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在此背景下,旅游生態融合發展更加重要。本文以海南省2010—2019年數據為基礎,構建旅游生態耦合指標體系,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測度海南省旅游生態的互動耦合發展狀態,為自貿港發展更加開放的旅游生態系統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旅游生態;耦合;自由貿易港;海南省;耦合協調度
本文索引:石鑫.<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20):-042.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10(b)--03
1 引言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在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對海南省支柱產業旅游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下,旅游產業應該促進區域發展更富有和諧性、包容性、多樣性。海南島優美的自然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天然基礎,發展“旅游+生態”是海南島實現全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要求樹立新的旅游和諧發展觀,建立“旅游+生態”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的旅游發展模式,避免建設產生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的現象。目前,旅游業已經是海南島的支柱產業,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維持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協調旅游生態效益,力求區域旅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共贏。
旅游生態學最早出現在20世紀上半葉,進入21世紀后,旅游業迅速發展,對旅游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協調研究迅速增多,對“旅游+生態”效應的影響受到國外學者的高度重視。Moore構建最新評價體系評估當前環境績效,提出在旅游角度限制旅游者的活動以保障環境運轉良好。StumpfTS采用定量方法對太平洋島國旅游業進行指標測度,在結論中提出節約使用環境資源,合理開發旅游。自全域旅游概念提出之后,學者對旅游績效的研究不僅關注旅游本身,越來越多的文獻還關注到“旅游+”的領域。對于“旅游+生態”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旅游生態效率方面,孫玉琴采用DEA模型對我國濱海生態旅游城市進行旅游生態效率分析,提出從要素輸入和管理模式方面改進城市生態旅游。梁雅楠采用CCR模型測算云貴兩省旅游生態效率值,提出從人文關環、旅游特色等方面推進生態旅游。其次,較多的學者關注旅游生態安全,陳麗,宋小龍,卜曉燕采用DPSIR模型架構體系,探討寧夏地區的旅游生態安全動態變化,發現旅游空間密度高、壓力大、生態環境質量不高是寧夏生態安全較低的主要因素。馬金濤等運用Arcgis空間分析和地理探測評價甘肅旅游生態安全,認為旅游收入、投資、生態環境質量等對甘肅旅游生態安全有影響。最后,對旅游和生態協調主題中較多的學者開始研究旅游和生態的耦合關系。翁鋼民(2010)、鮑捷(2013)、龐聞(2011)等利用耦合模型對某一城市旅游業和生態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體化發展建議。
對旅游業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已經是現行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旅游業是海南島的支柱產業,2019年旅游業產值增加值為448.92億元,占海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4.34%,但是人們更多的關注“旅游+經濟”的績效研究,對“旅游+生態”的研究文獻比較少,對于以旅游為主的海南島,研究旅游生態的協調促進作用對海南島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2 指標體系模型構建
2.1 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是從物理學容量耦合系數引申出來的,用于測度系統內部或者系統之間多維影響程度的實證模型。本文研究海南島自貿港建設背景下,旅游生態融合互動程度,因此建立旅游系統和生態系統耦合度模型。
(1)
式中,為旅游系統績效水平,為生態系統績效水平,C為耦合度,C越接近1,表示系統間互動協調發展,C=1,表示兩個系統達到共振耦合狀態。
耦合度是評價兩個系統的發展同步性,可能會出現旅游和生態績效水平都很低但是耦合值卻很高的偽協調現象,因此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評價兩個系統的互動功效水平。
(2)
(3)
式中:D為旅游生態的耦合協調度,T為旅游生態耦合績效水平,α和β分別為旅游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權重系數,借鑒相關文獻研究對α,β分別賦0.5的權重。在此基礎上對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進行區間劃分和等級標注(見表1)。
2.2 耦合績效指標體系構建及數據來源
旅游和生態耦合是一個多維性和系統性的體系,借鑒已有文獻對旅游和生態績效評價指標選取,兼顧指標的可獲得性、科學性、連貫性,同時結合海南島自由貿易港建設背景,提煉并構建了包含2個維度、13個指標的旅游生態耦合績效指標體系(見表2),利用熵值法給指標賦權重。研究時限界定為2010—2019年,主要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海南省統計年鑒》。
3 旅游生態績效水平評價
通過構建旅游生態耦合績效指標體系,測度出海南省2020—2019年旅游生態綜合績效水平以及旅游生態耦合協調度(見表3)。
2010—2019年旅游系統綜合業績水平從0.0878上升0.9212,總體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2010年建設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省借助旅游政策機遇,大力開發本土旅游資源,旅游績效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伴隨旅游業的超速發展,開始出現旅游資源錯配、資源開發浪費等問題,旅游產業管理不完善、配套設施不足,導致先來游客特別是國際游客的負反饋效應,2013年出現旅游績效下降的趨勢。2015年全域旅游概念提出,2016年海南省全島列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旅游發展開始關注和區域協調發展,海南島旅游業開始呈現新一輪的高速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島引以為傲的資源,1999年海南省政府率先將生態立省作為海南的發展目標。2008年,海南省利用立法的優越性發布了《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伴隨著國際旅游島旅游業的發展,海南省生態績效從2010年的0.1072增長到2012年的0.5544,生態績效水平同旅游業呈現相同的發展趨勢。但是從2013年開始,海南省生態績效水平評價值一直保持在0.3左右,沒有明顯的增長,主要問題是海南生態立省以來, 各項生態政策紛紛出臺, 但是政策評估機制十分滯后,生態政策效果評價缺少科學獨立的評價機制,政策執行缺少民眾的參與互動,一直是政府在唱“獨角戲”。2013—2016年生態績效水平變化不大。2017年海南省發改委印發了《海南省生態保護和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0年)》,強調實現生態化、低碳化、循環化的綠色生產方式轉變,實現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市場、民眾共同參與轉變,強化全社會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的意識。2017—2019年,生態績效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