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丹,袁 媛
臺州市立醫院,浙江臺州 318000
老年患者常因意識及肢體功能障礙等原因而長時間臥床,處于被動體位無法自行翻身,成為壓力性損傷高危患者群[1]。壓力性損傷形成后,會因局部血運及神經營養等問題而愈合困難,再加之老年群體免疫力低,細菌易在創口局部孳生而導致細菌生物膜的形成[2],增加創口治療難度,進一步導致病情惡化,增加患者心身痛苦[3]。隨著創口愈合機制研究不斷進步,出現了泡沫、水膠體、藻酸鹽等新型敷料。目前臨床對此類創口通常使用新型敷料(單一敷料)進行護理,發現未能充分發揮新型敷料的協同護理優勢。為此,本研究設計敷料三聯協同應用模式,即將三種具備不同促愈功效的新型敷料協同應用于老年患者細菌生物膜形成3~4期壓力性損傷創口處理中,以期取得更好的創口促愈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已獲臺州市立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于臺州市立醫院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大于60歲,滿足細菌生物膜形成3~4期壓力性損傷確診與分期標準[4];未合并糖尿病、營養障礙等;僅有1處創口;認知交流正常,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非壓力性損傷所致皮膚損傷,有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多處創口。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的患者60例,按病房號個位數奇偶分組,收治于偶數病室患者30例為觀察組,收治于奇數病室患者30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平均(68.70±2.00)歲;壓力性損傷3期20例,4期10例;創口分布位置,坐骨結節4例,股骨大轉子10例,骶尾部16例;創口面積平均(32.20±3.27)cm2。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平均(68.83±1.82)歲;壓力性損傷3期19例,4期11例;創口分布位置,坐骨結節5例,股骨大轉子10例,骶尾部15例;創口面積平均(31.77 ±3.42)cm2。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壓力性損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給予皮膚清潔護理,每2 h行翻身1次并行肢體活動的協助,給予合理科學營養支持。
1.2.1對照組
接受常規創口護理。由責任護士以0.5%碘伏行創口消毒,用外科刀片對壞死組織行銳性清除,直至暴露新鮮創面組織,以利凡諾紗布行創口填塞,再以泡沫敷料做表面覆蓋,每日行換藥1次,連續干預直至創口愈合。
1.2.2觀察組
接受敷料三聯協同應用模式干預。敷料三聯協同應用方案:創口消毒、壞死組織清除同對照組方法,待新鮮創面組織暴露后,于潛行部位填塞以磺胺嘧啶銀水膠體敷料,對創面其他部位用藻酸鹽銀離子敷料填充,然后在整個創面覆蓋泡沫敷料,每日觀察及檢查敷料情況,初期創口滲液較多時,當泡沫敷料濕度達75%時作為更換敷料指征,之后在創口滲液逐步減少的情況下,換藥頻次改為每間隔4~6 d換藥1次,連續干預直至創口愈合。
由責任護士于干預60 d時評價兩組患者3~4期壓力性損傷療效。責任護士記錄所有患者創口完全愈合時間、換藥次數。療效評價標準[5]:創口獲完全愈合計為痊愈;創口愈合面積≥70%,創面大部分處于干燥狀態,計為顯效;創面愈合面積30%~<70%,有部分肉芽組織生長、炎性滲出液量較前減少,計為好轉;創面愈合面積<30%,僅少量肉芽組織生長、局部仍有較多量滲液,計為療效差。總有效率以痊愈率、顯效率與好轉率之和計算。創口愈合時間:自入組至創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自入組至創口愈合期間換藥次數。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創口愈合時間和換藥次數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符合正態分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檢驗;療效及總有效計數資料采用例及百分率表示,并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設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壓力性損傷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觀察組創口愈合時間與換藥次數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創口愈合時間與換藥次數的比較
細菌生物膜是一類膜狀組織,為細菌附著在創口后自身所分泌之壞死組織及基質等互為融合所成,其構造會對機體抗菌及防御免疫機制等產生強抵抗作用,降低了創口的愈合速度,甚至處于停滯狀態,最終形成慢性創口。創口內細菌在生物膜保護下不易被抗菌藥物及自身免疫機制所殺滅,周圍組織不斷受累感染,炎癥反應由此誘發與加重[6]。受上述細菌生物膜高抵抗殺滅特性及老年患者自身生理機能退化、營養機能不佳、肢體障礙活動能力低下而血運減緩、皮膚抵抗與修復能力衰退等因素的影響[7],創口持續不愈時間可長達數周甚至數月,對老年患者康復極為不利。
目前臨床上,對細菌生物膜形成3~4期壓力性損傷創口在常規創口消毒、壞死組織清除基礎上以利凡諾紗布創口填塞、再以泡沫敷料作表面覆蓋等處理,發現難以對滲液做出有效吸收,粘連于局部組織的可能性高,需頻繁換藥,不利于組織生長,進而延緩患者創口愈合時間。分析可能原因,利凡諾具備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菌體蛋白破壞作用且滲透性超強,故在各類感染性創口的局部殺菌消毒與創口促愈方面具備普遍適用性,但由于本研究對照組采用泡沫敷料(單一新型敷料)作表面覆蓋等處理,而創口為細菌生物膜形成3~4期壓力性損傷,存在創口面積大、創口程度深的特點,且患者年齡大,故局部滲液量較多,創口愈合難度大。本研究以敷料三聯協同應用模式對細菌生物膜形成的3~4期壓力性損傷老年患者進行干預,其中磺胺嘧啶銀水膠體敷料內含具備廣譜抗菌效用的磺胺嘧啶與銀離子,有良好的創面保濕與促愈作用[8];藻酸鹽銀離子敷料中內含的藻酸鹽、羧甲基纖維素鈉等成分可將局部滲液吸收并形成水凝膠,可發揮良好的創口滲液有效鎖定功效,保持創口于濕潤狀態[9-10];泡沫敷料材質為聚氨酯泡沫,可對創口滲液形成良好吸收,且不與創面產生粘連反應,換藥時不致痛,且因其良好的順應性而可發揮護墊作用[11]。將上述三種敷料加以聯合式合理應用于創口壞死組織清除后,先用磺胺嘧啶銀水膠體敷料作為材料填塞潛行部位,而后再用藻酸鹽銀離子敷料填充其他創面,最后再以泡沫敷料行創面全覆蓋,集三種新型敷料之各自優勢為一體,發揮了積極可靠的協同應用效應,使細菌生物膜之完整性遭到有效破壞,起到了強效的局部抗菌作用,并可于局部構建起良好的濕性環境,使裸露于創口處的神經末梢獲得有效保護,緩解患者換藥疼痛程度,與此同時還可產生輕度負壓效應而有效控制滲液量,規避創口滲液過多對愈合中創面、周圍皮膚等形成浸蝕,創面保護作用可靠,進而減少了換藥次數、縮短了創口愈合時間,從而實現了較好的壞死組織清除、促肉芽組織生長護理目標,取得了提高壓力性損傷治療總有效率的積極成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創口愈合時間與換藥次數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敷料三聯協同應用模式可提高老年患者細菌生物膜形成3~4期壓力性損傷創口愈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