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化和智能化正在成為各行各業競相追逐的發展方向,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加令人意識到“線上”模式的重要作用。具體到博物館來說,在“萬物互聯”的背景下,數字博物館或者智慧博物館建設正成為未來最清晰的發展路徑,從政策上來說,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重視力度也越來越大。但不得不承認,目前為止,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還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和模式,不同地區的博物館、不同等級的博物館,在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方面的著力點也多有不同。因此,文章從近年來的數字化建設成果出發,試圖尋找出一條適合大多數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之路。
關鍵詞:博物館;數字化;建設
1 前數字化博物館時代及其困境
1.1 前數字化時代的博物館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城的繆斯神廟,但那時所謂的“博物館”不單收藏文物,還兼有美術館、圖書館的作用,且收藏和研究占了重要地位。
直到16世紀開始,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歐洲出現了私人收集珍物的熱潮。到17世紀,這些私人收藏家開始公開其私人收藏供一般民眾參觀,雖時間、地點多不固定,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形式,受眾也多為有限的人和群體,但是它已經出現了現代博物館的一個最基本職能—向公眾展示。
隨著時代的發展,圍繞著向公眾展示這個核心,逐漸衍生出了固定的展示地點、固定的展示時間、有意識的展示主題、相對標準化的展示手段,當這些要素具備之后,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便誕生了。1753年,大英博物館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后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出土的文物數量日漸增多,這為博物館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博物館的文物展示數量日漸增多,主題愈加豐富。而且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博物館也并非只是展示歷史文物的場所,凡是能體現代表人類社會或自然發展過程中所出現事物或事件的物質遺存,都可以形成一個展覽或者一座博物館。
隨著博物館的發展,現代博物館在展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研究、服務、教育等職能,但向公眾展示永遠是博物館最基本和重要的職能,也是其他職能的基石,因為博物館歸根到底,是展示人類文明和自然歷史的場所。
1.2 前數字化時代博物館的困境
在前數字化博物館時代,博物館的發展標志之一就是展示的進步,包括展示空間、展示方式、展示理念、展示手法、展示創意等,但其最基本的核心形態沒有變,就是讓參觀者親自到展示空間內欣賞展覽當中的實體展品。即使是因為建筑設計的發展、展柜質量的提高、聲光電等元素的應用,我們的博物館越來越宏大、展廳越來越精美、展柜越來越恒溫恒濕、燈光和聲效越來越豐富,但這個核心參觀形態是一直沒有發生改變的。
在前數字化博物館時代,參觀者要跨過距離的阻隔,欣賞到某個展覽或者某個文物,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博物館之間的借展或巡展,各博物館為了充實展廳內容、方便本地觀眾、踐行文化惠民,往往會在館際之間進行互動交流,相互借展,也有些有代表性的展覽會在一定區域內進行巡展,這個時候本地觀眾就有機會欣賞到異地的展覽和文物;二是購買相關書籍或者圖冊,也能看到某些文物或展覽;三是觀看相關電視節目、專題紀錄片等。這些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觀眾對異地展覽的需求,但無不存在著諸如成本高、不確定性強、觀眾被動接受、數量稀少等問題,并非一個最優解。
即使是沒有參觀異地展覽的需求,在本地博物館進行參觀的時候,觀眾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在現有的展線上,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很難一窺文物的全貌,縱使有說明牌、放大鏡等輔助手段,一是囿于專業知識的不足,二是有限的觀看角度和距離,觀眾無法得到更多關于文物的背景知識,也無法對文物的細節進行細致入微的欣賞。每一件文物都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無法讓每位觀眾拿到手上近距離觀察。同時,限于保存狀況和展廳的硬件設施,有大量文物是不具備長期在展廳進行展示的條件的,這就導致很多珍貴文物只能存于庫房,躺于“深閨”,這是在傳統展示環境下無法解決的問題。
另外,前數字化博物館的輻射范圍是有限的,除了故宮博物院等少數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博物館之外,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館的服務范圍往往局限于本地,而限于成本,館際之間的交流展也不會太頻繁,所以如果博物館所在的城市不是旅游城市,參觀觀眾往往就是本地的市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前數字化博物館時代,博物館在影響區域和受眾方面均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
2 數字化博物館時代開啟的技術準備
2.1 計算機及網絡的發展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其中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數字化博物館時代的開啟奠定了基礎。
1946年2月14日,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誕生。隨后,歷經電子管數字機、晶體管數字機、集成電路數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完成了從超大型、大型到微型的轉變,應用領域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進千家萬戶。21世紀智能手機的誕生、發展和普及,本質是計算機的延續,卻有了更加輕快、便攜、靈活、功能化的特點。
伴隨著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從最初的計算機終端網絡,到計算機通信網絡、開放式的標準化計算機網絡,直至第四代計算機網絡,以Internet為標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日臻完善和成熟。而隨著智能手機的誕生和普及,現在已經邁入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它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的特點,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網絡基礎設施,也是未來“萬物互聯”的重要因素。
總之,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為數字化博物館時代的到來創造了平臺和路徑基礎。
