行自主選擇與學習,從而進一步開拓信息化學習的前行之路。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溧城鎮西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