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昭



[摘要] 本研究基于對目前中小學上網行為現狀分析,以中小學生網絡素養為標尺,擬從學校、家庭與社會三個層面探究引導策略,并提出規范中小學生的網絡行為指南,為網絡環境下中小學行為規范培養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中小學生;網絡行為;網絡素養;引導策略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經在《2017年世界兒童狀況:數字時代的兒童》報告中強調:“網絡化、數字化塑造著兒童與青少年的生活,同時也讓他們的安全、隱私與身心健康面臨巨大風險,如網絡欺詐、網絡依賴與‘屏幕成癮等問題。”可見,網絡滲透在中小學生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強的中小學生處在互聯網教育啟蒙階段,如何幫助他們鑒別內容的優劣,規避網絡帶來的風險,成為家庭、學校及全社會的共同使命。在此背景之下,網絡素養的概念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那么何為網絡素養?網絡素養是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發展的核心要素的延伸,是一種基于信息素養、數字素養、媒介素養,再疊加社會性、交互性、開放性等網絡特質而構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概念范疇。由此可見,網絡素養即是標準,可以對中小學生的網絡行為加以引導和規范化處理。基于此,本文調查分析中小學生的上網行為現狀,探討引導方式,為中小學生規范自身網絡行為提供參考。
一、中小學生網絡行為特點分析
目前,中小學生對互聯網的使用率非常高,其使用情況有所相同,但不同階段仍不盡相同。依據2020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報告》及各類調查結果,筆者對中小學生網絡行為展開了統計分析。
(一)中小學生網絡行為特點
1.中小學生使用網絡目的調查
當前,中小學生實際的網絡行為目的主要是為滿足自身生活與學習的需求,詳見圖1所示。網絡已逐步成為中小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的重要方式及自我建設的必要途徑。
2.中小學生網絡行為現狀
與其他年齡段的網絡使用者的網絡行為不同,中小學生具有一個顯著的共性:網上學習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小學生的網上學習可以與學校課堂教育深度融合,是線下學習的補充。然而,網絡學習行為與普通的教學存在一定差異。二者之間并非只有傳播途徑有所差別,網絡學習中,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的距離與聯系被嚴重削弱。同時,學習者在網上學習時,極易“迷失方向”,線上學習成效往往難以預估。
除此之外,中小學生之間也存在一定區別。由中小學生從事各類網絡活動的統計對比圖(見圖2)可以看出,小學生在網上從事聊天、使用社交網站、逛微博、逛論壇、看新聞、購物等各類社會化活動的比例,均明顯低于初中學段。此外,隨著時代發展,中小學生的網絡使用頻率與時長在逐步增長。
通過對全國中小學生抽樣調查結果分析發現:其一,當前小學生使用網絡的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逐年上升。其二,網絡使用從初中開始顯著增加,初中是網絡社會屬性形成的關鍵期。其三,小學階段缺乏正確的引導,會導致部分學生這一關鍵期的失調。其四,需要強調的是目前中國小學生網絡成癮逐步低齡化,并呈逐年增高的趨勢。
(二)中小學生網絡行為分析
1.中小學生網絡行為問題分析
針對中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使用網絡的實際情況,本研究分析總結出三點關于網絡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網絡使用技能欠缺。中小學生缺乏系統的網絡操作技能培養。雖然中小學生在校園中學習了一些基本技能,但主要通過自我摸索來學習網絡及相關軟件的使用。目前,大部分的中小學生未能熟悉網絡信息技術和工具軟件。
(2)信息甄別能力薄弱。中小學生缺乏對虛假信息的甄別能力,網絡安全意識薄弱,對于網絡上不當言論,缺乏批判意識,極易被煽動與教化。中小學生還未建立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網絡上的言論對他們的影響相對成人來說更為強烈。他們還不能辨別網絡信息,缺乏安全信息常識,易受不良信息干擾。
