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樹成
昆山,上世紀九十年代已成為海內外聞名的華夏“第一縣”。中國縣域經濟和縣域基本競爭力的百強縣(市)評比,昆山連續17年穩坐榜首。
2020年,昆山地區生產總值超42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40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2000元,這個占全國土地面積不到萬分之一的縣,卻創造了占全國GDP總量千分之四、進出口總額百分之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國近一倍的佳績。
問道昆山,為什么能連續17年取得如此驕人不衰、光輝奪目的業績?
思路決定行動的方向,唯有思想解放才能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眾所周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受窮土、惡水、血吸蟲三大危害,農業生產十年九澇,糧食產量不過“綱”,不少生產隊生產靠貸款,吃糧靠救濟。但在干部群眾中仍普遍存在“昆山田多勞少,產量不高,分配不少,生活蠻好”的小農經濟窮自滿思想。為破除干部群眾窮自滿思想,縣委、縣政府通過算賬對比,外出取經等方法,引導大家解放思想,跳出小農經濟圈子,擴大視野,在過去治“三害”的基礎上,傾注大量財力,連續干了十多個春秋,終于根治了“三害”,徹底送走了瘟神,農業穩產高產,1984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超10億多元,糧食總產值超10億多元,群眾贊不絕口,“十億產值十億糧,全縣人民喜洋洋”,從此也摘掉了蘇州地區6個縣(市)中處于末位的“小六子”窮帽子,逆勢而上令周邊兄弟縣(市)領導刮目相看。就從那年起,縣委一班子人審時度勢,深深意識到“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無副不發”,抉擇在穩定農業基礎的同時,謀劃發展工業經濟,但不重蹈蘇南地區早期“村村冒煙,處處點火”的發展社隊工業路子,沖破小農思想的圈子,首闖橫向聯合發展之路,仿效全國14個沿海開發區做法自費興辦開發區,堅定信心,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昆山緊靠滬蘇地域優勢,抓住機遇,帶動各鄉鎮興辦工業小區,多層次全方位對接大上海,就地集中辦工業。“要發財,靠上海”,大力推進與上海紡織、輕工產業實行全行業橫向經濟聯合,“上海要的農副產品昆山有,昆山要的工業項目上海有”,優勢互補,一拍即合,上海有百家以上工業企業落戶昆山,還派了星期日工程師傳經送寶,昆山的農民由此紛紛“洗腳上岸”進工廠,“換草鞋穿皮鞋”進城多渠道洽談興辦各類滬昆橫向聯營項目,還到貴州、江西等地引進“三線”軍工企業。“洗腦、洗腳又洗心”,通過涉外渠道吸納日本、韓國和香港、臺灣地區的少量外資企業,辦好一個引來一個,再闖外向拓展、城鄉聯動發展之路,從而加快調整昆山單一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到1990年底,昆山三次企業結構由1978年的一、二、三排序轉變為二、一、三排序,工業唱主角,整個經濟實現隔年滾動翻番,全口徑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3460萬元躍升為13203萬元,職工、農民年收入由1978年的496元、201元增加到2352元和1297元。如今,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排序由 1978年的51.5∶28.8∶19.7,調整為0.7∶50.3∶49,2021年上半年二、三產業并駕齊驅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排序變為0.4∶49.9∶49.7,顯現了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致富百姓的活力。202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622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336元,全口徑財政收入高達1015億元。昆山農業比重雖不高,但始終沒有放松,全縣良種覆蓋率和機械化耕種率均在90%以上,連年穩產高產,2020年農業產值創歷史新高,達53.35億元,比上年增長4%。
實踐證明,開放持之以恒,發展經久不衰。越開放越會形成強磁場,經濟發展越快速前行。昆山開放型經濟經歷了1984年發端起步、1992年起快速騰飛、2000年起持續穩健推進、2012年起步入新發展階段等發展軌跡。資料顯示,1991年累計合同外資僅為680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56萬美元;2000年分別躍升為895268萬美元、449337萬美元,分別比1991年累計增長130多倍。進入新世紀,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發展難度越來越大,昆山的領導面對現實,堅持敞開城鄉大門,大膽闖蕩五大洲四大洋,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排除一個又一個障礙,堅持以自費開發區為龍頭、園區為載體,外資項目從少到多、規模由小到大、質量由弱到強、層次由低到高,保持穩健高質量發展態勢。