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從芳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微視頻資源已經普遍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微視頻教學資源以其便捷性、高效性、互動性和自主性等特點為眾多教育工作者所喜愛,已然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前沿和熱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精心選擇、恰當地利用微視頻資源,能為學生創設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生動形象,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想象空間。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微視頻資源,打造高效課堂。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教師。對于以形象化思維表達方式為主的中學生來說,教師采用興趣教學非常重要。課堂導入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以恰當適切的微視頻資源播放拉開語文課堂教學的帷幕,能有效且充分地刺激學生的主觀視覺和認知感官,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求知欲,提高他們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文課堂學習中獲取更多知識。
例如,教師在執教《故宮博物院》一課時,課堂導入環節可以配合教師的同步講解播放一段1分鐘左右的關于故宮歷史資料的視頻:展現出以故宮中軸線為拍攝基準,由南向北的幾座文物大殿,最后一幕畫面設置為俯瞰整個故宮歷史建筑群的全景。這段粗線條推進建筑物的微視頻,雖然沒有充分聚焦其局部的雕琢與裝飾,但卻能很好地詮釋“如此龐大的建筑群”這一描述,這樣就能避免“先聲奪人”束縛了學生閱讀文本時的想象力,有助于打造出引人入勝的課堂。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視頻信息資源屬于一種動態的資源,比較直觀,故事性強,更容易被學生認知接受。
在學習過程中,一些涉及相對比較難理解的現象、規律的內容,很可能會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障礙。如何有效消除這種障礙,從而有效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借助于微視頻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例如,在《中國石拱橋》一課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拱圈”這一專業術語沒有概念,更不明白為什么28道拱圈這樣的設計才能夠充分體現趙州橋“結構堅固”這一優越性。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演示一段關于拱圈建筑構造的微視頻,通過直觀視頻素材和資源的引入來突破教學重難點,更符合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規律,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此外,語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內容比較枯燥,如很多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感到比較吃力,不但文本生疏,文章中蘊含的寓意更難于理解和接受,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信心。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視頻資源來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更好地理解這些內容,從而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愛蓮說》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賞一個5分鐘左右的蓮花微視頻,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美麗蓮花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情感并產生聯想,感受到作者對蓮花的深切喜愛,從而體會借花喻人寫作手法的精妙。
受編寫時間和篇幅的限制,初中語文教材只提供了基本的教學素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及學生的成長,如果教師不能將大量鮮活的社會案件、視頻、學生密切關心的社會話題活動引入課堂,就很難真正達到課堂教學應有的引導作用。對此,恰當地引入各種微視頻教學資料,可以有效克服教材滯后性的問題,縮短教材和教學現實之間的差距,更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例如,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原載于1962年的《人民日報》,文章最后一段精煉概括了解放以來我國橋梁事業取得的發展成就。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在橋梁事業上不斷取得舉世共睹的偉大成就。課堂上,教師可播放紀錄片《輝煌中國》中能夠充分體現當代中國橋梁事業蓬勃發展的微視頻資源,將港珠澳長江大橋、青島膠州灣大橋等造型各異的橋梁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在觀賞與贊嘆的同時,生發為偉大祖國感到自豪的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作文教學離不開情感,離不開興趣。有了情與趣,學生就有了寫作的沖動,才能寫出感情真摯、打動人心的文章來。對此,在初中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借微視頻資料能有效幫助學生進入情境,增加他們對生活事物的體驗,有利于寫作興趣的培養。
例如,在以“找春天”為題的作文教學中,在學生開始寫作之前,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在校園中、田野中尋找春天,并把自己眼中的春天錄下來或者拍下來做成微視頻的任務。課堂上,帶領學生欣賞“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草長鶯飛,百花齊放”關于春天的微視頻資料,讓學生再一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從而激發寫作興趣,激活思維空間,達到水到渠成、下筆如有神的境地。
總之,微視頻資源能夠以其獨特的魅力能為我們的課堂增添色彩。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微視頻資源的運用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如選擇的微視頻內容與課堂教學活動不相符、播放時間和時機不合理等問題,這樣不但會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甚至會影響整個教學進程。所以,教師要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微視頻資源,并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編輯,圍繞微視頻資源精心預設問題,將其科學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只有巧借微視頻資源,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 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