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各地司法機關正在通過嚴格控制逮捕、推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等方式減少不必要羈押,降低審前羈押率。圖/IC
少捕慎訴慎押,不再僅僅是司法理念。
10月1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稱“最高檢察院”)貫徹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暨有關文件征求意見研討會在重慶舉行。研討會上,最高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就“兩高三部”共同起草的貫徹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有關文件作簡要說明。
這意味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等“兩高三部”,正在起草相關的司法政策性文件,助推落實少捕慎訴慎押政策落地。
當前,中國的審前羈押率從2000年占96.8%下降至2020年的53%。但逮捕人數仍然高位運行,2020年全國批準逮捕各類犯罪嫌疑人77萬余人,這一數據為20年來新低。前溯三年,全國每年批捕的各類犯罪嫌疑人均超過百萬人。
另一方面,中國的刑事犯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重罪占比持續下降,輕罪案件不斷增多。以2020年為例,全國判處的不滿三年有期徒刑及以下刑罰案件,從2000年占53.9%升至2020年的77.4%。
輕微犯罪案件、罪行較輕的案件等,在逮捕和羈押方面或將面臨重大變革。
近年來,司法機關多次提出,貫徹落實少捕慎訴慎押。
著名訴訟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樊崇義告訴《財經》記者,當前刑事犯罪結構發生變化,輕罪不斷上升,重罪持續下降,刑事犯罪數據上出現一升一降的情況,這是當前的客觀情況,是貫徹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根據。他同時強調,少捕慎訴慎押其實是中國刑事政策的一貫立場。
因此,樊崇義認為,要改變實踐中一些地方存在的構罪即捕、捕了即訴、一押到底的習慣性做法。
不久前,最高檢察院主管的期刊《人民檢察》邀請檢察機關的人士和學者圍繞“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內涵功能及其落實”話題展開探討,并發表專題文章。
苗生明在該文章中表示,確立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正當其時,“也是對長期以來刑事訴訟過度依賴逮捕羈押、強制措施功能異化的適時糾偏”。
據《法治日報》報道,在10月15日的研討會上,苗生明表示,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要求,在強制措施適用上應當回歸保障刑事訴訟的功能定位,捕與不捕、押與不押應當堅持法定條件,并以保障訴訟的必要性為標準。同時,要以政策為指導依法行使檢察裁量權,充分考量起訴必要性落實“慎訴”要求。
在《人民檢察》刊發的文章中,苗生明表示,以下幾類案件應成為適用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重點:一是輕微犯罪案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中,除有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危險性較大的,原則上不適用逮捕;二是罪行較輕的案件,如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但系過失犯罪,初犯、偶犯,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等,應當慎用逮捕;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案件,應當將認罪認罰情節作為社會危險性審查判斷的重要考量因素,慎重把握逮捕的必要性;四是對于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在校學生等犯罪嫌疑人,不予羈押不致產生社會危險且更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能不捕的盡量不捕。“當然,政策導向不能取代個案裁量。對上述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逮捕羈押不能一概而論,還是要綜合審查是否具有社會危險性而作出決定。”文章同時寫道。
2021年4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把“堅持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依法推進非羈押強制措施適用”列入今年工作要點,作為需研究推進的重大改革舉措。
目前,各地都在合力推進降低審前羈押率。深圳市人民檢察院(下稱“深圳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記者表示,深圳市檢察院將穩步降低逮捕率和審前羈押率列入今年工作要點,還將“審前羈押率居高不下”作為該院檢察隊伍教育整頓的專項整治問題。同時,深圳市檢察院統籌多個基層檢察院開展完善審查逮捕工作機制、細化刑事案件直訴制度、健全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建立非羈押措施執行保障機制等試點探索。另外,就堅持少捕慎押開展專項活動,“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訴慎押的現代刑事司法理念,減少不必要羈押,切實降低審前羈押率”。
深圳是一座外來人口為主的城市。深圳市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有1343.88萬人,其中非戶籍人口849.1萬人,占比超63%。深圳外來人口較多,一定程度上給非羈押訴訟帶來挑戰。
在戶籍人口和非戶籍人口嚴重倒掛的前提下,2021年9月深圳的審前羈押率為62.63%,同比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如何探索非羈押的替代措施,確保非羈押訴訟活動順利進行?前述深圳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院主要在兩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研發非羈押人員動態監管系統,通過非羈押人員佩戴電子手環的方式實現動態監管;二是建立刑事賠償保證金制度,通過犯罪嫌疑人自愿繳納保證金的方式保障非羈押措施的執行。今后,深圳檢察機關還將繼續探索依托公安機關力量和現有社會組織的監管路徑。比如,依托公安機關刑偵大數據平臺,建立非羈押人員信息化實時管控機制;結合社區網格管理力量以及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加強對取保候審人員的管控。
隨著重罪案件下降、輕刑案件增多,近年來非羈押訴訟制度逐漸引起司法部門的關注。2012年,刑事訴訟法新增“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細化逮捕條件,增加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
此后,一些地方司法機關開始探索建立輕微刑事案件非羈押訴訟制度、羈押必要性審查等。在一些地方司法機關的實踐中,對審查逮捕案件組織召開聽證會,或啟動審查逮捕案件訴訟化改革。
前述深圳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落實“少捕慎押”司法理念,慎用羈押性強制措施,提高審查逮捕案件質量,深圳檢察機關正在積極探索“庭審式審查逮捕”。
所謂庭審式審查逮捕,即對經提前介入后呈捕的案件開展庭審式審查。庭審式審查逮捕程序旨在充分聽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屬、偵查機關代表及參會聽證員等各方的意見,在研判案件事實、證據、法律適用的基礎上,考量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社會矛盾狀況,綜合判斷羈押必要,作出是否批準逮捕的決定。
“庭審式審查突破書面式審查局限,在辦案實踐中清晰地探索社會危險性條件量化和羈押必要性審查規范指引,確保案件處理公開透明,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統一,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圳市檢察院這位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各地司法機關正在通過嚴格控制逮捕、推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等方式減少不必要羈押,降低審前羈押率。
樊崇義表示,對逮捕的合法性和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這是貫徹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適應當前司法改革的需求。是否逮捕和羈押,應該結合案件的證據等,綜合考慮嫌疑人的社會危害性、犯罪動機等,通過啟動相應的程序和標準,慎重作出判斷。
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在實踐中也面臨一些難題。
前述深圳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辦案人員沒有做到切實轉變司法理念,未能摒棄“構罪即捕、以捕代偵、捕后放任”等“重打擊、輕保護”的傳統辦案理念,未牢固樹立“少捕慎訴慎押”的現代刑事司法理念,導致了不必要羈押的產生。部分社會公眾對非羈押措施的相關看法和理念仍未轉變,對非羈押強制措施適用尚未建立理性認識。另外,貫徹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還需要公檢法司四機關的通力協作和整體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