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過程中,昆山的領導牢記使命擔當,發揚拼搏實干、盯勁韌勁的不斷進取精神。曾記得,從1984年8月21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實施自費興辦開發區起,經過8年努力,于1992年8月22日昆山自費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開發區,時年經濟總量名列國家開發區第6位,當時新華社記者趙明來昆山撰寫了這一報道,《人民日報》配發了評論員文章,將昆山自費創辦開發區贊揚為“昆山之路”。又經過8年努力,2000年4月27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縣級市首個出口加工區,同年10月8日昆山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自此以后,“雙區”并發,有力帶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花橋經濟開發區以及各鎮的工業園區發展壯大,譜寫了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的先進性、普惠性的新篇章。到2020年底,全市累計合同外資505.7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301.88億美元。其中臺資企業獨領風騷,自1990年首家臺資企業順昌有限公司落戶昆山后,至2020年底,累計興辦臺企(項目)5501家,投資338.75億美元,約占全市60%多。特別是近五年來,昆山堅持以開放賦能,放眼世界定起格,環顧四周爭位次,著眼未來促創新,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以達到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據統計,近5年間累計新增外資項目1289個,新增注冊外資107億美元,同比增長40%左右;外貿進出口額持續四年超800億美元,五年累計進出口總額占蘇州 26%、全省 14%、全國 2%。
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改革開放初,昆山由于受傳統農業的小農經濟思想束縛,加之“左”的路線影響,干部群眾普遍不敢越雷池一步。黨的改革開放春風引領沖破守舊桎梏,取得了一系列的歷史性進步。早在1999年,市委、市政府根據全省乃至全國科技創新的總體部署,實施為期三年的全方位、大跨度科技創新工程,培植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開發了一批高新技術項目,轉化了一批高新技術成果,形成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研發了一批科技領先的產品,2009年昆山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技術創新示范城市且名列第一。時至今日,創新已成為昆山干部群眾的熱門話題,深刻地認識到創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斷積累與努力的結果,從而形成了廣泛的自覺,各級各部門主動走出去,廣招高新技術產業和項目,不斷加強科技投入力度,為昆山的經濟注入不竭動力。據資料反映,近五年累計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2.3%上升到2020年的3.7%,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分別占規上工業比重提升為47.6%和51.3%,新增高新企業2014家,比五年前增長114%,現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014家,萬人發明專利量73.78萬件,分別占蘇州20%、全省15%。涌現了一大批在國內外叫得響的企業與產品。例如,位于高新區的澤環制藥新藥“澤普生”正式上市,這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肝癌一線創新藥,該企業已成為創新藥領域的“領航巨輪”,尤其是在中科集團支持下,把大膽探索勇氣和科學求實的精神統一起來,謀劃發展新思路、勇于承擔國家和省科技計劃項目1517項,獲獎24項,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高地,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清陶、國力、華恒等科創企業,通過不斷創新驅動,企業融入全球發展大格局,成為科創大潮中的“新秀”。