2.2 相關技術的發展
近年來,跟數字化博物館相關的技術取得了較大發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3D技術、360全景技術、AR技術、VR技術等。
3D技術:即將文物通過激光掃描建模、相機多方位攝像,獲得文物的基礎數據,將數據輸入計算機的存儲設備中進行記錄保存,再經過相關軟件的處理得到實體的三維幾何模型。用戶可以通過鼠標拖拽、放大、縮小、旋轉查看文物高精度三維模型,全方位無死角觀賞文物。
360全景技術:即將實體博物館的建筑、展廳和展品通過攝像以及后期合成進行可更替的實景復制,制作出完整的虛擬博物館。360度全景中的展品都是與實體博物館中真實存在的展品相對應的數字展品,通過360全景展示,觀眾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看到這個對外開放場所的實景,實現虛擬參觀,從而對開放點的結構、布局、外景、內景有直觀的感受,為日后的實地參觀打下基礎。
AR技術:即增強現實技術,它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是把原本在現實世界的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很難體驗到的實體信息(視覺信息、聲音、味道、觸覺等)通過電腦等科學技術,模擬仿真后再疊加,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被人類感官所感知,從而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
VR技術:即虛擬現實技術,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關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
除了以上技術外,高清打印機、3D打印等硬件或者技術的發展,也給數字化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3 博物館如何開展數字化建設
結合國家政策和技術發展,博物館開展數字化建設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這是21世紀博物館發展的一個趨勢,博物館只有開展數字化建設,才能不落后于時代,才能為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的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如何開展數字化建設,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博物館的著重點各有差異,但通過對比和分析,我們還是能夠找到一個共同的發展路徑。
3.1 成立專門的部室,在機構設置上做好準備
在傳統博物館的機構設置中,除去負責行政后勤和安全保衛的部室外,業務部室往往涵蓋藏品管理、陳列展覽、宣傳教育、學術研究這四個方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數字化博物館時代的到來,傳統部室的人員配置和工作職能已經無法支持這一全新的業務內容。因此,在機構設置上為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設立全新的部室是必然的要求。
3.2 引進專業人才,在人員配置上做好準備
在傳統博物館的招聘中,文博、歷史、中文、設計等專業的人才占據了很大的比例,這也是傳統博物館的業務范圍所需要的,但隨著數字化博物館時代的到來,這些專業往往不能勝任數字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引進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人才就顯得尤為迫切。
3.3 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博物館開展數字化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必須將基礎打牢,不能好大喜功,一味求新求快,只做表面文章。必須制定一個由點到線,由線及面,最終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數字化博物館體系。
3.3.1 文物資源數字化
對文物資源進行數字化,是博物館開展數字化建設的基礎,也就是所謂的“點”。主要包括:對文物進行3D制作、高清掃描、高清圖片拍攝;對展覽和展廳進行360全景展示;對文物或展覽進行動漫拍攝、宣傳片制作、音頻錄制等。這些都是將來搭建數字化博物館網絡在空間上的立足點和基礎。
3.3.2 數字化平臺建設
在對文物資源進行數字化之后,下一步面臨的就是如何將這些數字資源展現給觀眾,這就涉及了平臺建設。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建設一個由公眾服務平臺、藏品管理系統、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相結合的門戶網站,作為數字化成果最重要的展示和運用陣地。觀眾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實現虛擬游覽、觀看3D文物、預約參觀、活動報名、游覽數字展廳、觀看影音資料、查看新聞公告等功能;工作人員可以了解到館藏文物資源的圖片、數據、完殘、是否在館等具體信息,從而方便策展人和活動策劃人確定展覽和活動主題。
如果不能建設網站,那也可以通過微信、抖音、微博、喜馬拉雅等平臺設立官方公眾號,對數字資源進行推廣展示;還可以通過在展廳安裝多媒體互動墻、制作增強現實識別卡、制作AR投影互動、搭建數字展廳等方式,對文物數字資源進行利用。
3.3.3 區域數字化博物館網絡的建設
數字化博物館發展的高級階段,就是區域數字化博物館網絡的建設,在這個網絡上,單個的博物館就成了一個點,各個點之間可以實現文物數字資源的交流互動,開展文物研究和舉辦虛擬展覽,那時的展覽主題將更加鮮明,內容會更加豐富,不同博物館的文物數字資源可以匯聚到數字展廳當中,供觀眾進行虛擬游覽。觀眾即使坐在家里,也可以身臨其境、細致入微地欣賞精美文物。那將是數字化博物館時代真正到來的時刻。
我們現在還處于數字化博物館時代的開始階段,不同區域、不同級別的博物館之間還存在發展路徑上的不同選擇,對文物數字資源的標準和格式也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但隨著技術革新和博物館人的不懈努力,數字化博物館時代的模樣正在變得愈發清晰。
參考文獻
[1]鐘意.關于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思考[J].科學與信息化,2021(10):8.
[2]王麗梅.對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面臨問題的探討[J].卷宗,2020(20):152.
[3]劉艷鋒.文物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探討[J].文化產業,2020(5):107-108.
[4]徐海鴻.電子計算機的歷史[J].滄桑,2001(6):50-51.
[5]孫金友.計算機發展簡史[J].學周刊,2014(13):234.
[6]陳卓.新時代博物館發展理念的幾點思考[J].東南文化,2019(2):113-116.
[7]陳鵬.智慧博物館發展前景探討[J].科學與財富,2021(1):131.
[8]胡銀亨.現代媒體信息技術[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鄭濱,男,碩士,濟南市博物館信息技術部副主任,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博物館、文物資源數字化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