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春花



班會背景
網絡給青少年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文明、網絡行為、網絡安全等問題也層出不窮。2020年10月,教育部頒布《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具體內容包含“網絡安全”。為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避免沉迷網絡,掉入陷阱之中,造成身心傷害或者財物損失,筆者專門設計本節網絡安全教育課。
班會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網絡陷阱類型,知曉網絡陷阱的危害。
2.情感目標:介紹網絡法律法規,增強學生對國家法律和公安執法部門的信任。
3.行為目標:掌握應對陷阱的措施,養成合理使用網絡的習慣。
活動準備
1.學生準備相聲《落網》、情景劇《網癮少年》和《誰掉入了陷阱》。
2.教師準備相關視頻、網絡危害數據等素材,制作課件。
班會過程
導入:千萬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模仿自然界的蜘蛛結網,用樹枝和繩子制成網,這是人們捕魚捉鳥的工具;52年前,互聯網誕生,網絡成了人們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我們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網購、游戲、打車、交友、工作、學習……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見證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從捕魚捉鳥到現在遨游網絡,撒網、收網的主動權是不是一直在我們手上?我們利用“網”這個工具是不是一定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呢?我們先來欣賞相聲《落網》。
學生表演相聲《落網》。
小結:“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網絡上不加約束,肆意妄為,可能會誤入歧途,掉入陷阱甚至承擔法律責任。
【設計意圖】漁網是捕獲食物的工具,互聯網是傳遞信息的工具,人作為使用工具的主人,用之有度才能發揮工具的作用。相聲《落網》的表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養成文明的網絡習慣才能避免作繭自縛。相聲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優于說教。
環節一 獨具慧眼辨本質——識別網絡陷阱
1.網絡詐騙
討論交流:你知道哪些網絡陷阱類型?自己、家人或者朋友有沒有掉入網絡陷阱的經歷?造成了怎樣的危害?
小結:微信QQ盜號聊天詐騙、編造親人疾病、網絡貸款、掃描二維碼、殺豬盤、網絡購物陷阱、求職招聘類、高回報類投資理財……
網絡被騙取錢財的時候我們能及時醒悟,如果有人在網絡上送錢給你,可以來者不拒而全盤接受嗎?
觀看視頻《刷單返現》。
小結:無論是直接騙取還是先給點甜頭誘之以利,再一步步誘惑對方投入資金,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套取受害者的錢財,這類陷阱類型是網絡詐騙。
2.網絡成癮
(1)觀看圖片——100年對比圖片(抽鴉片和看手機)
師:100年過去了,變化的是時間,不變的是姿勢和上癮。數據統計:2020年,中國手機網民數量已達8.97億,中國居民每周上網時長達30.8小時,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其中,青少年網癮比例高達16.6%。60%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朋友對手機上癮,71%的青少年知道公司設計應用是為了吸引他們,但依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沉浸在網絡之中。日積月累,除了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還會產生精神疾病。網絡成癮人群多伴發共病精神障礙,如網絡成癮者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共病率為21.7%,抑郁障礙的共病率為26.3%,焦慮障礙的共病率為23.3%,遠高于一般人群。
(2)PPT展示網絡游戲充值的照片
師:網絡充值會帶來什么?欣賞學生帶來的情景劇《被網游利用的友情》。
師:沉迷游戲萬不可取,游戲充值需要理智!因充值金額過大導致輕生的事例時有發生,在青少年沉迷網絡甚至失去寶貴生命時,老師再給同學們看一組網游公司收入情況的數據。(見圖1)
師:《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網絡游戲業務收入1841億元,游戲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4億,其中青少年是重要組成部分。在青少年把時間、金錢,甚至生命都投入在網游上時,父母陷入焦慮痛苦,而網絡游戲公司卻賺得盆滿缽滿。我們再看一則視頻《虛假網站游戲充值被騙》。
總結:網絡只是工具,網游也只是放松娛樂的一種方式,如果沉迷其中,就會掉入第二類網絡陷阱之中——網絡沉迷。
【設計意圖】陷阱類型之“網絡成癮”是這一環節的重點。大多數青年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沉迷其中而不自知,通過觀看數據、視頻、情景劇,全方位、多角度給學生以警醒,進而引導學生合理規劃使用網絡時間,避免網絡沉迷。
環節二 守一而制萬物——網絡安全法律
1.學生討論
掉入陷阱、損失金錢之后怎么做?損失多少錢報警呢?
看一組圖片。(見圖2、圖3)
看視頻《抓獲電信詐騙犯》。
總結: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公安部和人民警察始終在保護我們的網絡安全和財產安全。國家也先后出臺相關法律,發揮法律的強制性規范作用。
2.《網絡安全法》(2016年)
觀看視頻《網絡安全小課堂——網絡安全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1年)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其中第五章“網絡保護”是新增章節,共計17條,清晰具體闡釋了對青少年網絡安全的保護,全面呵護“少年的你”。
PPT: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第七十六條、第七十八條。
4.《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2001年)
【設計意圖】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公安部發布的數據最有說服力,能激發學生對國家的信任。從20年前的公約,到如今的《網絡安全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讓學生知道國家把網絡安全和對青少年的保護提升到國家層面法律強制規范的地位,通過主題班會,普及法律法規,促進學生知法懂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