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紅兵
(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湖北荊州 434001)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一種腫瘤類型,其病因主要與激素、遺傳等因素相關,且患多囊卵巢綜合征與有子宮肌瘤家族史等均可誘發腫瘤病變,臨床癥狀多表現為月經異常,白帶增多,下腹墜痛等,如不及時治療,將對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傳統氣腹腹腔鏡手術雖可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易誤傷患者血管與腸管,從而造成盆腔損傷,安全性較低[1]。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懸吊式無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被更多患者關注并熟知,其可以在不牽動臟器的情況下清晰地從不同角度觀察病變位置,同時手術過程中不需建立氣腹,安全性較高[2]。本研究重點探討了子宮肌瘤患者應用懸吊式無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分為對照組(51例,行傳統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與試驗組(51例,行懸吊式無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對照組患者年齡30~62歲,平均(49.25±7.11)歲;肌瘤直徑2~7 cm,平均(4.06±1.72)cm。試驗組患者年齡31~61歲,平均(48.69±7.02)歲;肌瘤直徑2~8 cm,平均(4.03±1.91)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診斷標準:參照《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臨床病理學檢查確診者;肌瘤數目不超過5個者;有性生活史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患惡性腫瘤者;過度肥胖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等。本研究在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下實施,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均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行傳統氣腹腹腔鏡手術,具體手術方式如下:取頭低足高位,于患者臍上作一約1 cm的切口,并采用穿刺針建立CO2人工氣腹,期間保持腹腔內部壓力在13~16 mmHg(1 mmHg=0.133 kPa),流速為5 L/min,建立主操作孔將腹腔鏡置入,于腹部左右兩側作一切口建立0.5 cm操作通道,腹腔鏡下對子宮肌瘤進行常規的剝離與縫合。試驗組患者行懸吊式無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具體手術方式如下:取膀胱截石位,于患者腰部左側固定懸吊棒后展開,于恥骨聯合上約4 cm處沿腹白線向臍方向將1.2 mm穿刺針刺入,并于臍下2 cm處穿出,并于鋼針兩邊將4號導尿管穿入,將鋼針抓手的吊鏈在懸吊棒橫桿的掛鉤上懸掛,充分懸吊腹壁。于右髂前上棘內側2 cm處作一切口,長度約為1.3~1.5 cm,將腹腔鏡置入后探查腹腔有無粘連現象,并用穿刺針建立觀察孔,置入電刀將假包膜切開直達肌瘤實質部位,保持力度將肌瘤向外牽拉避免出現血管損傷引起大出血,使用雙極電凝切斷。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與住院、手術時間。②免疫功能。采集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3 d空腹靜脈血5 mL,取2 mL,采用全自動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③性激素水平。血液采集方法同②,取剩余3 mL靜脈血液樣本,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上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激素(FSH)及黃體生成素(LH)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文中數據,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免疫功能、性激素指標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縮短,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 51 93.21±30.37 4.97±1.31 297.96±52.02試驗組 51 70.62±25.24 4.55±1.23 214.59±41.21 t值 4.085 1.669 8.971 P值 <0.05 >0.05 <0.05
2.2 免疫功能術后3 d兩組患者外周血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較術前顯著降低,但試驗組降低幅度與對照組比顯著減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外周血CD8+百分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
組別 例數CD4+(%) CD8+(%) CD4+/CD8+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對照組 51 42.82±4.68 35.05±3.68* 31.44±3.45 30.52±3.26 1.36±0.05 1.15±0.04*試驗組 51 42.53±4.73 40.61±3.72* 31.53±3.67 30.63±3.30 1.36±0.08 1.33±0.06*t值 0.311 7.588 0.128 0.169 0.000 17.8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性激素水平相較于術前,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清E2、P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降低幅度與對照組比顯著增大;而血清FSH、LH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試驗組升高幅度與對照組比顯著增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性激素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性激素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E2:雌二醇;P:孕酮;FSH:促卵泡激素;LH:黃體生成素。
組別 例數E2(mmol/L) P(μg/L) FSH(U/L) LH(U/L)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51 88.69±15.3964.23±12.57* 1.92±0.35 1.56±0.52* 4.83±1.55 5.88±0.80* 10.03±2.55 11.58±1.80*試驗組 51 88.77±15.5253.52±11.64* 1.94±0.34 1.30±0.47* 4.97±1.27 7.47±1.28* 10.17±2.27 13.47±2.28*t值 0.026 4.465 0.293 2.649 0.499 7.523 0.293 4.64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子宮肌瘤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臨床多認為與機體性激素長期刺激有關,雌激素可促使子宮肌細胞增生肥大、基層增厚,孕激素可刺激子宮肌瘤細胞核分裂,從而促進肌瘤的生長,由于中樞神經控制著卵巢激素的分泌,進而可對激素分泌造成一定的影響。傳統氣腹腹腔鏡手術由于術中需要建立人工氣腹,對患者術后呼吸循環等生理功能造成了較大的干擾,且一旦發生意外情況,或需改為開腹手術,危險性較高[4]。
懸吊式無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屬微創手術,其在術中通過將腹壁懸吊后建立操作孔,將腹腔各層組織和腹壁切開,整個手術過程用時較少且可充分擴大手術視野,避免由于盲穿對患者機體組織造成損傷[5-6]。由上述數據結果可知,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縮短,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術后3 d,試驗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幅度與對照組比顯著減小,提示子宮肌瘤患者應用懸吊式無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治療,可減輕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同時可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改善預后。相較于傳統氣腹腹腔鏡手術,懸吊式無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操作過程更為簡單,可減少因麻醉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出血量較傳統氣腹腹腔鏡手術減少,對機體產生的免疫抑制作用更輕[7]。
子宮肌瘤切除術因術中創傷,對患者術后性激素水平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而懸吊式無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可使子宮動脈血流和血管的新生被抑制,保證卵巢部位充分的血氧供給,從而有效改善黃體功能,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可分辨不同位置的肌壁間肌瘤組織,做到完整切除肌瘤,減少了對周圍臟器的影響,從而降低對性激素水平的影響,促進患者盡快恢復[8-9]。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血清P、E2水平顯著降低,而血清FSH、LH水平顯著升高,提示懸吊式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可有效調節子宮肌瘤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改善卵巢功能,進而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與秦煒等[1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子宮肌瘤患者經懸吊式無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治療對患者機體損傷輕微,可調節機體性激素水平,減輕免疫抑制,促進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與 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