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創碳投聯合研究團隊
榜單上100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總量,合計約44.24億噸。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BP能源統計,2020年度,中國排放了約99億噸二氧化碳,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的碳排放總額占全國的44.7%。
外購電力產生的間接排放,在這些企業的排放總量中占比很小,因此,即使考慮電力與其他行業重復計算的問題,這100家公司的排放占比也應超過全國的40%。
這意味著榜單上的100家公司在碳中和行動中處于重要地位,也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但是,作為上市主體,它們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100家企業,只有47家主動披露了2020年度碳排放總量。由于港交所對企業編制ESG報告的要求較為嚴格,港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況要明顯優于A股。榜單上,51家A股上市公司,僅4家主動披露;23家A+H股上市公司,僅3家未披露;26家H股上市公司,同樣僅3家未披露。
碳排放總量排名前10的企業,2020年度排放量均超過1億噸,合計排放約占百家企業總排放量的46%。也就是說,這些“大塊頭”們,排放總量幾乎接近剩余所有企業排放總和。而排名前20的企業,2020年度排放量均在5000萬噸以上,合計排放約占百家企業總排放量的62.5%。

資料來源: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創碳投&《財經》雜志估算
分行業來看,電力、水泥、鋼鐵三大行業的排放總量規模相對更大。其中,電力與水泥行業的公司更是占據了總量榜前五名。
排名前20的企業,均為各自領域的龍頭。其中,電力8家,水泥6家,數量占比70%。
剩余的6家公司,分別是石化行業的“兩桶油”——中國石油(601857.SH)和中國石化(600028.SH)、煤炭行業的中國神華(601088.SH)、鋼鐵行業的寶鋼股份(600019.SH),以及有色行業的中國鋁業(601600.SH)和中國宏橋(1378.HK)。其中,中國神華的排放,并非主要來自于其煤炭開采業務,而是來源于其發電業務。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榜單中其他煤炭開采企業。
企業排放總量受到行業特性的影響,但首先與自身經營規模密切相關,而強度榜則更清晰地突出了行業特性。
強度榜衡量的是企業每萬元營收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排名前30的企業,幾乎全部來自于電力和水泥行業,而前10名,則幾乎被電力行業包攬。
從行業強度分布圖可看出,電力、水泥的排放強度要遠高于其他行業。鋼鐵行業雖然排放總量較多,但強度相對較小。而化工行業的排放總量相對較少,但強度相對較高。煤炭企業,排放量中的大部分來源于其發電業務,因此強度也相對較高。
作為石化行業的龍頭,中石油與中石化,雖然排放總量過億噸,位列前十,但由于營收規模巨大,每萬元營收的碳排放量不到0.9噸,強度較低。
中國碳核算數據庫2017年的數據顯示,八大重點行業合計約占當年中國碳排放總量的81%(假設航空排放占交通運輸的10%)。電力、鋼鐵、建材,在這八大行業中,合計占比超過90%。
其中,建材行業的排放,又主要來源于水泥。因此,電力、鋼鐵、水泥這三大行業,在中國的減碳行動中尤為重要。
發電與供熱部門,為居民生活與經濟運轉提供了基礎保障,但同時也是碳排放第一大戶。據WRI(世界資源研究所)統計,發電與供熱行業產生的排放,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41.6%。
據中電聯統計,2020年,火電發電約占全國發電總量68%?;痣姲l電,是將煤、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中國的資源結構富煤、貧油、少氣。因此,國內火電又以燃煤為主,氣電占比較小。從2020年底的全國發電裝機結構來看,火電裝機達12.5億千瓦,其中煤電裝機為10.95億千瓦。
燃煤發電能耗高、污染重,每發一度電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燃氣發電的兩倍左右。但中國天然氣資源探明率低,2019年對外依存度達到43%。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國要優先考慮發展風、光、水、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電。

單位:噸二氧化碳/萬元營收。資料來源: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創碳投&《財經》雜志估算
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在碳中和的目標下,2050年,中國非石化發電量占總電量的比例將超過90%,煤炭比例則將降至5%以下。這意味著,屆時的發電能源結構,將完全倒置當下的現狀。
電力公司們正紛紛在新能源領域開疆拓土。大多數A股發電企業,都已開始布局風電與光伏業務。
在我們的榜單中,那些非燃煤發電占比較高的企業,碳排放強度相對較小。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我們在計算強度時,統一以全部營收作為除數。非火電業務的營收增大了分子。二是燃氣的單位排放量相對較小,氣電比例增大,排放量會相對降低,減少了分母。
作為能源供給端,只有電力行業實現了“清潔”,下游的各行各業才能真正走向“低碳”。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也將在未來引發一場能源變革。
鋼鐵是現代工業的筋骨,但同時也是耗能與碳排放大戶。據《中國鋼鐵工業節能低碳發展報告(2020)》,鋼鐵行業排放量約占中國碳排總量的15%,在國內所有工業行業中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