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珍 張聰
[摘要] 國內外許多學者從多個角度對卓越教師的成長和培養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前期研究主要關注卓越班主任及其生涯成長的內涵、困境、影響因素、基本特征等方面,這為新時代卓越班主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借鑒與方法論啟示。
[關鍵詞] 卓越班主任;生涯成長;研究;反思
21世紀以來,隨著教師教育改革對提高教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漸漸提上日程。卓越教師的成長和培養在學術研究中一直備受關注,已有的相關研究也比較豐富。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育部等五部門《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和《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都是近年來關于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政策文件和制度支持。在此計劃的影響之下,班主任隊伍的高質量發展也隨之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班主任是特殊的教師群體,研究班主任的生涯成長首先需要探究教師的生涯成長。基于此,我們有必要根據21世紀以來的相關研究,對卓越班主任的相關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與反思,以期進一步推動對我國班主任的學理研究與實踐探索。
一、什么樣的教師是卓越班主任
卓越的班主任一定是卓越的教師,與卓越教師類似的稱呼有名師、專家型教師、特級教師等。因此,本研究從卓越教師、名師、專家型教師、特級教師等相關概念入手,對卓越班主任的概念進行界定。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指出,新時期,我國要著力培養出一批“信念堅定、基礎扎實、能力突出,能夠適應和引領教育教學改革的卓越教師”。
國內學者對卓越教師的定義側重的角度不同。第一,從卓越教師的性質來看,其被定義為名師、專家型教師、特級教師、教育家、實踐家、魅力型教師及個性化教師等。第二,從卓越教師所具有的獨特素質來看,卓越教師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知識、能力、師德俱佳的“好教師”,它是具有三項“超能力”的特殊資質教師,即面向學生創造特適型教學的能力、面向教育情境的教育洞察力與面向教育工作問題解決的圖式自創力。只有教師具備高動機、高眼光、高智慧的“三高”品質,才有可能成為“三高型”的卓越教師。卓越教師還應該具備以下特征:專業理念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和知識視野;教學能力;自我發展力。和普通教師相比,卓越教師具有專業成長的自覺性,能夠積極構建實踐性知識,教學科研齊頭并進。第三,從卓越教師發揮的作用和價值來看,卓越教師不僅在學科教學、學生培養和學科研究方面具有較高造詣,起著示范和帶動作用,還能夠合乎教育本質,正確而有效地“教書”和“育人”。基于上述概念梳理,本研究將“卓越教師”的內涵理解為:在工作中具備深厚的教育情懷和創新能力,具備出眾的專業素養和道德修養,有非常強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能夠在育人工作者中起榜樣示范作用的頂尖級教師。
我國學者主要從卓越班主任所具備的獨特素質與班主任的專業素養兩個角度對卓越班主任的內涵進行界定。一方面,卓越班主任比優秀班主任具備更深層次的品質。相較優秀班主任而言,卓越班主任在以下四個方面有建樹:(1)教育管理的創新性;(2)教育理念的科學性;(3)獨特的教育藝術和風格;(4)理性的自我反思和判斷。卓越班主任的信念、知識、能力等核心素養突出,能夠適應和引領班集體教育改革、培育創新型人才。陳建仁認為,新時期的卓越班主任要具備以下核心素養,即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溝通協調力、學習反思力和創新力等。另一方面,卓越班主任必須踐行立德樹人使命,引領班集體教育改革,在專業信念、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建樹。優秀班主任應該具備的素養也是卓越班主任需要具備的素質。熊華生指出,卓越班主任的出現是班主任工作蘊藏的巨大教育能量在教育實踐中的現實表現。因此,卓越班主任能夠在發揮管理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教育功能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巨大的教育能量。基于上述概念梳理,本研究認為卓越班主任是具備深厚的教育情懷和較高水平的專業素養及能力,并且能以較強的超越性動機實現自我成長,在育人工作者中起榜樣示范作用的班級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
二、關于卓越班主任生涯成長的內涵
“生涯”和“職業生涯”的概念源于西方,起初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職業輔導范圍內。本研究對“職業生涯”概念的闡釋建立在對“生涯”概念理解的基礎之上。“生涯”的英語為“career”,有跑道、道路以及戰車的意思,后引申為“道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出自《莊子·養生主》,“生涯”原指生命有邊際和限度,后指人的生命或人生過程。《現代漢語詞典》中“生涯”指“從事某種職業或活動的生活”。學術領域內對生涯的內涵頗有爭議。國外學者沙特爾、舒伯和麥克·弗蘭德認為,生涯是指一個人在一生中所經歷的職業或職位的總和,以及人在生活中扮演各種生活角色的歷程。霍爾把生涯看作與人一生中的工作或職業有關的經驗、活動。麥克·丹尼爾斯認為生涯是指一個人終其一生所從事的職業活動與休閑活動的整體生活樣態。謝巴德認為生涯是指自我實現的方法,從人性觀點出發,強調生涯能夠提供個人未來成長機會,以及個人成長如何回饋社會。加肖從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探討生涯的含義。主觀意義上的生涯指人的態度、價值、動機等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客觀層面的生涯發展指個人一生中持續性地擔任某種職位。
國內學者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解釋生涯的內涵。從廣義上看,生涯包括個人在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職務和擔任的角色,也包括其他的日常生活經驗,即個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經驗與活動。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的“生涯發展”為狹義的內涵,系指個人選擇或決定進入某一行業時,為適應此行業中的種種規范或要求,并扮演和學習該行業的工作角色,由低層級逐漸升遷發展到高層級的歷程。狹義地說,生涯是個人在其生命過程中所從事職業工作的相關活動與發展。即“生涯”是指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職業工作與周邊環境互相產生作用的整個人生軌跡。西方理論沒有在實質上區分“生涯”和“職業生涯”的概念。我國學者將西方生涯理論和實際情況相結合,對“職業生涯”的概念進行了闡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常務理事杜映梅認為,職業生涯包括一個人從事職業的成長歷程和進行與自身工作有關的活動的過程。本研究借鑒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指南》中的相關定義:“職業生涯”專指“個人生活中和工作相關的各個方面,廣義上它指從職業能力的獲得、職業興趣的培養、選擇職業、就職,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職業勞動這樣一個完整的職業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