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塔什庫爾干石頭城位于塔什庫爾干縣城北側,經考察石頭城是現存的唐代遺址,現已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頭城在古代地理位置優越,出土了錢幣和文書等文物。石頭城遺址在現代考古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遺址,是研究古絲綢之路的實物資料。但當前石頭城遺址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亂踩亂踏導致遺址損毀的情況。因此,要分析石頭城遺址現狀,從中找到合適的保護方法,并針對性地對其提供保護。文章對石頭城的考古歷史研究和現狀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石頭城;塔什庫爾干;遺址現狀;遺址保護
0 引言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原名“蒲犁”,又叫“羯盤陀”,文字記載的相關歷史和名稱已有兩千多年。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于帕米爾高原的東部,喀喇昆侖山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西部,新疆南部。石頭城位于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北側,是新疆境內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著名的唐代古城遺址,至今仍被世人矚目。
1 石頭城概述
根據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資料,喀什地區文物普查隊到塔什庫爾干進行調查,記錄的信息為,古城由城墻、城門、寺院、居址和清代城堡等相關部分組成,面積100700平方米,周長約1285米。位于塔什庫爾干北側的石頭城,據考證是唐代遺跡,石頭城地理位置和環境卓越,自喀什、葉城、莎車、英吉沙到帕米爾高原的幾條山路都會從石頭城經過并會至一次,石頭城西去中亞的幾座主要大山:紅其拉甫達坂、明鐵蓋達坂、瓦赫基里達坂等,自此也都有天然谷道可通達。該城為古代絲綢之路上一個極有戰略地位的城堡,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①。石頭城雖只剩下殘垣斷壁,但周圍有雪峰,下有草灘、河流,又有濃郁的塔吉克民族風情,頗具粗獷豪放之美。
石頭城的維吾爾語意為“石頭城堡”,位于塔什庫爾干鎮塔西卡拉社區,阿拉爾草原西部的一座小石山上。城址依地勢而建,由內墻和外墻組成,城遺址的上部分還有房屋遺址及寺院等遺址。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勢極為險峻。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的城垣,隔墻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里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唐朝統一西域后,這里設有蔥嶺守捉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郭,舊的石頭城換了新顏。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朝在此建立蒲犁廳,對舊城堡進行了維修和增補。
現存的石頭城有城址遺跡、寺院和居址遺跡甚至還有清代的官署。古城建在山上,因自然環境的限制,呈不規則四邊形,四面墻垣保存尚好。北面墻大約380米長,建筑材料采用夯土,土培結構,北面城墻還有五個馬面;靠西面的同樣為土培結構,邊長大約6米;東面的則是兩個石頭堆砌而成,坍塌嚴重。東西南三面的城墻均是石頭堆砌而成,長度分別是350米、180米和375米。石頭城分為內外兩部分,外城占地大約3600平方米,但現在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只可見殘缺的城墻以及炮臺,幸運的是還能看見部分民居生活的遺址②。石頭城外有多層被或斷或續的城墻,石丘穿插在隔墻間,亂石推起形成一座座小石頭山。
石頭城城墻的基石采用石頭堆砌,城墻的主體則使用泥和石頭修葺而成,遠處還能看出采用土坯修筑的觀察哨所以及炮臺。轅的四角有四座大門,其中東北角外城的大門保留較為完好。城東有寺院,城西和東南部殘存40余間居址③。根據對木炭進行碳14測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2 石頭城遺址現狀
