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承
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學習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對區域游戲活動進行顯性指導和隱性指導,發揮區域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同時強化幼兒自主、個性發展。
顯性指導是教師不參與幼兒游戲活動,而是通過語言或者動作介入幼兒的游戲活動,并指導幼兒進行探究,主要通過以下方式:
常規指導 例如:美勞區新投放的“魔法桔子”中,有一個操作材料是橫行霸道的螃蟹,孩子們看到材料后充滿了好奇,但是無從下手。此時,教師應該向幼兒介紹游戲活動規則及材料名稱。但是對于不同的材料介紹時也要掌握不同的度,較難的材料需要反復講解,避免幼兒對材料產生錯誤的理解。對于相對容易的操作材料來說,教師就不必教得太過透徹,以免打消幼兒對材料的興趣和探知欲望。
隨機指導 征征、陽陽、鵬鵬三名小朋友一起到了建筑區,征征和陽陽一人拿了一些圓柱形的積木,在不同的區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展搭建。搭著搭著,圓柱體的積木沒有了,兩個人四下尋找了一下,他們看見鵬鵬手里拿著兩個圓柱形的積木正在另一個角落進行著自己的搭建。此時,征征從陽陽那接連拿了兩塊圓柱形的積木,陽陽發現了,雙手叉腰說:“征征你怎么拿我積木呀,這是我的。”征征聽了陽陽的話不再去拿陽陽的積木,游戲活動陷入了“僵局”。這時正在一旁觀察的李老師俯下身子,將游戲區的三名小朋友聚在一起,對他們說:“積木是大家的,你看你們三個人都在單獨地搭建所以積木沒有了,如果你們三人的積木集中到一起是不是就夠多了,你們三個人商量一下。”聽了老師的話,三個小朋友開始交流起來并進行了分工,征征負責傳遞積木,陽陽和鵬鵬負責搭建,三個人共同搭起積木來。
幼兒之間因搶奪游戲材料產生矛盾,教師發現后及時介入化解矛盾,并引導幼兒通過溝通解決問題,最終三人合作搭建。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進行隨機指導,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同伴間溝通和合作意識。
激勵指導 區域活動時間到了,老師請幼兒選擇自己想去的區域時,一名幼兒開心地說道:“我要去拼插區。”其他幼兒也你一嘴我一嘴地說了起來。這時老師看到佳佳安靜地坐在小椅子上,從她的眼神我看出,她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但是并沒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樣說出來,于是老師說:“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聽聽佳佳想去哪個區域好不好,佳佳你來說說你想去哪個區域玩?”佳佳站起身回答道:“我想去圖書區。”老師又問:“那你剛才為什么沒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樣說出自己的想法呢?”佳佳回答道:“因為老師沒讓回答,太吵了,根本聽不清楚。”老師說:“佳佳做得非常好,剛才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老師根本沒法聽清楚你想去的區域,小朋友們應該向佳佳學習,想好自己要去的區域,等老師分配區域時,再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聽到老師夸佳佳做得好,小朋友們也都像佳佳一樣坐好了,等待老師一個一個地分配區域。
區域活動中,同樣也需要教師通過鼓勵、肯定的手段激勵引導幼兒,幼兒得到肯定,進一步樹立自信心,同伴也通過觀察受表揚幼兒的行為,強化自身的表現。
隱性指導是教師通過對游戲區域環境的布置,通過環境與幼兒進行溝通,而不是教師直接與幼兒進行對話、動作等直接介入幼兒活動的指導方式。在寬松、自主、自由的空間中進行游戲、學習,幼兒探索自身所需的經驗、興趣,幼兒更容易接受這種方式。如:材料投放、環境創設等都是區域活動中的隱性指導,充分調動幼兒自主游戲的興趣,通過游戲發展幼兒的創造力,教師可以通過為幼兒補充輔助材料或者提供替代材料等支持幼兒達到游戲目的。
《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中提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感”。開展豐富的區域活動,不僅能夠滿足感不同個體的發展需求,同時也能照顧到幼兒的個體差異。
與幼兒互動并進行指導 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創設適宜的活動條件,在游戲過程中指導幼兒,引導幼兒實現教育意圖,完成教學目標。通過區域游戲,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大膽探索,充分實踐,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與此同時,教師應引導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減少干預,尊重幼兒的個體需要,培養幼兒的溝通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最后,教師還應多觀察幼兒活動,抓準時機,適當、適時干預幼兒活動,引導幼兒順利完成游戲活動,實現游戲意圖。
重視對游戲后的評價 開展游戲評價,可以幫助幼兒積累游戲活動經驗,修正不正確的游戲做法,提高幼兒游戲水平。幼兒通過對游戲活動的描述、討論、分析、分享,體會游戲活動的快樂,進一步培養對區域活動的濃厚興趣。通過游戲評價,教師也能重溫游戲過程,彌補遺漏的細節,為今后更好地組織開展區域游戲活動提供支持。
總之,通過開展自由、自主的區域活動,促進幼兒個性的良好發展,深入挖掘區域活動的重要作用,讓區域活動成為教師成長、幼兒成才的堅實階梯。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花石匠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