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選一間臨窗水閣,溫一壺楓涇黃酒,再佐以天香豆腐干和丁蹄……楓涇古鎮居民愜意的一天就此開始。而對于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楓涇派出所第一責任區警長姚曉峰來說,一天的開始始終伴隨著“楓涇聯勤工作站”微信賬號閃動的群消息。每一條來自群眾的消息對姚曉峰和他的同事來說,都是他們急需解決或關注的最重要的民生“小事”。
楓涇古鎮位于上海的西南角,地處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最重要的“西南門戶”。古鎮河道縱橫,處處小橋流水人家;民居飛檐翹角,古長廊看盡煙火溫暖,為“新滬上八景”之一。
楓涇古鎮是一個開放型景區,景區和社區交織在一起。景區面積約1.27平方公里,2600余戶原住民、1000余家沿街商戶與景區景點互存共生。古民居建筑群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其中9處列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
為了確保疫情常態化防控“做得好”,旅游服務保障“跟得上”,位于景區入口的楓涇古鎮城市運行管理聯勤工作站于2020年9月正式運行。聯勤工作站以“一口受理”“一網統管”的工作理念,通過“一線發現、一線處置、一線解決”的工作模式,針對職權交叉、職責模糊等重點疑難問題,通過聯勤聯動、共商共治逐步消除模糊地帶,使得各類矛盾、問題糾紛就地化解,讓群眾的“煩惱”得到一站式解決。此外,聯勤工作站充分依托“LBS大客流數據、GIS熱力圖”等實現信息快速更新和匯總,清晰了解區域人流量分布情況,通過“智慧公安”的應用全力維護景區安全穩定。
聯勤聯動聯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
聯勤工作站由“一室六區”組成:聯勤指揮室、綜合辦公區、群眾接待區、糾紛調解區、宣傳展示區、自助服務區、智能安防體驗區。目前有公安、城管、市場監管、應急管理、鎮城運中心、黨群辦、平安辦、司法所、城建中心、景區旅游公司、3個居委會、楓涇法庭14個部門單位、100余名工作人員、100余名網格員、60余名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
聯勤工作站實行“7×24”全天候勤務運作模式。在工作日時段,由1名輪值指揮長(公安、城管、市場監管、鎮城運中心、鎮平安辦)、1名鎮網格信息員、2名公安輔警及2名景區支隊隊員集中進駐辦公。雙休日、節假日由景區旅游公司干部擔任輪值指揮長,其他駐站人員不變。夜間時段安排3名隊員輪流值守及街面巡查,不參與值守的單位聯絡員嚴格落實24小時響應機制,及時接受并落實相關事項。另外,工作站內的其他力量,按照日間27人分9個片區開展巡邏,配合相關執法力量開展工作,做到景區重點部位全覆蓋。
聯勤工作站的設立,貴在聯勤聯動,各部門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對突發事件先期處置、重點部位開展巡防,不斷加強區域內協作,凝聚強大合力。
楓涇古鎮平時節假日客流量萬人左右,2021年因疫情防控提倡“就地過年”,春節期間,景區單日游客數達6.3萬人,7天內游客總數達到了33萬人,給楓涇古鎮的管理與景區的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楓涇派出所所長沈益青結合古鎮旅游的特殊性,提前做足預案,安排警力落實“視頻巡面、摩托巡線、警力駐點”等措施。考慮到原有景區停車場僅220余個車位,停車資源匱乏,他提前對接鎮平安辦、古鎮旅游公司,深度挖掘鎮區社會資源,通過開放內部停車場、開辟臨時停車位等方式,將景區周邊停車位拓展至3000余個,避免了大客流期間停車場飽和導致道路擁堵情況。針對人流壓力,他結合景區內的道路、橋梁分布,采取分流管制、設計人流單向通行等方式,防止不同方向游客對沖發生意外。盡管春節長假期間古鎮景區游客人數創下了新高,但是并未出現擁堵的現象,景區旅游平穩有序。
楓涇古鎮河道密集、水網交織、道路狹窄,部分路面消防車、警車無法通行。如遇突發事件,只有船只通過水路才能快速運輸人員、裝備到現場進行增援處置。
今年7月,楓涇派出所治安巡邏船進入正式運行階段,這對楓涇派出所打造“陸、水、空”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治安巡邏船由警長姚曉峰負責。駕駛員為古鎮景區旅游公司安排有船只駕駛證的專人負責。上船巡邏人員配置為“1+1+X”,即1名民警、1名專職駕駛員、X名聯勤工作站成員。目前治安巡邏船配備了救生設施、消防救援器材和警用裝備,與已經配備的消防艇形成疊加效應。根據景區實際情況,常態每日至少1次開展巡邏防控,節假日高峰期視情增加巡邏頻次。
