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在中國搜索、百度、360、谷歌等國內外搜索網站鍵入“雷建德西廂記”幾個字后,與之相關的新聞信息馬上就會涌現多條。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他心里還有個“王國”,這個王國里“有部被譽為‘花間美人的經典名著和‘愿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千年古剎,其隱藏著使他迷戀的秘密。為了解開這個秘鑰,他整整花費了47年的時間。”
開啟從其家鄉普救寺出發的寫作,還屬于少年派的雷建德,《西廂記》便是他久久思考的向度,于是西廂就成了他每天縈繞在腦際的命題。他與這古典愛情名著通心通神,緣由是因他就出生在西廂故事的發生地。他帶著文學的長焦,去審視西廂文學長河中的“元稹”“董解元”和“王實甫”;他埋首于浩瀚的書山文海,低回慢轉地體會故事中人的千年背景;他圍繞古老禪院,踏步附近村落,尋訪那從未消失的“崔張”愛情故事。今時他還能記起坐在門洞里的鄉親們講訴粉墻、玉人、相思和紅娘傳書的情景,他再通過轉動的錄音機,把這情動千年的故事變成密密麻麻的文字。他覺得地域的力量是由人的力量形成的,那古老故事仍然活著,活在百姓們的心里。他一點一滴地儲備、積累,在他對豐厚資料互相參照對證,進行注釋時,他悟到了好的文學是體恤時光的,開掘生命生機的。
“西廂”有驚醒生命生機的力量。緣分使然,他插隊和第一份在電力企業工作時的均在峨嵋塬頭上——山西永濟普救寺附近,雷先生把這里當成他文學地理空間,寫作的原鄉。他筆墨酣暢,如一條不斷拓寬的寫作河流,有著蓬勃的生氣和爛漫的意趣。他覺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西廂,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需求和審美效應,自己生命不能承受西廂之輕,《西廂記》的美學與他生命的瑰麗是相關的。”于是他打通時空的阻隔,寫作應該是他隱含著時間、命運與記憶的框架。《西廂軼事·民間傳說》《西廂記·電視文學劇本》《白話西廂記·后傳》《西廂記·民族交響敘事曲》《普救寺與西廂記·旅游風光電視專題片》《試論王實甫心中的紅娘》等《西廂記》十二部曲,后又集中推出了《圓夢西廂》《西廂新紅娘》《西廂記網展新品》《西廂記海內外珍品集錦》《西廂記海內外珍品首展普救寺》等系列畫冊以及《西廂記珍品2020掛歷-2021臺歷》,亦出雷先生其手。欣賞他這些系列“杰作”時,不禁感懷他是個西廂的感受者和文化承接者。國內外主要媒體第一時間紛紛報道。熟悉他的人都能想起在1989年8月21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二版醒目位置,刊載他唱響西廂記三部曲時的一篇人物專訪《業余“西學”家》后,從此人們譽他為“雷西廂”。正如那古詩中那“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西廂”藝術的情感如醇醪般濃烈。2013年,“互聯網+”正悄然為傳統文化產業帶來轉機時,他檢視怎樣讓中國傳統文化給現代社會帶來熠熠生輝形象?他的思考理出了一些頭緒,找到一個輪廓,文化工程+互聯網思維是傳統與新興領域融合的新路徑。互聯網將既是堅不可摧、牢不可破、顛撲不滅的文明載體,又是一個充滿活性、彈性的開放體,還是文化延伸、吸納和嬗變的主線。于是,他建立了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的——西廂記網絡展覽館。并拓展了民間文化創意發展空間。在他擁抱互聯網時代,通過系列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及三維動畫、虛擬現實、卡通動漫等多種形式、多個角度呈現出蔚為大觀的《西廂記》珍品。開辟了體現“內容為王”的用戶體驗的品牌網站。人們后稱之為:“網絡展覽館映西廂,形塑名著與藝術的多元共聲。”
