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磊 張紹華 張博輝


摘 要:文物除塵是館藏文物保護面臨的基本問題。各類文物從庫房取出經文物修復師修復之前、古建筑原狀展廳內完全暴露在空氣中的不可移動文物、原狀陳列開放式或半開放式展覽裸露在外的文物,都要面臨一個問題,即灰塵的清理。以故宮半開放條件下的原狀陳列為例,這種展覽形式最具歷史氣息,文物完全按照歷史原貌陳設,這種情況下文物最容易遭到灰塵侵襲。為了更好地延長文物壽命,做好半開放原狀陳列展廳內的除塵工作是文物從搶救性修復到日常性維護都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灰塵;物理除塵
0 引言
2007年8月,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在于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22屆大會通過的章程中指出,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和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①。博物館在向公眾開放時,文物面臨侵害的幾大客觀因素為:相對濕度、光線、溫度、蟲害、微生物、灰塵、人為因素等。其中灰塵對文物的侵害是最常見的問題。
1 故宮的開放展覽形式
1.1 故宮的開放展覽形式分為開放式、半開放式、封閉式
開放式展覽,允許游客進入展廳或大殿內,人與文物的距離相對較近,室內環境較好,有密封良好的展柜、溫濕度控制系統及人員的管控,游客既能欣賞展柜內的各種古器物,也能了解展廳及古建筑的相關信息,如午門、神武門展廳。半開放式展覽,觀眾不能進入展廳或大殿內,只能從其門口或護欄外遠距離欣賞展廳或大殿內的歷史信息,大部分的原狀陳列展覽均為此方式,如中軸線區域。雖然因為客觀原因,半開放式展覽的參觀體驗沒有開放式展覽的參觀效果好,但半開放式展覽能較好地保護古建筑及展陳文物的安全。封閉式展覽,顧名思義是完全與觀眾隔絕的一種方式,展廳的大門、窗戶都不開放,只能通過兩側的玻璃窗戶或在指定的區域內參觀里面的陳設,如故宮坤寧宮、儲秀宮。
1.2 半開放展覽中的原狀陳列
原狀陳列是依據史書及歷史檔案、圖譜的記載,對特定時間的建筑空間原狀進行復原陳列,再現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情景。②早在19世紀,法國官員和收藏家A.索莫拉德就挑選出了一批中世紀的藝術品,于1832年在巴黎的克呂尼府邸向公眾展示了這些藝術品,并讓觀眾置身于中世紀的文化氛圍當中。故宮太和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時期皇帝舉行重大慶典的場所。以故宮太和殿內原狀陳設為例,根據清代故宮三大殿陳設相關記載,康熙三十四年太和殿殿內陳設與順治時沒有明顯的差別,須彌座上置九座金漆寶座屏風,只是寶座屏風前增設了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等,東西兩壁增設了紫檀大豎柜③。觀眾在近距離參觀太和殿雄偉的建筑遺跡時,原狀陳列的展覽形式能讓觀眾真切感受和了解明清宮廷的歷史文化以及明清帝王的日常狀態。
1.3 半開放原狀陳列條件下文物面臨的問題
在國內外博物館長期研究實踐中,基本達成共識的博物館內環境氣候標準是15~25攝氏度,相對濕度為45%~65%。在此數值范圍內緩慢波動,對保存和保護文物是相對適宜的。此外,展廳內的溫濕度變動不能過大,一般認為,氣溫日差不得高于2~5攝氏度,相對濕度日波動值不得大于2%~5%①。以故宮三大殿半開放展覽方式為例,展覽方式是全部開放南側的部分殿門,殿內按照歷史記載的陳列方式進行陳設。允許觀眾在大殿門口護欄外參觀古建筑及殿內的陳設,既保護了文物,也間接保護了古建筑的整體安全。此類半開放條件下的原狀陳列展覽特點,決定了其所展覽的文物不能像在現代化展廳內展覽時能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這種展覽模式并不具備良好的密封性、良好的干濕度控制以及良好的燈光等保護措施。文物外露在原狀展廳內極易受到客觀外在因素的干擾,其中灰塵就是對其產生傷害的最直觀因素。以北京為例,春秋兩季的大風、沙塵暴、霧霾天氣等都會對原狀陳列展廳內的文物造成傷害。因此,為維護文物質量,必須重視文物的預防性保護②。
2 半開放展廳內文物的日常維護
2.1 半開放原狀陳列專廳內文物面臨的灰塵侵害
2021年3月15日,北京地區發布沙塵暴黃色預警,當天黃沙漫天,PM10的濃度超過了2000微克/立方米,網友們把北京城比喻變成敦煌。漫天的黃沙導致空氣質量極其惡劣,文物也面臨著惡劣天氣中各種灰塵、風沙的侵擾。我們知道,沙塵分為浮塵、揚沙、沙塵暴和強沙塵暴四類,其中部分浮塵長時間漂浮于空氣中不斷地積攢,灰塵顆粒直徑大于10微米之后依附與物體表面變為降塵③。降塵就是我們在博物館內看到的依附在文物表面的灰塵。降塵所包含的成分十分復雜,有酸、堿、鹽粉末和顆粒,這些降塵在文物表面遇到潮氣會溶解腐蝕文物。塵埃中還夾有菌孢子,在文物表面的降塵中寄生繁殖,其代謝產物能腐蝕文物。④半開放原狀陳列特點決定了展廳內對于文物的保護措施有限,因此灰塵如果長時間掩蓋在文物的表面,不僅掩蓋了文物的信息以及觀眾參觀時對于文物的感知度,還通過空氣中的水分子、微生物、細菌產生化學變化腐蝕文物的本質。
2.2 半開放條件下日常除塵工作的必要性及基本物理除塵方法