人人參與、人人監管的微信群
2020年9月,幾名男子竄至楓涇,用“找零錢”的方式忽悠小商店收銀員,每次詐騙得手100~200元不等。民警在接到“報案”后,僅用不到一個小時便將嫌疑人抓獲。而“報案”的方式竟是通過楓涇派出所的商鋪宣傳微信群。
經調查,薛某等四名嫌疑人交代了2020年6月以來竄至上海金山、奉賢等區的鞋店、水果店、藥店、超市,采取類似詐騙手法作案50余次,合計5000余元的犯罪事實。商鋪張老板說,自己只是在微信群里發布了一則信息:“剛有個騙子,穿白色短袖,胖胖的,戴口罩,請大家注意。”當時只是提醒大家不要上當受騙,想不到群里的民警速度這么快,沒過多久就把騙子抓到了。
微信群成為民警破案的一個幫手,“小案快破”的背后和聯勤工作站的設立密不可分,不僅反映了楓涇派出所民警的凝心聚力、精準打擊,也是轄區內各部門、各行業群眾力量,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監管”強大自治合力的生動體現。
設立楓涇古鎮工作微信群的想法,是姚曉峰2018年下半年來到楓涇古鎮景區開始籌劃的,此后工作群的建立和進一步完善和所長沈益青密不可分。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牛街派出所實地學習期間,社區民警沈琦發動群眾、創新宣傳形式、與轄區群眾的魚水情深給了沈益青如何密切警民關系工作以啟發。建立工作微信群只是一種手段,如何讓微信群發揮更大的效能,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發布”,這也讓警長姚曉峰在實際工作中沒少花費心思。
姚曉峰立足古鎮實際,建立賓旅館、餐飲、民宿、網格員等28個微信工作群,每天安排專門的值班人員登錄“楓涇聯勤工作站”賬號,查看和處理群里的信息。在群內解疑釋惑、防范宣傳是工作人員每天要完成的“任務”,指尖上能辦的就及時回復,需要現場核實的就跑一趟。群里的信息大多數時候堪稱“一地雞毛”,諸如:飯店門口丟失了老姜、租客因房東漲房租發生糾紛、裝修噪音擾民、外地人能否在上海辦理身份證、晾衣桿被樓上居民的花盆掉下來砸壞……但轄區群眾只要將生活中遇到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發布到微信工作群,立馬就有民警幫助解決問題。
越是細小的“聲音”,越能第一時間處理,就越能體現精細化治理的成果。覆蓋5000余人的28個“楓涇聯勤工作站”微信群,是聯勤工作站不可或缺的信息主渠道,每一個群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觸角,隨時接報反饋來自轄區四面八方的狀況。無論是“點贊”還是“吐槽”,聯勤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在乎群眾發布的每一條信息,他們都按照一線發現、一線處置、一線解決的要求迅速啟動應對。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關鍵看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行動。社區民警“沉”下去了,群眾的信任度自然上升了,而這是保持微信工作群活力的關鍵所在。
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站式”解決
聯勤工作站的運行,使“警務圍著民意轉、民警圍著百姓轉”的理念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行動。在最快最短的時間內迅速處置群眾訴求,是檢驗聯勤工作站成效的重要指標。
一位群眾騎電動車時不慎丟了包,里面裝有重要的材料。路過聯勤工作站時,她向民警求助。民警及時調取監控,從視頻里找到了拾包人,可此人卻到了浙江的西塘。民警開車前往幫忙取回。
一對老夫妻乘坐金楓線,在楓麗路車站下車后,發現隨身攜帶的包不見了。焦急萬分時正好看到聯勤工作站的指示牌,抱著碰運氣的心態求助。民警熱情接待老人,安撫情緒,一邊迅速安排正在古鎮巡邏的民警去公交車的途經路線,一邊查看監控,找到了老人乘車的車輛號牌。僅十分鐘,巡邏民警就反饋來信息,老夫妻遺忘在公交車上的拎包找到了。
對于古鎮景區公共設施的關注和處置也是聯勤工作站的重要內容。古鎮景區內井蓋破損、路面石塊松動以及綠地護欄、路燈、無障礙設施、消防栓等破損或者缺失的情況,除了聯勤工作站人員巡邏主動發現之外,也是微信工作群中的常態性話題。聯勤巡邏民警發現景區路面一處石板下陷,造成高低不平存在安全隱患。巡邏人員在現場做好安全防護措施的同時與聯勤點取得聯系,啟動部門聯動機制。道路養護部門在接到通知后,第一時間來到現場進行更換,及時消除隱患。
