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元園
竹笛是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各族人民喜愛,1986年出土的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發明使用的樂器,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音樂生活的反映。從新石器時期的骨笛到漢朝時期橫吹的橫笛,漢朝笛子已在宮廷、軍隊的鼓吹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隋唐時期笛子人才濟濟,并且出現膜笛;進入宋元時期竹笛的制作開始多樣化,出現了叉手笛、七孔玉笛、九孔大橫笛等等,且演奏方式不僅僅局限于宮廷之中,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民間瓦舍的音樂活動中;到明清時期笛子發展更加蓬勃,制笛技術也趨于成熟,并且成為戲曲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在各地的歌舞音樂伴奏和戲曲聲腔伴奏中都廣泛運用;至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性音樂活動籌備熱烈,眾多表演者脫穎而出,其中以馮子存、劉管樂、趙松庭等為主要代表人物,并通過1956年“全國音樂周”等活動的舉辦以及竹笛演奏家們創作改編眾多新作品的出版,竹笛獨奏藝術形式和南北兩大竹笛流派的不同演奏藝術風格逐漸形成與發展,出現了流傳至今的笛子名曲如《早晨》、《小放牛》等南派笛曲以及《賣菜》、《喜相逢》等北派笛曲,極大推進了我國竹笛藝術向前發展。
京劇是以徽劇、漢劇為基礎的“皮黃戲”,是我國的國粹。清乾隆年間,為慶祝乾隆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吸收昆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元素,各類劇種不斷交流創新、取長補短,最終形成國粹京劇,且發展至鼎盛。并在五四運動后眾多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創造出了許多新編劇目,隨著其不斷發展,出現“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著名演員們,將京劇藝術帶向了國際舞臺。直到今天京劇藝術依舊在不斷的與時俱進,創造出更多貼合人們生活的劇目。
京劇以二黃、西皮為主要聲腔,二黃聲腔柔和流暢、穩重渾厚,善于表現深思感嘆的情緒;西皮聲腔活潑明快,起伏較大,善于表現高亢明亮的情緒。而在京劇樂隊伴奏中除了文場四大件和武場四大件之外,竹笛也是重要的伴奏樂器,擔負著大曲牌的伴奏、舞蹈音樂和過場音樂等音樂的演奏。經常運用竹笛清脆嘹亮的音色吹奏曲牌來刻畫戲中場景,如用竹笛吹奏的曲牌《朝天子》,在京劇中多用于宮廷場面上朝、皇帝登基等。
顧冠仁先生是我國優秀的作曲家,創作了多種題材的作品,其作品不僅具有傳統的民族風格,同時也吸取了西方作曲技術,塑造出許多鮮活的音樂形象。《京調》是顧冠仁先生早期的音樂作品,是60年代初創作的一首由竹笛領奏的小型民樂合奏曲。它采用了大家熟悉的京劇音樂作素材,明亮的竹笛領奏,配以輕快活躍的節奏加以襯托,并吸收京劇西皮原板、西皮流水板的音調特點進行創作。在配器方面風格與主旋律相同,都以歡快愉悅的情緒為主,以打擊樂、二胡、琵琶等傳統民族樂器進行演奏,并加以竹笛領奏,將明亮向上的傳統民樂風格體現的淋漓盡致。《京調》雖篇幅較短,但極其精煉,顧冠仁先生通過節奏上的疏密對比、配器上的音色調整以及情緒上的色彩變化,使樂曲的結構緊湊嚴謹,情緒飽滿。自《京調》于1962年5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總譜,并由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后,時至今日,此曲依舊以其歡快明朗的旋律和濃郁的京劇韻味活躍在各大舞臺之上,足以見其深厚的影響力。
《京調》由三部分構成,是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樂段之間以間奏進行連接,具體曲式結構圖如下:

