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
2021年4月27日,由遼寧省政協辦公廳、遼寧省政協理論研究會、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沈陽音樂學院聯合主辦的“從巴洛克到浪漫派——古典音樂風格鑒賞”音樂會在沈陽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此次音樂會邀請了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為主講嘉賓,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小文,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央歌劇院大提琴首席楊娣以及沈陽音樂學院的師生共同完成了此次音樂會。本次音樂會也是書香政協的系列活動之一,為推進新時代中國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增加人們對西方古典音樂的理解,從而提高古典音樂的欣賞水平。
近年來,王勇院長熱衷于音樂普及以及音樂鑒賞活動,多次以主講嘉賓身份參加國內的各項音樂活動,他語言風趣,引經據典,通過不同的例證,對古典音樂以及當下的音樂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此次從巴洛克到浪漫派的一次邂逅——古典音樂風格鑒賞音樂會就是通過講解與演奏的形式對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不同作品進行分析,深入淺出的語言,讓音樂與觀眾拉近了距離。
王勇院長首先以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為切入點,通過“知音難尋”這一意境,表達了一個精通音律和善識琴音的天才之間的因音樂而結下的友誼。他表示,在中國古代的音樂歷史發展中,音樂首先是教育功能,其次是儀式功能。與西方相比,西方音樂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與宗教緊密相連,是宗教發展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中西方在文化發展中存在著差異。如今,國際化、一體化高速發展,我們應該聽什么樣的音樂?可能有很多人不懂,沒有音樂細胞,但是,很多音樂的形象鮮明,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其表達的內容。王勇院長以圣桑的《動物狂歡節》為欣賞的曲目,讓現場的觀眾感受不同音樂、不同段落、不同樂器所表現的動物形象。
與此同時,他表示,西方的、現代的主流音樂形態,是從文藝復興以后開始說起。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粗略地看到,西方在中世紀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因為那時候教會勢力很強,直到后來,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在封閉了將近二三百年之后,率先開始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首先從宗教的突破開始,之前提到的音樂是宗教發展的最強手段,但是,音樂在整個文藝復興中是走得比較慢的。當時的教會認為,人聲是最純粹的,包括今天的維也納童聲合唱團,都是用人聲表達。王勇院長又通過對巴洛克偉大的作曲家維瓦爾第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古典音樂之父)的作品以及歷史背景解讀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文化發展脈絡。王勇院長選取了維瓦爾第的《g小調雙大提琴協奏曲》和巴赫/古諾的《圣母頌》兩首作品進行現場演奏。第一首作品是一首較早的專門為大提琴創作的協奏曲,由葉小文與楊娣共同演奏,沈陽音樂學院室內樂團協奏。這首作品以大提琴渾厚的聲音以及強有力的音樂表現開始,在音樂不斷上行的過程中增加了旋律的緊張感。中段兩把大提琴的相互配合與交織,在旋律中訴說,在低沉哀婉中觸動著聽者的心靈深處。這首作品對大提琴演奏者的技術是一種考驗,同時作為本場音樂會的開場曲目,更體現出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時代特點。
第二首作品巴赫/古諾的《圣母頌》,巴赫作為這一時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涉及了西方音樂的所有領域,他不僅在教堂音樂方面有很大的貢獻,而且在世俗音樂創作上,對后來西方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首作品由沈陽音樂學院關立紅副教授演奏,鋼琴伴奏樸英教授。在音樂處理上,關立紅副教授沉穩、感人的琴聲讓作品更具有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風格與特點,始終充滿著高雅、純凈、圣潔的藝術氛圍。
進入古典時期后,以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為代表的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交響樂、協奏曲、歌劇、鋼琴作品、室內樂等,奠定了古典時期的音樂創作風格。王勇院長從古典時期的創作背景、作曲家創作特點、文化內涵以及趣聞軼事等角度,對古典時期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從中選取了莫扎特的《小夜曲K525》和貝多芬的《c小調第四弦樂四重奏op.18第一樂章》兩首作品作為演奏曲目。莫扎特一生共寫了13首小夜曲,其中《小夜曲K525》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首曲目由樸英和關立紅改編,小提琴演奏賈曉程、大提琴演奏關立紅、鋼琴演奏樸英。這首作品分為四個樂章,節奏特點以快板—行板—小快板—快板呈現。三位演奏家從第一樂章有活力的快板開始,在不同階段,完整地詮釋了該首曲目的結構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意境。
貝多芬的《c小調第四弦樂四重奏op.18第一樂章》作為此次音樂會第二部分古典時期演奏的第二首作品,由賈曉程擔任第一小提琴、許權邦擔任第二小提琴、韓繼光擔任中提琴、關立紅擔任大提琴演奏。王勇院長首先請四位演奏家到舞臺中央,并對他們所承擔的演奏部分進行了介紹。這首作品是貝多芬早期的弦樂四重奏作品之一,體現了貝多芬創作精神與特點,從中可以感受到一種奮斗不息的精神力量。沈陽音樂學院室內樂團的四位演奏家通過對樂曲強弱關系的運用,表現出了強烈的戲劇性,營造出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美感,表達了這首作品的主題意境。
第三部分浪漫主義時期,王勇院長從浪漫主義規格的多種多樣開始,對浪漫主義時期的民族樂派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其代表人物以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為代表的民族樂派作曲家。第一首曲目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這首作品由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小文演奏。王勇院長介紹,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伴隨著一大批人成長起來的,他的音樂感染了相當一大部分人,這些人之中就包括葉小文老師。葉小文老師并不是職業的演奏家,通過十年的努力,終于可以與大家分享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這首作品。葉小文老師雖然沒有職業演奏家的技術精湛,但是他對樂曲的理解、對這首作品投入的情感以及對音樂的熱愛讓現場的觀眾為之感動。
第二首作品是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由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央歌劇院大提琴首席楊娣演奏,鋼琴伴奏張文韜。多年來,楊娣在國家大劇院及全國各地舉辦獨奏音樂會,獲得各界好評,并隨院出訪美國、埃及、敘利亞、突尼斯、瑞士、匈牙利、意大利等國演奏歌劇。出訪阿聯酋、卡塔爾、阿曼、阿爾及利亞等國演奏室內樂。《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德沃夏克廣受歡迎的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之一,原曲中包括長笛、單簧管、雙簧管、長號等樂器。此次演奏為鋼琴伴奏版,楊娣的大提琴演奏風格鮮明,形象地展現出了這首作品的主題思想,把德沃夏克的音樂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后一首作品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葉小文、楊娣、關立紅、吳丹、賈曉程、許權邦、韓繼光、李娜共同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國》。這首作品是由沈陽音樂學院原院長秦詠誠作曲,表達了與祖國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情感。
時至今日,“古典音樂”已經成為一個文化概念,是人類文明發展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活動,通過對西方音樂風格幾個重要時期的梳理和經典曲目的現場演繹,從歷史、文化等多元視角融合中,解讀它的發展軌跡,從“和而不同”中進一步思考和探討中國音樂如何從簡單“走出去”到深層次“走進去”的進階,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尋求共同的審美要點,達到融合與發展,繼承與創新。
崔 健 《音樂生活》雜志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