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舞蹈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舞蹈本身具有的非物質性特征,也由于傳統博物館學的認識和布展條件的限制,導致舞蹈藝術和歷史的重要性在大多數地方博物館沒有得到相應的體現。文章對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進行研究,對舞蹈對于地方文化、歷史承載的意義,博物館在發掘、整理、保護、傳承地方舞種、舞蹈文化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進行了闡述,歸納了地方性舞蹈在博物館學方面的研究原則以及如何利用館藏和現代技術更好地進行舞蹈文化和歷史的布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舞蹈文化;舞蹈歷史;地域文化;地方博物館
博物館是通過陳列和展覽來反映傳統文化價值的變化和延續,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地方博物館雖然在知名度、藏品的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無法與國家級、省級博物館相媲美,但依然可憑借特色藏品、地域文化和地方歷史成為所在地區的文化中心,展示、宣傳所在地區文化、歷史和民俗的窗口。通常來說,現在的地方博物館的展覽內容涵蓋本地的歷史沿革、特殊的地理環境演變、地方出土文物、民間文化和習俗、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物產以及主題展覽等。而作為人類文明最早的藝術表現形式,用身體解碼文化、感悟歷史、傳承文明的舞蹈這一地域特性很強的非物質遺產,除了在少數民族地區外,大多數地方博物館的展廳里卻鮮有可見。
1 地方博物館舞蹈藝術缺失溯源
博物館作為典藏人文自然遺產的文化教育機構,美育在其定位與功能上應是顯性的。那為何大多數地方博物館會缺位于舞蹈藝術及其歷史展示?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三:一是傳統博物館學對舞蹈在記載歷史和文明傳播方面的重要性重視不夠。舞蹈作為一種人類動作的動態藝術,在歷史的進程中會不斷演化,不同的舞者在詮釋上也有區別,往往被認為不如文字具有固定的時代屬性,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即便是在詩歌黃金時代的唐朝,雖以舞蹈為描寫主題的名詩人不在少數,如白居易(72首)、李白(53首)、王建(42首)和杜甫(35首),后世相關研究文章也不少,內容也較為廣泛而深入,但以博物館立場難以將相關舞蹈藝術的生態演化進行多角度審視和展示,如何從文字抽象為舞蹈形象,以地方博物館一己之力難以為之。二是舞蹈是一種用身體來承載精神和觀念的藝術,與繪畫、音樂等比較而言相關文獻較少,也很難用靜態的文字和固定格式的繪畫表達出整個古代舞蹈藝術的具體動作結構、舞樂結合的精美,較難考據古代舞蹈動作的形態、動作的銜接和編舞特點。三是地方博物館限于人力、物力和財力,多采用傳統布展手段,展示舞蹈藝術和舞蹈史有一定困難。傳統博物館學重實物展覽,對于非物質性的藝術形式,比如舞蹈,除了器物造型或相關器物上的紋飾等,很難采用更為豐富的手段進行共時和歷時上的有效表述。
然而,舞蹈不只是舞蹈藝術的非物質載體,更是地域民族融合和文化的演進史。地方舞蹈的歷史演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歷史過程,既有歷時的流變又有共時的更替,既有多元的本源又有多樣的形態,并且各種形態之間的承接與流變又是多向交融、縱橫交錯的。由于地理差異、地形分隔和本土歷史的獨特性,每個地方都會形成在中國主流文化大框架內卻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除了民族舞蹈外,每個特定地域又具有更加多樣性的民間鄉土舞蹈和戲曲舞蹈等形式。比如筆者所在的河北滄州地區就有落子、踩寸子、推燈、秧歌、泊頭小竹馬、滄縣獅舞、黃驊麒麟舞、大鼓等多種地方舞種,很多舞蹈受到滄州本地武術和雜技的影響,具有難度大、動作飄逸的特點。很多舞蹈用肢體動作、編舞和配樂記錄了歷史上曾經的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勞動場面、祭祀、戰爭場面、先人的豐功偉績以及他們遭遇的苦難。雖然舞蹈本身是不斷演化的,但是每個動作、手勢、眼神都有含義,歷史在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說傳統的民族舞蹈就是一部民族歷史和文化發展的活化石。因此,對地方民族舞蹈進行解構其實也就是對地方文化史的進一步解讀,對于豐富地方的民族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對地方舞蹈史的歷史研究又極大地豐富了地方舞蹈本身的文化內涵,對于提升、宣傳、推廣地方舞蹈都有積極的作用。