前奏 A 間奏 B 間奏 A’ 尾聲a a1 a2 b b1 b2 b3 b4 a a1 a3 11 6 6 8 8 7 5 5 5 6 3 6 6 11 1
整首樂曲在C徵七聲調式上呈示,全曲的節拍為2/4拍,同時這也與京劇唱腔中常用板式一板一眼相呼應。其中前奏(1-11)是以京劇旦角唱腔中西皮原板過門所改編創作的。A樂段(12-31)是由三個樂句所構成的非方整性樂段,三個樂句相同的都以高音1開始展開,都結束于5,用來強調主音。隨后,A樂段與B樂段之間的間奏(32-39)與樂曲前奏相呼應,并進行了減縮,但都是根據旦角西皮原板過門改編。B樂段(50-74)呈連句式樣式呈示,速度較A樂段稍慢,且樂句之間加入短小間奏進行連接,使樂句形成完整的銜接。在B樂段與A’樂段之間仍有以西皮原板改編相同材料間奏(75-77)。A’樂段(78-100)是對A樂段的變化再現,仍是由三個樂句所構成的非方整性樂段,且前兩句保持與A樂段完全一致,但第三樂句進行了發展與擴充,使樂句長度達至11小節,并加以一個散板節奏的尾聲,最終完滿結束了全曲。
京劇對笛曲創作影響頗深,有許多常見的移植于京劇的笛曲,如俞遜發先生移植的《珠簾寨》、曾永清先生的《驪珠夢》、《逍遙津》、《亂云飛》等等,這種移植手法被稱為“卡戲”,意為將戲曲中某段唱腔完整地用樂器加以模仿演奏。但《京調》與其不同,它的創作沒有采用“卡戲”手法,而是根據竹笛演奏特點,保持京劇唱腔原有韻味,在京劇主要聲腔西皮腔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西皮原板過門、西皮流水唱腔等元素,利用竹笛靈活優美的音色特點來詮釋京劇獨特的韻味。
京劇過門是唱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為首起過門、句間過門和尾奏過門,起到連接上下句的作用。且不同行當、不同唱腔板式的首起過門也不盡相同,《京調》的前奏是以京劇旦角唱腔中西皮原板過門進行減縮改編的,并且也是笛曲中間奏的發展材料。旦角過門節奏較為緊湊,音樂感覺靈巧活潑,京劇旦角形象躍然紙上。在《京調》前奏中將原板過門的4/4的節拍形式改為2/4拍,節奏更加緊湊,情緒更加熱烈,并加以京劇鑼鼓點“八大臺”開頭,引出下面活潑輕快的小快板,從而奠定了全曲的基調。具體譜例對比如下:

譜例1:《京調》前奏
流水板式是京劇中常見板式之一,為1/4的節拍形式,及京劇節拍術語中的有板無眼。流水板旋律輕快,較西皮原板節奏更加緊湊,體現出明快活潑的音樂情緒性格。《京調》中A樂段就是以著名京劇《蘇三起解》中的西皮流水唱腔為音樂材料進行發展創作的,由流水板原有的1/4節拍改編一板一眼的2/4節拍,將大部分骨干音保留,且運用民間音樂常用的創作手法加花,不僅保留了原唱腔應有的韻味,更體現了器樂性。因西皮流水板的旋律本身包含著輕快的節奏因素,在成為器樂曲后,使曲調更加流暢明快,表達出歡快活躍的情緒。具體譜例對比如下:

譜例2:《京調》A樂段
西皮原板為2/4的節拍形式,及京劇節拍術語中的一板一眼。是京劇板式的基礎,其他板式都由其發展而來,因此原板的風格比較平穩,旋律舒緩。在此曲中B樂段原板的四平八穩與A樂段流水板的歡快明朗形成對比。并且與A樂段相比B樂段并未局限于一種板式作音樂材料,而是采用了京劇西皮原板的音調發展而來,以《打漁殺家》中蕭桂英的西皮原板唱段為基礎,與前奏相同將其4/4拍節奏改為2/4拍,并在此基礎上輔以其他京劇元素作為樂句之間的間奏進行銜接,體現了此樂段的抒情性。

