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強,呂立濤,張新忠
(1.邢臺市巨鹿縣醫院消化內科;2.邢臺市巨鹿縣醫院病理科,河北邢臺 055250)
糜爛性胃炎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之一,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與治療可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進而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預防并控制糜爛性胃炎病情發展,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技術的日趨成熟與完善,糜爛性胃炎的臨床檢出率呈明顯升高趨勢,且有多項研究指出,對比分析糜爛性胃炎的胃鏡與病理表現,可進一步提高糜爛性胃炎的臨床檢出率[1-2]?;诖?,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0例2015年10月至2020年11月巨鹿縣醫院收治的糜爛性胃炎患者的胃鏡和病理檢查的臨床資料,以期為臨床診治糜爛性胃炎提供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1月邢臺市巨鹿縣醫院收治的200例糜爛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年齡21~75歲,平均(47.82±10.21)歲;體質量指數(BMI)19~24 kg/m2,平均(22.34±0.40)kg/m2。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3]中關于糜爛性胃炎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及脹滿不適、食欲不振、反酸噯氣等上消化道癥狀者;臨床資料齊全者;能夠積極配合各項檢查者。排除標準:近1個月內服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及抗幽門螺桿菌藥物治療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風濕性疾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伴有精神、意識及認知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交流者。本研究經邢臺市巨鹿縣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 批準。
1.2 方法①檢查方法:應用電子胃鏡(上海成運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型號:GVE-2600)對患者進行胃鏡下胃組織病變的觀察,囑咐患者空腹后進行檢查,同時取病變部位2~5塊標本,行胃黏膜病理檢測,所選病例的檢查結果均由2位醫師進行判定,了解病變部位、大小、數目及形態。②病理評價:參照悉尼系統直觀模擬評分法[4]評價糜爛性胃炎,其中Ⅰ級為慢性炎性細胞較少,主要位于黏膜厚度的1/3以下;Ⅱ級為慢性炎性細胞較多,主要位于黏膜厚度的1/3~2/3;Ⅲ級為炎性細胞密集,主要位于黏膜全層。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患者的胃鏡檢查結果。②記錄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③分析年齡與病理診斷的關系。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胃鏡檢查結果200例糜爛性胃炎患者胃鏡下分級Ⅰ級65例,占比為32.50%,Ⅱ級80例,占比為40.00%,Ⅲ級55例,占比為27.50%;胃鏡下分型平坦型140例,占比為70.00%,隆起型60例,占比為30.00%,見表1、2。

表1 200例糜爛性胃炎患者胃鏡下分級情況
2.2 病理診斷結果200例糜爛性胃炎患者病理診斷為淺表性炎70例,占比為35.00%,癌前病變(腸上皮化生、萎縮、不典型增生)100例,占比為50.00%,癌30例,占比為15.00%,見表3。

表2 200例糜爛性胃炎患者胃鏡下分型情況

表3 200例糜爛性胃炎患者病理診斷結果
2.3 年齡與病理診斷的關系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病理診斷為淺表性炎的患病率有逐漸降低趨勢,其中年齡<35歲者為70.00%(7/10),35~44歲為51.85%(14/27);病理診斷為癌癥的30例患者中以55~64歲年齡段占比最高,為70.00%(21/30),同時該年齡段也是糜爛性胃炎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占所有患者的40.00%(80/200),見表4。

表4 年齡與病理診斷的關系[ 例(%)]
糜爛性胃炎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其臨床癥狀主要為上腹部疼痛不適,其次可伴有噯氣、反酸、腹脹、惡心等表現。近年來,據臨床多項研究發現,我國糜爛性胃炎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進而導致糜爛性胃炎的癌變率呈顯著遞增趨勢[5-6]。因此,對糜爛性胃炎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以提高其臨床確診率具有重要意義。
內鏡在糜爛性胃炎患者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活檢時分別采集糜爛部和隆起部的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測,可進一步分析疾病的病理類型和嚴重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200例糜爛性胃炎患者胃鏡下分級Ⅰ級者占比為32.50%,Ⅱ級者占比為40.00%,Ⅲ級者占比為27.50%,說明經胃鏡檢查顯示糜爛性胃炎發病部位多分布于胃體、胃竇部;同時發現胃鏡下分型平坦型者占比為70.00%,隆起型者占比為30.00%,說明經胃鏡檢查顯示糜爛性胃炎多為平坦型,其主要表現為多發、黏膜破損淺、周圍黏膜平坦,與呂棟等[7]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正常狀態下,內鏡檢查可見胃黏膜上皮為柱狀形態,糜爛性胃炎患者可見立方形或四方形狀態,并有脫落,黏膜層可見多發局灶性出血壞死,、毛細血管充血,嚴重時毛細血管處有血栓形成,腺頸周圍可見中性粒細胞群聚集,呈現小膿腫[8]。本研究結果還發現,200例糜爛性胃炎患者病理診斷淺表性炎者占比為35.00%,癌前病變(腸上皮化生、萎縮、不典型增生)者占比為50.00%,癌者占比為15.00%,說明經病理組織學檢查顯示糜爛性胃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慢性炎癥,因此,臨床需及時對糜爛性胃炎患者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以診斷患者病情,盡早發現患者是否有癌變傾向。此外,本研究通過分析所選患者年齡與病理診斷的關系發現,年齡55~64歲間癌檢出率最高,為70.00%,說明年齡在55~64歲間的患者應提高警惕,對于胃鏡下有糜爛的部位需進行黏膜活檢。胃鏡檢查與病理組織學檢查均是診斷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無論患者年齡如何,若病變有糜爛表現,則均需建議患者及時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尤其要重視年齡在55~64歲間的患者。
綜上,糜爛性胃炎的臨床診斷中需要進行胃鏡檢查和病理診斷,相結合有助于分析、判定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并及早發現患者是否存在癌變,從而降低癌變發生率,且檢查過程中需重視年齡在55~64歲間的患者。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研究樣本量較少,且僅為單中心研究,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倚,因此臨床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