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福起,李金水,任永利,王東升,郭世弘
(衡水市第六人民醫院外一科,河北衡水 053200)
腎結石是臨床泌尿外科中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而且具有較高的復發率,且多見上尿路結石[1]。電子輸尿管軟鏡治療雖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但其價格較高、操作復雜,對操作手法有較高的要求,一旦操作不得當不僅會使鏡體損傷,而且也會增加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2]。末端可彎輸尿管腎鏡為新型組合輸尿管鏡,其將能夠隨意伸縮的外鞘安裝在了末端能夠彎折的硬鏡上,可同軸轉向,且可雙面彎曲,從而有效克服電子輸尿管軟鏡的不足[3]。基于此,本研究重點探討了末端可彎輸尿管腎鏡與電子輸尿管軟鏡應用于腎結石患者的治療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衡水市第六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80例腎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40例,給予電子輸尿管軟鏡治療)和B組(40例,給予末端可彎輸尿管腎鏡治療)。A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齡25~63歲,平均(36.91±10.94)歲;輸尿管上段結石15例,腎盂及中上盞結石14例,下盞結石11例。B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23~64歲,平均(36.84±11.06)歲;輸尿管上段結石16例,腎盂及中上盞結石13例,下盞結石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4]中關于腎結石的診斷標準者,入組患者術前經腹部X線片、泌尿系統彩超、CT或靜脈尿路造影檢查確診;患者結石直徑均不足2 cm;患者不存在或僅有輕微腎積水情況。排除標準: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合并心、肺功能疾病,手術耐受性較差;尿路解剖結構畸形者。研究在衡水市第六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會陰部消毒鋪巾。A組患者在術前進行2周的輸尿管被動擴張。術中8.0/9.8 F在輸尿管硬鏡模式下取出雙J管,再行輸尿管硬鏡下探查,選定合適的輸尿管鏡引導鞘型號,在輸尿管中插入導絲到腎盂,退出硬鏡后光源切換連接到軟鏡,將導絲固定并在體內留置。將輸尿管鏡引導鞘沿導絲推進輸尿管將其放置于合適的位置,拔除輸尿管鏡引導鞘的內芯與導絲,換輸尿管軟鏡入鏡。B組患者使用末端可彎輸尿管腎鏡進行碎石,術前不留置雙J管,術中在末端可彎輸尿管腎鏡下進入膀胱,沿導絲采用硬鏡模式進入患側輸尿管,到腎盂后將外鞘退回,充分顯露軟性頭端。軟鏡進入腎臟集合系統后,兩組患者按照腎盂、腎上中下盞的順序進行檢查。探查到結石后,將軟鏡伸直并置入200 μm鈥激光光纖,采用鈥激光沿結石邊緣蠶食碎石,之后檢查是否有結石殘留。A組患者將導絲留置,退出通道鞘,沿導絲留置5 F雙J管,B組患者將導絲留置后,軟性頭端退鏡,沿導絲留置5 F雙J管。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進鏡成功率,術后對患者隨訪1個月,對其清石效果進行評價,并通過泌尿系統超聲或是CT檢查進行清石成功率比較。若不存在明顯殘石,或者是殘石的直徑不足3 mm,且不存在臨床癥狀,提示清石成功。②將兩組患者臨床指標進行對比,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③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 -6(IL-6)、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④將兩組患者發熱、腰痛、血尿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文中數據,兩組患者進鏡成功率與清石成功率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炎性因子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進鏡成功率與清石率A組患者33例進鏡成功,5例腎中盞結石患者因輸尿管扭曲狹窄無法進鏡改行經皮腎鏡碎石治療,2例患者因輸尿管膀胱開口處狹窄改行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B組患者中39例進鏡成功,1例患者因輸尿管膀胱開口處狹窄改行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兩組患者進鏡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術后1個月清石成功率均顯著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進鏡成功率與清石成功率比較[例(%)]
2.2 臨床指標B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住院費用顯著少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A組 33 74.28±11.36 8.59±1.24 29 571.24±1 617.09 B組 39 68.17±12.08 5.12±1.12 15 543.16±1 462.24 t值 2.197 12.471 38.639 P值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水平與術前比,術后1 d兩組患者CRP、IL-6、TNF-α水平均顯著上升,但B組上升幅度顯著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CRP:C- 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例數 CRP(mg/L) IL-6(pg/mL) TNF-α(pg/mL)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A組 33 2.95±0.53 33.87±3.74* 8.96±2.63 34.74±3.42* 2.38±0.87 16.68±2.56*B組 39 2.96±0.36 29.58±3.45* 9.04±2.34 28.68±3.26* 2.34±0.74 10.58±2.85*t值 0.095 5.059 0.137 7.685 0.211 9.47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并發癥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腎結石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治療時碎石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患者結石所處位置、結石大小等進行選擇。以往治療中,常采用經皮腎鏡手術,但患者預后較差。輸尿管硬鏡方式能夠減少患者受到的創傷,而且操作簡單,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但實踐表明,該方式在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時,術中結石易出現上移并進入腎臟,從而導致碎石失敗[5]。電子輸尿管軟鏡技術則在一定程度上對上述方式的缺陷與不足起到了彌補作用,但是對于操作人員的要求較高,操作手法復雜,一旦操作不當就會使得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導致并發癥發生率升高[6]。因此,該治療方式并不適合在基層醫院中使用。
本次研究中,使用末段可彎輸尿管腎鏡對腎結石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帶壓力表的輸液加壓袋進行實時監測,并對沖洗水的壓力情況進行控制,以此實現對患者腎盂內壓的間接監測,進而使得手術能夠在最低有效沖洗水壓中完成,與傳統的壓力泵灌注方式相比,末段可彎輸尿管腎鏡的使用能夠使操作人員掌握一種更為安全的灌注方式,提升治療安全性。而且,由于男性尿道存在有一定特殊性,即存在兩個生理彎曲,在末段可彎輸尿管腎鏡的應用下,能夠極大程度上減少患者尿道受到的損傷,同時也降低了患者出現感染的風險[7-8]。 由上述數據結果可知,術后1個月B組患者清石成功率顯著高于A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住院費用顯著少于A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A組,表明末端可彎輸尿管腎鏡治療腎結石,可提高患者的清石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且治療時間更短、治療費用更低。
IL-6、TNF-α為機體創傷及體內感染發生的重要的炎癥因子,CRP是機體感染或急性創傷時的主要量化因子。相關研究顯示,在手術的刺激下,機體防御反應激活,從而產生炎癥反應,炎性因子的大量釋放會導致機體進一步損傷[9]。末端可彎輸尿管腎鏡的獨特之處是將可伸縮的外鞘與末端能夠彎曲的硬鏡結合在一起,術中可隨時有效地調節外鞘的位置,降低了腎盂內壓,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對患者的創傷更小,機體產生炎性應激更輕,從而有助于患者術后機體恢復,改善患者預后[10]。 由上述數據結果可知,術后1 d,B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均顯著低于A組,表明末端可彎輸尿管腎鏡治療腎結石,可減輕機體炎癥因子的刺激,有助于患者盡快 恢復。
綜上,末端可彎輸尿管腎鏡治療腎結石,可提高患者的清石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抑制炎癥反應,且治療時間更短、治療費用更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