刻在“郵票”上的文化歷史景點。雷先生把“望得見鶯鶯塔、看得見普救寺”這些地理標志,凝結成地域藝術的符號和強大的精神文化標記。2017年是“中法建交53周年”,雷先生深感西廂故事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于是他催生出讓西廂作為“國際符號景觀”郵票的想法,遠赴法國巴黎,通過了相關郵政部門對發行的郵票圖案嚴格審核后,把一組六件西廂記作品,以中法兩種文字入選《法國郵票印象——中國殿堂級藝術家篇章》;2019年,中國郵政一組9枚的西廂郵票,既有民間剪紙,也有法國館藏古畫·西廂記,還有清道光·西廂記白泥長方壺,當代著名書法家田樹萇為西廂記網絡展覽館的題詞等。為西廂文化的時光鏈條上添了一筆濃墨重彩的印痕。
“西廂”精思在國際學術界新風蔚起。雷先生有著敏感的學術知覺,在他發掘《西廂記》本源、接通現實時,疊加形成了新的坐標。2018年8月,馬來西亞主辦的“2018國際儒商論壇”暨孔子學堂掛牌儀式,南方大學學院云集世界各路學術大咖,雷先生應邀作了題為《西廂記軼聞趣事——儒商的成功與否與其后院文化息息相關》的專題講座,并展開參與式的文化意蘊解讀和對話,受到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地與會學者、企業家的好評。這是西廂文化的自豪與自信,是沁潤一方水土的注腳,是西廂印刻在他精神向度后對世界的言說。
一方水土和一方人有神奇的共性。雷先生的文字中不斷發掘出新的寶藏,表現故鄉的沖動經過了破土、升騰和飛翔,他的鄉土情結是跨國化、多元化和集大成的。這種以文化“反哺故鄉”的方式,喚醒當地人的集體記憶和鄉愁,人們對當年搜閱原生話語的雷建德,守候精神原鄉而禮贊。雷先生研究、再創作、傳播古典愛情名著《西廂記》是文人理想,他從追風少年開始,借著客觀的順勢,帶著本土情感,鉤沉西廂這段史實,其虔誠之舉為之動容、震撼不已。2017年1月1日,古典愛情名著《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普救寺聘請雷建德為“西廂記文化顧問”,并授予其“功勛旅游員工”稱號。之后,他相繼被選為“運城市優秀新鄉賢”和“永濟市十大新鄉賢”;受聘為首屆五臺山全球微電影大賽文化顧問;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向其頒發“中國藝術名家”榮譽證書,并正式掛牌“中國藝術名家——雷建德工作室”;還出任中國旅游新聞網理事、山西省品牌協會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西廂”在世間是帶著“深意”的。業界有人說:“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他非常認同這句話。他覺得《西廂記》跨越了地域、民族和語言的界限,一直在東西文化的交流中處于旅行的狀態。他懷著對西廂的情感凝成時間視角,不懼國家之隔,山海之遠,且行且歌,懷著虔敬遠涉重洋,穿越了大半個地球,足踏59個國家,進行國外大百科全書有關《西廂記》評價的探尋考察,面對世界文學激流中的西廂,以文化在場的形式不斷追問,當他看到一頁頁有外國文字的西廂內容時,心中注滿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喜悅感。他做的是“傳出到回歸,然后再傳出”汩汩而出的態勢。他被譽為“行走文學作家”,去不斷喚起生命的生機,這大概就是他精神和現實意義的指向。
對雷先生的各類新聞報道如“井噴”一般,在與雷先生相聚時,總能收到他滿掛墨香的西廂報道,據介紹:“有290多種報刊、網站、視頻、廣播,報道過他不同階段對西廂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新聞社、《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城市報》《大公報》《中國新聞日報》《中華兒女》等報刊更是如此!
“何人不起故園情。”雷建德先生在研究《西廂記》領域兀立潮頭,是才華的燃燒,是生命的綻放,西廂研究與他生命生機的長度是成正比的。他仍方興未艾,目前一方面著手出版,匯編世界各國百科全書中對西廂記的記載;另一方面抱有把普救寺融匯成“三位一體”赫赫文化重鎮的野心(普救寺——旅游點、《西廂記》——文化點、普救寺里西廂記故事——文物點),他正為這豐厚深廣、別有深意的向往,矻矻孜孜地挖掘而踽踽獨行。
(作者盧豐系三晉傳記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