2 博物館在地方舞蹈史研究方面有所為有所不為
地方舞蹈史的研究主要是對舞蹈中包含的民族意識的研究,應該是置身于舞蹈美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的跨學科研究。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作為對傳統文化進行征集、保護、傳播為主要社會功能的機構,擁有相對完善的部門和專業研究團隊,有進行展示的硬件優勢,有地方性政策的支持,在進行跨學科、跨部門、需要協調地方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必然在收集、整理、保護、研究、展示地方傳統舞蹈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滄州博物館在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其聯合市屬各區縣的宣傳、文化、考古、群眾藝術等部門和機構對本地以京杭大運河為文化主線的地方傳統舞蹈及其歷史進行了收集整理、深度挖掘。對于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又進一步豐富了博物館展覽的多樣性,也可以為館藏的部分藏品賦予新的生命和文化內涵,表現形式更加生動有趣,使博物館觀眾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進行歷史研究必須還原其原貌?!皻v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須堅持通過客觀、嚴謹的研究正本清源,搞清楚舞蹈史演進的來龍去脈。要注意“孤證不立”,采用對文獻、文物、田野互證的“三重證據法”進行印證等史學界恪守的科學方法。歷史上對舞者肢體動作進行描述的史書、文獻資料和實物證據相對于別的藝術史研究來說是比較少的,所以對滄州沿線舞蹈文化進行整理時,不僅要研究文獻資料和文物,還要研究“活態”的現存地方舞蹈本身。對掌握的資料進行篩選、甄別時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注意把文獻、實物史料與口述史料嚴格區分開,在成果形式上賦予它們不同的形式。在“活態”地方舞蹈研究方面,更應該注重保留舞蹈本身的原生態,盡量避免歌舞團等專業編舞按照現代舞蹈的審美傾向去改變地方民間舞蹈的本來面目。其次,要以一種宏觀的文化學研究視野來研究,不是“就舞論舞”“就舞寫史”的單一研究,而是將舞蹈置于人類社會生活、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廣闊的文化學視野的整體性考察,對舞蹈的文化學、民俗學、考古學、文學、宗教學、人類學和藝術學屬性進行多向性整體研究。廣泛性意味不但要對地方主要舞種進行研究,更要對小眾、瀕臨失傳的舞種進行搶救性發掘、整理、記錄和研究,如果不采取這些措施,在現在文化同一性趨勢越來越迅速的時代,這些記錄我們曾經多元文化的符號可能很快就會消失殆盡。
3 舞蹈如何在地方博物館中展示
舞蹈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既依賴舞蹈演員肢體動作表現,又需要舞蹈音樂帶來節奏韻律和氛圍。它和音樂一樣,與傳統的文物展示不同,其本身具有非物質形態的特征,在展示方面有一定困難。但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對舞蹈的展示也具有更多的表現形式。
3.1 包含舞蹈內容的文物實體
不少地方博物館的藏品都能找到舞蹈的元素,如舞蹈陶俑、石刻雕塑和繪有舞蹈場面的瓷器、織物、古畫、壁畫以及裝飾有舞蹈場面紋飾的器物等。例如,滄州博物館收藏的戰國舞人刻紋橢桮宴樂圖拓片(圖1),生動展現了戰國時期祭祀儀式上眾多巫師在各種樂器的伴奏下表演巫舞,溝通人神,祈禱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情景。滄州市獻縣唐朝墓葬中出土的舞俑、樂俑身姿婀娜,造型優美,呈現的是唐代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景象(圖2)。通過舞蹈史的布展,可以賦予這些本來普通的藏品具有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3.2 與傳統舞蹈有關的古代典籍、地方志
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關于歌舞場面的圖文記載。由于很多舞蹈已經失傳,文字記載是最為可靠的考古證據,可以印證舞蹈史的發展歷程,因此,要高度重視收集、整理、研究古籍、地方志中的相關記載內容并陳列出來。