人們早有共識,昆山是個傳統的農業縣,過去像樣的工業僅有一二家。改革開放后謀劃發展工業時,棘手的問題是缺人才、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怎么辦?起步時依靠上海、“三線”軍工企業的橫向聯合尋找項目,依靠他們委派的技術力量或星期日工程師的支持,使昆山“借梯上樓”“借資生財”“借船出海”,走捷徑快速發展了一批技術較先進、產品有競爭力的工業企業,后被《解放日報》記者第五同在報道總結經驗時稱為“昆山之路”就是“人才鋪就之路”。沒有人才就談不上今天的發展。那時,與上海聯營的電視機廠、印染廠,與“三線”軍工企業聯營的蘇普紡織廠、電子元件廠等,都是靠他們投資和技術、人才輸出辦起來的。辦好一個引來一串,這為昆山后來發展新興產業、高新產業奠定了基礎。進入新世紀,昆山將競爭目光和工作重點放在構筑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作用上,出臺了人才賦能配套政策措施,營造了良好的聚才環境。這樣不僅各路人才接踵而來,而且不斷提升人才“勢能”、充分發揮人才“潛能”、高質量發展人才“動能”,從守正創新到敢爭第一,勇創唯一,數十年如一日持續推進昆山經濟社會發展,其“人才鋪就昆山之路”經驗歷久彌新。目前,昆山全市擁有各類人才45.6萬名,其中“留創園”等載體引進國家級重大項目人才128名、引進海內外院士項目86個;引進博士后208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20多家,在站博士后72名,其中獲省雙創博士105名、省博士后研發資助56名、中國博士后基金資助32名,還涌現了一批蘇州市級、昆山市研發團隊和雙創人才,所有這些均遙遙領先國內同類城市。有了高層次人才,發展就有了堅挺的力量。近年來,全市通過人才賦能、抱團攻關,取得了國內外頂尖或領先的科創豐碩成果。僅2020年,全市有2622家人才科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318.26億元,納稅143億元,分別占全市工業企業的40.8%和52.12%,從而加快形成以產聚才,以才興產,才產互換的喜人發展新格局。
昆山一以貫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賡續紅色基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民謀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正由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矛盾,戰略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矛盾,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全黨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昆山各級領導基于這樣的認識,胸懷“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2005年率先在全國實現全面小康后,堅持問題導向,齊心協力實施補短補軟舉措,率先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給全市人民生活帶來富裕富足、社會安定,增強了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論居民收入,2020年昆山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達62238元,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1519元,農民居民可支配收入38320元,城鄉收入之比1.87∶1,小于全國2.56∶1和江蘇2.19∶1;農保標準由前五年每人每月700元上升為1045元,臨時性救助最高標準由4000元上升為50000元;人均預期壽命達84.13歲。論交通條件,昆山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為此,通過城鄉一體化規劃,年復一年有序推進,如今實現公路、高速公路、高鐵、輕軌和農村阡陌公路網。加上航道成網、電訊互聯網,對接大上海,融入長三角,公交通到家門口,出行就業十分便捷,加之商賈云集、穿行城鄉,成就了百姓穩崗位、增收入,圓了致富夢,重塑了新的生活方式。論社會保障,昆山對學校教育、公共健康、養老服務、文化體育等社會保障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家門口”服務體系和15分鐘“服務圈”,落地全覆蓋,養老不離家,辦事不出村,子女上學近在咫尺,看病就醫在社區醫院,年老用餐在日間照料中心,讓百姓共享眾多的社會福利。論居住環境,特別是通過近幾年以綠色為主題的鄉村振興,農房翻建如火似荼,由過去的平房翻樓房、樓房翻建成別墅比比皆是,水清、岸潔、河暢、景美的江南水韻風光隨處可見。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來全市投入803億元,完成農村整治達標工程511項、大氣污染防治工程2020項、企業危度規范化達標工程1961項、新增危廢焚燒處置能力1.8萬噸/年,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0萬噸/年,建設生態文明河道8條,新增綠化面積3243萬平方米,建設海綿城市面積26.5平方公里,農村改廁工程和生活垃圾治理“四分開”全覆蓋。論精神文明建設,為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斷將公共文化多樣化升級,全市建有體育公園26個,游泳池36個,足球場233個,籃球場1323個,健身跑道500公里,人均公共文體設施面積達5.6平方米,尤為顯眼的是近年來以昆曲為主體,連年舉辦全國戲曲百戲盛典,城鄉百姓共享戲曲演出大餐,使文化遺產“活起來”,由它孕育的“魚米之鄉”歷史榮光留住鄉愁記憶,大大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