1894年5月,石頭城被一個叫斯文·赫定的瑞典人對其進行了調查和測量。在十二年后的4月,斯坦因也在石頭城進行了測量以及測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普查隊于1990年8月至10月在塔什庫爾干調研時發現了石頭城并對其進行了備案,在七年后的7月8日,塔什庫爾干被塔吉克自治縣人民政府將石頭城設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于2001年6月25日公布塔什庫爾干石頭城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古跡保護中心于2012-2013年對城堡墻體進行了維修和加固。自201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石頭城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考古發掘。在2015年的基礎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進一步對石頭城進行了發掘工作。2018年的考古發掘中揭露出了外城東門東通道底部擺放了相對整齊的石塊,由于石塊表面光滑故對此進行初步判斷可以得出這個石塊光滑的原因是因為長期有人員來往踩踏有關,這塊相對整齊的石塊成了判斷該通道在某一時期是被當成城門而提供了證據,這次挖掘還明晰了內城和西子城交界處北城墻的形制結構,新發現的外側一段應當是后期增補的晚期時期的墻體,故而更好地確定了外城、內城以及子城所在位置以及確定了互相之間的空間,并清理出了東子城頂部建筑的房址、北門以及走廊,同時發現了三處圓形角樓。通過對中部存在的燒火痕跡可以得出該構造為空心結構,同時發現房址之間有通道相連,其規模和墻體修建水平能夠凸顯出當前遺址存在一個高規格的建筑設施,初步推斷為軍事堡壘。通過對外城東北角燒紙遺址的判斷可以初步得出該地可能是清代的送客亭的結論。通過對石頭城近幾年的考古發掘也慢慢讓供水體系逐漸顯露出跡象,甕城的結構層次逐漸清晰可見,房址的布局更加明朗,發掘出的佛寺遺存能夠為文獻提供印證,墓葬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習俗和宗教行為,最明顯的是對石頭城不同地點城墻以及馬面的清理、發掘解剖能夠體現出當時不同的構筑方法和當時歷史的推演變革,能夠更加凸顯石頭城的方位布局和構成方式,能夠判斷出石頭城的北子城應該是當時漢唐時期朅盤陀王國的宮城,新的挖掘突破了以往石頭城僅僅由外城與內城組成的認知。新的發掘也對石頭城周邊以及塔什庫爾干縣域大范圍的文物進行了新的調查研究,同時發現了更多新的不可移動文物兩百余處,更加凸顯了對石頭城和古代蔥嶺地區歷史文化面貌的認識。
石頭城的外墻建在山腳下,而內墻則建在山頂上。內墻保存較為完整有東墻、北墻和西墻。東墻現存北段61米,高4.3~4.8米,距離地面大約2.6米處有一人可行走的小道,寬度大約0.5米。東墻北端設有一個瞭望射擊口,伸出墻體約為2米,東墻的東側墻體間的間距從南向北大約0.8米、1.5米、2.4米、3.5米不等,東墻南段倒塌了約11米。而南墻中部的損毀情況較為嚴重,其向東的一段倒塌嚴重,只保留了東端的3米左右,而中部向西保存墻體51米,倒塌6米。西外墻長約90米,中部向南倒塌20米。北部保存較完整,長約60米。城的中部保存有兩道墻,南北向,長58米,部分倒塌,在城的南部還有房屋遺址。
古城遺跡中還有一座清代的城堡,該城堡修建在石頭城的東邊,呈長方形,占地面積大約19800平方米,西墻和北墻的長度分別為165米、120米,墻外層有半米到一米的泥垛,里面的結構是一層角礫石、一層泥壘筑。城有南門和北門,北門作為石頭城的正門,門前有斜坡從而推斷正門或有臺階。南門作為石頭城的后門。石頭城東墻外有間隔15米左右的3個崗樓。
古城內部有少許陶片分布,陶片屬于紅陶夾砂和泥質這兩種,陶片上或有花紋,同時還出土了石墨盤和殘人身怪面獸雕像。此雕像為石頭質地,該尊雕像橫長為12.7厘米,殘高8.2厘米,底座是長方形束腰呈現“工”字形,并在雕像表面刻有方格紋。此雕像現存于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博物館。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艾濤曾經說過,2016年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中有重大發現:朅盤陀國公共墓地遺址被發現,同時發現精致箱式木棺,精致箱式木棺的發現能夠體現出石頭城與中原文化仍屬于一脈相承。同時學術界爭議多年的石頭城南門遺址問題被得到了證實,南門不僅存在,還是一個突門。
考古發掘工作從石頭城遺址以北約150米的亂石小山上開始。在這里,考古隊員發現古墓群并進行了局部發掘。從發掘的情況來看,此地巨石縱橫,墓葬分布較為雜亂,埋葬深度淺,出土了多具人骨和箱式木棺,部分有被擾亂和破壞的現象,也就是說這里應該就是漢唐時期朅盤陀國居民的公共墓地。出土的四直腿關扇式箱式木棺做工考究、工藝復雜,表明當時的木器工藝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帶轉軸的關扇式棺蓋更是一項重要的工藝,具有鮮明的地域與時代特色。
石頭城遺址的保護目前存在幾個主要問題:
其一,文物保護部門對遺址當前存在敏感性和脆弱性缺乏全面、科學、系統的認識,無法做到高效地保護遺跡,無法合理利用各種條件來保護石頭城遺跡。