3.3 舞者使用的服裝、配飾、道具、伴奏用的樂器、舞美
作為地域性文化的集中展示者,舞者的服裝、配飾一般都達到了傳統服飾的最高工藝水平和審美品位(圖3),堂皇華麗,工藝復雜,服裝上裝飾的紋路和圖案都有歷史的傳承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大多數民族舞蹈的服飾是根據節日或者婚禮盛裝改進而來,舞蹈道具通常是由祭祀用品、勞動用具、武器等演化而來,具有很高的民俗研究價值。很多舞種有豐富且特別的妝容和面具作為藝術造型。絕大多數舞蹈表演離不開舞樂提供的節奏和旋律,演奏舞樂的樂器同樣具有濃烈的地域特點,都具有形制特別、材料考究、加工工藝復雜、紋飾精美的特點,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豐富的藝術研究價值。
3.4 通過現代聲光電技術展現舞蹈
現在全景液晶、投影、3D投影技術已經在各博物館得到了普及和運用,滄州博物館把收集整理的地方性舞蹈的影像資料通過精心剪輯、配樂,加上旁白和文字注釋,形成精美的數字化舞蹈影像,通過技術手段展現出來,很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通過展覽對本地的舞蹈文化有了系統和直觀的了解。而方興未艾的交互模式,使觀眾參與其中,提高趣味性,更加寓教于樂。
3.5 定期舉辦地方傳統舞蹈表演
舞蹈歸根結底是舞者進行肢體動作表演、表情控制、編舞和舞樂、舞美結合的藝術形式,只有進行現場展示,觀眾才能從舞者生動的闡釋中體驗到舞蹈風姿流韻的藝術之美,感悟到舞蹈中的豐富文化內涵。因此,在展區設置了舞蹈展示平臺,配備相應的音響和燈光設備,定期舉辦本地域內各種舞蹈的展演,也可邀請兄弟地市的舞蹈團隊展現不同地域的高品質舞蹈文化,開闊人民群眾的眼界,豐富大眾文化生活。
此外,作為藝術史的展示,舞蹈布展應堅持藝術性原則,在布展的藝術性設計方面要求高于別的類型展覽,追求卓越的藝術體驗。色調、對稱、材質等決定了藝術效果的層次,尤其要注重觀眾對舞蹈美感的感受和效果,使其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布展應該全面、全景式地展現地方舞蹈的現狀和發展歷史,真正保護好、繼承好、弘揚好地方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不但包含舞蹈,還有文學、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門類。舞蹈文化在當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標志性地位的地方博物館可以單獨設立展廳;舞蹈文化相對薄弱的地方也可以跟音樂、繪畫等藝術門類放在綜合性藝術展廳內展出。
4 結語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和社會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5788家,定級博物館1224家,非國有博物館增至1860家,行業博物館825家。僅2020年一年,全國博物館舉辦2.9萬多個展覽,策劃22.5萬余場教育活動,在采取限流措施的狀況下,仍接待觀眾5.4億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觀眾1.3億人次,“到博物館去”成為社會新風尚。可以說,我國的博物館類型豐富、主體多元,但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為此國家文物局提出了“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的目標,針對不同地域、層級、屬性、類型的博物館,明確未來發展定位,尤其強調推動博物館特色化發展,這給地方博物館也提供了更多的發展乃至競爭空間。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陸續拉開“博物館之城”建設大幕,如何在現有的文物資源螺螄殼里做道場,依托文物遺址及文化遺產的特點和資源優勢,聚焦不同選題譬如地方舞蹈史做文章成為地方博物館的優先級選擇。地方博物館擁有得天獨厚的美育資源,觀眾可以領略當地滄桑的歷史變遷,感受厚重的文化傳承。也能通過不同的舞蹈藝術展品,感悟數百年前甚至數千年前當地的人們對那個時代“美”的定義、“美”的理解和“美”的追求。這其間不僅有舞蹈文物的歷史之美,也關涉陳列展覽的設計之美、建筑的時代之美、文創產品的創意之美。有亮點、有想法、有創意的地方博物館,不妨和觀眾一起,共同迎接博物館藝術審美時代的來臨。
【作者簡介】王曉娟,女,河北任丘人,本科,館員(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文物保管、修復、文物創意設計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