譜例3:《京調》B樂段
在京劇唱腔中散板板式較為常見,節奏相對自由,給予表演者抒發情感的空間,笛曲《京調》在A’樂段結束后也增加一句散板節奏的尾聲,以散板形式結尾,節奏較為自由,并且在尾聲中運用大量倚音和張力十足的漸強漸弱來進行處理,用來模仿京劇散板中的拖腔,增添了音樂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給人留下了意猶未盡的感受。


譜例4:《京調》尾聲
《京調》全曲以C調曲笛筒音作2(re)的指法演奏,C調曲笛音色柔美,聲音更具韻味,演奏起來更具京劇中“唱”的意念。并且此曲除了在創作上吸取京劇材料,在演奏上也巧妙的模仿京劇樂器在伴奏唱腔時所用的技巧,更加增添京劇特有的韻味。
滑音是竹笛演奏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具體分為上滑音、下滑音和回滑音。上滑音為低音向高音方向滑動,下滑音則是高音向低音方向滑動,回滑音是由本音位置向上滑動并滑回本音位置。滑音依靠手指和氣息的配合,使音樂更加流暢柔美,音與音之間隔閡減弱,連貫緊密。
在A段中上滑音、下滑音以及回滑音均有出現,但上滑音與下滑音運用較多,大部分為小三度滑音,用來模仿京胡的抹音,將竹笛聲腔化來靠近京劇唱腔,并且此段中大部分倚音都帶有滑音的處理方式,既帶有倚音的靈巧性又以滑音特有音色來擬人聲。在演奏滑音時,手指與氣息相互配合,速度不易過快,使樂曲旋律聽起來靈巧風趣,卻又不失京劇濃厚的韻味。

A段除了滑音技巧之外,倚音技巧也運用較多,多為帶有滑音技巧的復倚音,借助倚音靈巧的特點來模仿京胡技巧打音和墊音。A樂段通過大量滑音、倚音技巧,既表現了京劇柔美厚重的韻味又突出了流水板特有的歡快流暢的節奏性,使A樂段流水板明快的音樂情緒與B樂段形成對比。具體譜例同譜例2。
氣息控制技巧是竹笛演奏的根本,也是吹奏竹笛的重中之重,而笛曲中強弱對比正是展現樂曲張力和情緒變化的體現,在演奏漸強漸弱時,隨著強弱變化,口風、風門和氣流要隨之進行調整,并且根據強弱來轉動竹笛進行角度調整,演奏強音時,氣流加大的同時將竹笛向里轉,演奏弱音時,氣流變小的同時將竹笛向外轉,做到音準的統一。在此曲中B樂段強弱幅度變化對比上較A樂段增多,強弱幅度張力的增大使旋律“動”了起來,由漸強到漸弱,再漸強最后弱收,來模仿京劇唱段中角色的一問一答,使樂曲中京劇韻律性和趣味性更加強烈。具體譜例如下:

譜例5
除上述《京調》中技巧外,揉音也是頗具京劇韻味的重要技巧之一,分為上揉音與下揉音,由手指在笛孔上進行開合的揉動。例如俞遜發先生移植的《珠簾寨》,是由西皮導板、原板、二六組成,以竹笛演奏代替演員唱腔,充分的展示了竹笛的表現力。這首笛曲用降B調曲笛進行演奏,為更好的表現京劇唱腔,此曲運用揉音技巧,以此來模仿京胡揉弦的技巧,且大量運用下揉音,低于本音并在本音之間浮動,并與氣震音相互配合,將唱腔中甩腔的節奏韻味模擬的更加形象,聲腔化特點更加明顯。
竹笛藝術和京劇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京劇誕生以來竹笛就是伴奏樂器之一,相輔相成、緊密相隨。而《京調》作為具有京劇元素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因其輕快活潑的旋律,深受大家喜愛。本篇文章通過對竹笛與京劇發展的梳理、《京調》中京劇元素的體現以及其中演奏技巧的分析,提升了對作品文化背景和演奏技巧的認識。
無論是傳統笛曲還是近現代創作的笛曲,京劇對笛曲創作影響始終都存在,并且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使得笛曲風格更加多元化,演奏技巧也更加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笛藝術和京劇藝術都在不斷地創新,我們要站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會帶來更加輝煌的成就,使竹笛藝術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