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
新教師實現專業成長都要經歷一個從模仿行為、內化經驗、反思過程到形成風格的過程。模仿教學行為是實現專業成長的起點和必經之路,對于新教師對行業初步認知有著重要的意義。內化教學經驗是教師真正實現專業成長的表現,并在這個過程中豐富自己的資料庫;反思教學過程是連接模仿行為和形成風格的橋梁,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身專業能力。
剛剛踏入教育行列的新教師通常都面臨著“紙上談兵”的困擾,這個時候最需要在有經驗的教師的指導下進入工作,充分了解幼兒園教學的實際要求,清楚和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這種狀況下,“師帶徒”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師帶徒”能夠很好地解答新教師對于實際教學的疑問,同時培訓者扮演師傅的角色在自己最真實的工作情境下給被培訓者樹立一個框架,幫助他們盡快明確、掌握本崗位的具體工作。
新教師在“師帶徒”的培訓中所有的解惑和實現都是從模仿師傅開始的。新教師在工作中需要一個真實的情景演示來了解實際工作,他們在最開始只是在模仿師傅的做法和反應,并且去扮演師傅來解決問題。教師教學模仿是指教師主體通過觀察、效仿、內化、表現和創新他者的教學,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并提升教學目的性與合理性的交往活動。新教師在教學模仿中首先就是自己主動地去觀察、學習,同時教學模仿也是所有新教師入職后專業發展的基礎和起點。師帶徒模式給新教師提供了學習、觀察、模仿的機會,為他們提供了真實的教學環境并且在這個環境下會遇到的問題也一覽無余,從書本轉移到“戰場”、從“紙上談兵”變成“指點江山”,不但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新教師成長后任教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師帶徒”為新教師提供了教學模仿的機會,而教學模仿是所有新教師踏入教育行列,實現專業成長的起點和必經之路。
教學模仿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復制、模仿師傅的教學行為,教學模仿雖然是模仿但又不能僅限于模仿。優秀的實踐者應該是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行動,雖然新教師可以學習師傅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特定的教學行為,但是對比發現,在日后解決同種問題時會與師傅有著相同點的同時,也有著明顯不同。相關研究者認為,有經驗的師傅擁有一個資料庫,資料庫中涵蓋他過去的所有經驗,實踐者會反思自身所察覺或行動時的相似與相異的地方來豐富自己的資料庫。在這種比喻下,新教師就是沒有資料庫或者資料庫并不豐富的人,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吸收知識,通過模仿師傅的教學行為來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充實自己的資料庫。但充實腦中的教學經驗就和學習書本知識一樣是紙上談兵,遇到具體的教學問題還是無法得心應手,方法雖“出于藍”但只靠吸取和模仿仍然無法做到“勝于藍”。所以,資料庫并不是單純累計經驗就可以,而是把這些經驗內化,通過思考和改良使這些經驗成為自己的東西,只有做到思考和內化,這些教育經驗才能夠融入自己的資料庫,從而真正實現專業方面的成長。
反思通常來講是指對已經過去的事情進行梳理并把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思考。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不僅是指對于教學結果的反思,而且是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反思。通常到達這個階段,新教師已經懂得了內化師傅的教學經驗,同時他們也擁有相對來說較為豐富的資料庫,這個時候教學行為和教學經驗已經不能再單純的以多少計算,而是在內化教學經驗的過程中,從模仿的內容中篩選出自己的東西,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以此提高自身專業能力。
經觀察發現,很多情況下,同一位老師帶出來的學生教學風格往往截然不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些徒弟都經過了模仿師傅、內化經驗、反思過程的階段。那么為什么形成如此大的差異呢?這就源于一個問題,是每個新教師對于自我的理解不同。每一位教師都是一個擁有獨立性格的個體,他們有的喜歡慷慨激昂的課堂環境,有的喜歡溫馨柔和的教育氛圍,這些因素都會對教師的教學風格產生影響。美國“權威教師”帕爾默認為:好教師的共同特質在于他們能夠將個人的自我認同融入工作,將自己、所教學科和學生聯合起來。教師對于學生和學科的認識都依賴于教師的自我認識,他們在“師帶徒”中明確了教育情景的變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認識自我的同時把這些模仿、學習到的東西融入自己的性格,這將有助于自己教學信念的確立,也有助于發展方向的選擇。在師徒模式中新教師在內化、反思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向師傅請教,從而得到更多專業的指導和評價以及建議。在不斷豐富、改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加明確自我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之上結合教學過程和實踐經驗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
(作者單位: 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二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