其二,當地存在忽視遺址所具有的文物特性,雖然做了一些便于參觀的木板路,但游客還是能夠隨意地進行參觀,現場并沒有任何提示和引導游客游覽的設施,未適當控制和引導游客就會導致游客在古城遺跡到處亂跑,由于游客的隨意踩踏會讓原本就已脆弱的古城結構變得更加危險,故而導致了古城形態和古城結構出現明顯的變化。
最后,在還未進行良好的、能夠確保文物資源得到保護的前提下,就對外開放從而導致無法實施有效且長久的文物保護管理規章制度,并且未建立良好、高效的體系來確保文物能夠得到妥善安置和保護①。利用保護性原則確保遺址景觀和文物能夠得到保護性利用是開放景區和文物區域的前提,要嚴格確保歷史真實性以及遺跡風貌的整體性,要能夠展現出足夠的生活延續性,堅持景觀原生性保護的原則,確保石頭城的遺址景觀環境能夠完整地被保存下來,在石頭城區域內的生活居民應當確保其鄉土生活過程能夠完整地不影響石頭城遺址的保護,要確保其在遺址保護范圍內,能夠讓石頭城遺址與當前的歷史文化體驗和諧共生,確保游客能夠真實、貼切地體驗濃郁的塔吉克民族文化,并確保游客能更好地尊重和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及地方精神②。
3 如何在開放參觀的環境下保護好石頭城遺跡
要是想完全了解塔什庫爾干獨特的文化底蘊以及當地塔吉克族的民族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就要對石頭城進行更有成效的保護,確保石頭城遺址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并持續利用其文物的教育效果。
第一,遺址的有效保護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石頭城遺址的保護不能只是保存遺址本體的物質形態,更要保存和延續石頭城遺址周邊的傳統社區,確保周圍的傳統社區環境和生活場景完整,能夠讓游客和專家在當代還能更好地體會到以前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情況。但有一個地理環境不得不考慮,那就是石頭城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屬于典型的高原寒旱環境,這種自然環境必然會伴隨著大風災害天氣、劇烈變化的天氣會導致溫差變化巨大,并會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這種情況對石頭城遺址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故應當利用好生態隔離帶,防止其他生態環境對其持續造成傷害,同時建立起完善的生態保護體系來降低對石頭城不利的環境影響。
第二,要對石頭城遺址進行擴容利用,要從遺址景觀空間的完整和保護性出發,要堅持延續性原則,應當將石頭城周圍的自然環境和傳統民居都納入對石頭城遺址的保護范圍。要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當前的現代高科技技術,把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歷史知識轉化為能被觀賞和體驗的文旅活動,當某些遺跡不再適合游客參觀時應當利用AR技術進行展示,讓游客感受到石頭城文化的同時還能確保遺跡得到良好的保護。
第三,確保遺址的獨立性,確保游人無法隨意地直接進入。要對稍微不是那么缺乏保護或者重要的遺址區域進行合理、適當的控制,利用這些區域進行適度開發,但開發的建筑風格必須同當地的風貌環境以及石頭城遺址的建筑風格統一并有所呼應。在功能上可以同石頭城遺址進行文化內容的互動,售賣門票、當地特色小吃、當地農副產品以及文創產品等,而商品的氣質和特性也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氣息相匹配。還應設立停車場供游客停放車輛,但停車場也應當同其他建筑一樣與景觀統一和諧。
4 結語
塔什庫爾干石頭城遺址是中華文明寶庫的璀璨明珠,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對其的保護也要更嚴格。但當前石頭城遺址的保護現狀仍舊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非常嚴重,甚至影響到了石頭城遺址的生存條件。因此,要利用上述方法合理地進行規范化保護,設立保護相關的規章制度,確保石頭城遺址能夠得到延續,讓更多人看到并了解到這段輝煌的歷史。
【作者簡介】依布拉音·阿布都瓦依提,男,新疆喀什人,本科,文博官員,研究方向:歷史文化、考古文博。
①索瓊,張相鵬.2019年新疆考古收獲[J].西域研究,2020(3):44-54.
②趙登文.石頭城 尋找1300年前的足跡[J].廈門航空,2018(10):126.
③陸梅.尋美的旅程[J].美文:上半月,2019(10):60-63.
①阿依努爾·買買提.基于GIS的喀什地區生態安全綜合評價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8.
②姚付龍,朱誠,馬春梅.新疆地區全新世環境考古研究進展及未來趨勢[J].山地學報,2019(4):47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