(3)自我管理與保護意識淡薄。中小學生使用網絡的目的主要是學習、生活、提升自我,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表現出易偏離主題,形成網癮狀態,深層問題在于缺乏自我管理與自我保護意識。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網絡適應與發展是中小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學會自我保護、自我管理、學會學習,是使用網絡的必修課。當下,部分中小學生無法察覺自身不當的網絡行為,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
2.中小學生網絡行為問題的原因分析
針對中小學生網絡行為存在的問題,本研究由淺入深地挖掘原因,整理出以下三點原因。
(1)網絡意識淡薄,認識不足。中小學生對網絡的認識還比較淺薄,缺乏判斷意識,對信息泄露等安全問題認識不足。網絡意識形態相對雜亂,缺少社會常識、社會經驗,易受網絡思潮影響,其原因在于自身的網絡意識與認識不全面,尚未建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體系。
(2)缺乏正確引導。中小學生在建立健全良好網絡行為習慣的過程中,亟需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引導。在中小學生網絡行為養成階段,學校缺乏正向引導,家庭缺少網絡行為教育,自媒體時代社會網絡平臺亂象叢生,是當前中小學生網絡行為不當的直接原因。
(3)自身網絡素養薄弱。網絡素養是兒童青少年網絡生存與發展的綜合能力。中小學生對于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相對薄弱。數字素養需要個人領會全部技術潛力,學會運用能力,具備批判精神與判斷能力,這是當前絕大部分的中小學生無法做到的。
綜上所述,中小學生在互聯網的使用過程中,亟需加以引導,中小學生網絡素養的培養還需從各個層面逐步加強。
二、網絡素養視域下引導學生網絡行為策略
基于中小學生自身心理與認知層次,本研究結合中小學生網絡行為特點、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剖析,以培養中小學生網絡素養為目的,提出了中小學生網絡行為策略與網絡行為指南。
(一)引導學生網絡行為策略
如何讓學生成為網絡的主人而不是被網絡支配,這需要學校、家庭、平臺和社會的共同引導,培養中小學生網絡素養,規范其網絡行為。
1.學校。其一,加強網絡相關知識學習,開設相關課程,從信息、數字、媒介層面全面培養網絡素養。首先,學校在中小學生的網絡行為教育方面,應加強網絡操作技能、預防網絡沉迷、網絡相關法律知識等教育。其次,學校應重視學生上網技能與學習渠道的指導,并引導學生自主控制上網時長與規范網絡行為。最后,學校應開齊開足體育課,開展健康教育。現有研究表明,高強度、高密度的體育運動和有效的體育課、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兒童網絡成癮問題。其二,挖掘學生網絡行為數據,以期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學校可以在保護學生隱私安全的基礎上,基于學生的網絡行為,對學習者個性化信息進行實時建模,實現對學習狀態的評估、預警和干預,引導學生網絡行為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2.家庭。用愛引導,以身示范。其一,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由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五個等級構成,孩子無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容易出現極端行為,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減少中小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其二,家長應以身為范,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
3.社會。社會的正向引導,影響范圍廣、力度大,是營造綠色網絡環境的重要保障。其一,相關平臺應重視網絡對中小學生的影響,強化責任意識,加強行業自律,加強內容的審核。其二,各大平臺應遵從國家網信辦的指導,開發并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對青少年的學習、社交、娛樂與購物等時長和內容進行監管。
(二)中小學生網絡行為指南
結合中小學生網絡行為特點與現狀,本研究擬定從自我保護、自我約束和監督他人三個維度制定如下中小學生網絡行為指南(如圖3所示),以期幫助學生明確文明上網的相關要求,掌握操作方法,養成良好網絡行為習慣。
學校、家庭、社會等需共同努力,為構建網絡環境下中學生行為規范培養體系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鄔盛鑫,吳鍵,王輝等.中國小學生網絡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05).
[2]王偉軍,劉輝,王瑋等.中小學生網絡素養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