《故宮辭典》中記載,在古代清宮雜事中就有撣塵的事宜。清宮規定,每年十二月內,宮中清掃塵土。在掃除過程中,宮殿監率首領、太監負責防范照料,十二宮等處掃除事宜,由宮殿監傳知各宮太監自辦。⑤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使文物修復從幕后走到了臺前。無論是對哪種類型的文物進行修復,第一步都是要先對其進行除塵清理。而原狀陳列開放展廳內的文物,其展覽的特殊性決定了要對文物進行定期除塵。同時半開放式的展覽特性也決定了除塵方式不能是化學方式,所以在日常的原狀展廳文物除塵工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就是物理除塵方式。物理除塵是依靠物理的方法,不使用任何化學清洗劑,在不損害文物的基礎上,去除掉文物表面的灰塵。②物理除塵最常用的工具包括軟毛刷、吸塵器、氣吹、超細纖維文物除塵毛巾、棉簽等。主要除塵方法為軟毛刷配合吸塵器掃除灰塵,鏤空或空間較小的位置可用氣吹或棉簽進行清理,最后使用超細纖維文物除塵毛巾進行清理即可較好清潔文物身上的灰塵。不同材質的文物的除塵方式、方法也都不盡相同,所有除塵方式都應該遵循文物安全第一的準則,必須在安全的基礎上進行操作。
文物除塵前后的對比如圖1、圖2。
2.3 文物除塵注意事項
①要明確除塵的目的是什么。即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條件下,對文物進行最小干預,去除覆蓋在其身上的塵土,只進行清潔除塵,恢復文物的歷史原貌,保留歷史信息。
②除塵會對文物造成的影響。除塵維護前應先對文物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確認其是否適合進行除塵清理工作,除塵后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
③文物除塵的風險評估。除塵前應先核對文物的基本信息,確認是否有松動、破損、起翹、開裂等情況,除塵時加以注意,避免對文物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④要了解文物的材質及適合什么樣的除塵方式。文物除塵前確定文物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是硬質文物還是軟質文物,明確文物的基本信息是做好除塵工作的前提。根據文物的材質制定適合文物的除塵方式、除塵手法。
⑤除塵前后的文字、影像資料要保存好。文物除塵前要記錄好文物的基本信息,除塵后要將除塵中的問題、操作事項、發現的問題記錄存檔,為今后的除塵工作打好安全基礎。
3 結論
博物館展覽是文化、知識、信息、審美和思想的傳播媒體,又是博物館履行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和手段。①在讓文物“活”起來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文物保護思想方法。
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南交通大學交大西遷博物館參觀時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文化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從目前大熱的考古項目廣漢三星堆的發掘,到博物館各類文物的修復工作,再到原狀陳列展覽,都是以文物除塵、清潔為首要基礎工作。做好半開放狀態下的文物除塵工作,不僅是文物保護、文物修復、博物館陳列的基本工作,還是展示文物自身價值,延長文物壽命,讓文物以最佳狀態將自己的歷史信息展示在大眾面前的必要措施。
【作者簡介】薛磊,男,本科,博物館管理員,研究方向:文化遺產、博物館學。
①白黎瑤.博物館原創性展覽的選題、設計、策展人探析—以天津博物館新館展覽為例[C]//陳浩.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2012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書店,2012:94-101.
②邱秀清.由故宮歷史原狀陳列看提升展覽科學化[C]//北京博物館學會,崔學諳,宋向光.百年傳承 創新發展:北京地區博物館第六次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507-513.
③王子林.明清皇宮陳設[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25.
①王路.論原狀陳列文物的保護—以上海孫中山故居為例[C]//徐建平.中國博物館協會名人故居專業委員會2016年年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9:240-249.
②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97.
③王允麗,曲亮.文物除塵方法研究[C]//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三次學術年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247-250.
④王蕙貞.文物保護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8.
⑤萬依.故宮辭典[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408.
①單霽翔.試論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豐富性與實效性[J].南方文物,201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