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云智能全球技術服務部總經理李津
經過2020年的洗禮,沒人會再懷疑數字化的必要。有數據顯示,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的中國企業比例持續上升,由去年的11%躍升至16%,其中領軍企業的營收增幅是其他企業的3.7倍,數字化轉型進入分水嶺。
數字化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從在線辦公到電商直播,數字化深刻改變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可以大膽斷言,數字化的初級階段基本告一段落。
然而,疫情與全球格局變動的影響深遠而持續,一些行業和企業仍面臨嚴酷的挑戰。
云計算的核心價值不僅是IT基礎設施云化,或者說推動“業務數據化”這樣單一的維度,而是讓數字世界服務于物理世界,并讓物理世界的效率實現倍增式放大。
如何把技術真正轉化為業務價值、加速產業革新、形成可持續發展路徑,是政企數字轉型成功的關鍵。這些問題本身,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來回答。
數字化本身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觀念和組織問題。
這事實上是一次進化,這樣的進化的鑰匙,我們稱為“全要素”的數字化。
在展開之前,我想聊一個普遍現象。我們看到,交通、能源、金融等行業正在加碼數字化,系統復雜性越來越高,對技術創新的要求呈指數級上升。
在鄭州城市大腦項目中,阿里云和生態伙伴一起累計歸集數據210類、224億條,開發超過150個系統,技術服務團隊超過千人規模。
云南的富滇銀行通過建設金融云平臺、敏捷分布式架構、雙中臺、金融生態等場景,持續構建移動、敏捷、智慧、開放等能力,最終形成“渠道深耕”向“用戶深耕”經營方式的全面轉變。
這些動輒上百個系統交匯的“超級數字工程”,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對數字化服務商提出新的挑戰,也要求企業決策者以“全局思維”開啟數字化建設。我將其稱之為“全要素”數字化實踐。
“全要素”有以下特征:戰略上,建立一個數據中樞,以數據為核心資產,進而實現智能化的決策;策略上,以一條工程總線打通企業的“經絡”,實現組織敏捷,穩步打造數字化的能力底座;執行上,借助“云釘一體”,重構業務流程,為組織變革與場景創新帶來可能。
從城市大腦、12306等超大規模業務平臺的建設,到煉鋼、水泥、汽車制造等行業解決方案的打磨,經過云上創新服務超過十年的積累,我們嘗試把一些共性的服務元素抽象出來,以平臺化、工程化的方式系統應對全要素的“數字超級工程”的建設挑戰。
為此,阿里云推出飛天技術服務平臺,包括數字化工作臺、數字化運維平臺與服務生態支撐平臺三部分,上面匯集了阿里云關于數字工程協同、智能運維與組織保障的服務思考。
數字化工作臺積累可復用組件200多個,沉淀近3億行高質量代碼,形成200多個標準化服務流程,整體協同效率提升50%,研發效能提升20%。
在運維側,數字化運維平臺擁有自預測、自修復等能力,對于海量、大規模的基礎具備強大的管理能力,能對上千臺,甚至萬臺服務器進行管控調度。
我們還注意到大型政企數字化存在一個典型問題,工程范疇很大,各管一段成為常態。今天通過服務生態支撐平臺,統一數據,統一事務,統一流程,跨組織協同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這是阿里云得以開啟“全要素”數字化的三板斧。但這樣的能力,不是一天建成的。
事實上,阿里巴巴也是一家經歷了全要素數字化的企業。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阿里巴巴完成了IT基礎設施的云化、核心技術的互聯網化以及應用的數據智能化,又被“雙11”全球最高流量洪峰不斷地磨練。
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簡單問題工程化,這是阿里巴巴最核心的技術能力。阿里云則代表了整個阿里巴巴的技術積淀總輸出。
作為最早服務政企客戶的云廠商,阿里云服務十年以上的客戶超過1萬家。過去一年里,阿里云在服務政企數字化的過程中寫下了數十億行代碼,相當于再造幾個“互聯網獨角獸”的體量。
基于自身數字化及近萬個項目交付所沉淀的最佳實踐,阿里云的服務范圍覆蓋了從上云前期的咨詢規劃,到遷云的部署交付,到關鍵業務節點的重保運維,再到隨業務生長而發展的運營升級,為客戶的數字化成功提供全鏈路支撐。
我們認為,真正的企業服務不講to B,而應該是for B,Cloud for All。
全要素的數字創新成功,一定是基于對行業的了解。我們經常說,山不過來,我們過去。
今年阿里云在“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前面加上“做好服務”,在16個區域以及19個行業委任專屬的服務代表,強化本土化的服務能力,既在生產力上引領,又在服務能力上貼近市場。
在重慶,我們要建立最大的本地化服務團隊,重慶水務、重慶三峰環境等客戶的數字創新都走在全國前列。在安徽蕪湖,我們計劃未來三年服務2000家本土標桿企業,深度參與城市建設、工業制造、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數字化。
檢驗數字化服務成效的唯一標準是客戶成功,以廣東農信為例,2017年廣東農信與阿里云達成戰略合作,實現了從傳統架構向云化的轉型升級,云平臺規模達到1000多個計算節點,遷移了80多種應用上云。
全要素的數字化還可以更進一步。今年5月,廣東農信與阿里云成立聯合培訓認證中心,面向農信體系的技術人員以及生態伙伴,提供金融科技實踐場景的技術培訓與資格認證,推動金融科技的專業分層與人才梯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