此外,在聯勤工作站自助服務區,楓涇派出所配備了集“居民身份證類、出入境類、車駕管類”業務為一體的警務自助申辦系統,并為區域內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法律咨詢、材料代辦、送證上門等服務,通過整合線上線下服務功能,重點解決特殊群體運用智能信息技術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
鄰里守望、商戶互助的“十戶聯防”機制
為使新時代“楓橋經驗”更好地落地楓涇、生根楓涇,依托聯勤工作站這個平臺,楓涇派出所積極探索商戶“十戶聯防”工作模式,不僅高質量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創新,而且更有效推動群眾自治能力的不斷提升。
楓涇古鎮旅游景區1000余家商鋪連片分布,呈現商業“一條街”的狀態。對此,楓涇派出所將創平安、謀發展有機結合,通過打造“十戶聯防”守護機制,即商戶就近每十戶組成一個單元組,形成聯防。構建鄰里守望、互幫互助,群防群治、和諧穩定的社會防控體系。
為使“十戶聯防”機制切合實際、起到實效,由楓涇派出所牽頭落實了五項工作機制。
一是區域劃片機制。楓涇派出所會同鎮平安辦等部門,對古鎮景區商鋪逐個走訪,聽取意見建議,對1000余家商鋪進行組隊規劃,最終形成100個“十戶聯防”守護小組,并按照區域不同劃分為四個區塊段,方便日常工作聯系。
二是組長推選機制。由每個聯防小組內部推選一名在市場內有影響、有威望,熱心于社區治安工作的組長,并簽訂商戶十戶聯防責任書。聯防小組組長負責協助社區民警落實景區內社會治安、安全生產、防火防盜的組織、協調工作,督促聯防商戶開展自防自治活動。
三是例會議事機制。由楓涇派出所責任區警務隊隊長每季度在各區塊段召開組長工作例會,互通情況有無,共同商議研究當前治安聯防工作重點。
四是專項培訓機制。配備專門防范器具,由楓涇派出所、鎮市場監管、綠化市容、城管等部門結合實際需要,對商戶開展法律知識、矛盾調解、應急處置、消防安全、避災抗險等方面的專項培訓和模擬演練,確保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商戶能作為第一波治安力量及時介入,為民警爭取時間。
五是宣傳發動機制。聯防商戶由民警帶隊常態開展治安巡邏防控,并配合民警在景區內進行反詐、交通、消防等各類宣傳,提升轄區群眾知曉率和安全意識。同時,商鋪店主也是情況信息的收集員,發現各類異常動向能第一時間向社區民警反映,助力動態隱患清零。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大姚”
細嗅薔薇皆為民,心有猛虎戰無畏。警長姚曉峰一米九的大個子,高大威猛、耐心踏實的警察形象給轄區居民十足的安全感。而同事們都叫他“大姚”。從警11年,與魁梧的外在形象形成反差,姚曉峰用繡花的功夫深耕社區,對群眾付出了耐心、真心和誠心。
翻開聯勤工作站的工作日志,感慨于姚曉峰和他的同事工作的細致入微。工作日志有固定的格式,內容涵蓋問題的類型、來源、情況描述、處置結果、現場情況照片。每一項都不含糊,清晰有條理。
聯勤工作站的運行,使姚曉峰原本的工作內容驟然增加。伴隨著壓力,隨之到來的是應對壓力帶來的自信。每每介紹起聯勤工作站的運行,他都掩飾不住地“興奮”,甚至有些“話嘮”,聯勤工作站運行一年來,他有太多的感受:經歷了角色的轉變、隊伍間的磨合、并肩作戰伙伴的相互支持,也見證了楓涇古鎮景區治理的變化……“大姚”對自己的工作有很多期待:讓聯勤工作站成為楓涇古鎮的新名片;繼續“運營”好聯勤工作站這個“樣板間”,更好地滿足居民對于警務政務服務的新期待;履行好自己作為人民警察的職責,讓楓涇古鎮變得更美更安全、更和諧、更宜居……
楓涇古鎮城市運行管理聯勤工作站推動了基層警務工作進一步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局,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傳承與發揚,同時也是堅持群眾路線的表達方式。楓涇派出所以問題為導向,工作關口前移,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把矛盾化解在社區和聯勤工作站里。楓涇派出所民警主動“沉入”社區,古鎮的群眾和游客切身感受到安全宜居的同時,自然就更支持民警的工作,自發地成為輔助民警開展社會治安治理的力量,“聯勤聯動聯處、共建共治共享”的楓涇古鎮管理新模式正在悄然形成。(圖片由楓涇派出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