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華書店始創于1937年4月,是我國文化宣傳系統中歷史久遠、體系龐大的組織機構,對于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在戰爭背景下更有其特殊的地位。本文主要對1947年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中報道的新華書店進行文本分析,以理解在戰爭背景下,邊區軍民是如何在具體的社會肌理中組織開展圖書出版發行、知識傳播、輿論宣傳、文化建設等工作,進而發掘戰時基層知識傳播的歷史場景,豐富對于近代中國出版發行史的研究。研究表明,在解放戰爭從防御階段走向反攻階段的重要時期,邊區新華書店不畏艱難,利用各種方法將時局論著、翻身課本、通俗讀物、各類專業書籍送達縣級以上干部及基層農民、小學教員、兒童的手中;并且廣泛參與到邊區生產節約、文化建設運動中,不僅鞏固了根據地的生產生活、文化建設和基層組織局面,甚至對戰局的變化都存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
【關鍵詞】新華書店 出版史 編輯出版 圖書發行
新華書店曾是人們的城市記憶,在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每個城市的核心地段通常都會有一個新華書店,并成為城市地標、指路燈塔。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建設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重要成果,新華書店在經歷中國社會轉型及巨大變遷之后,已然挺進新的歷史階段。
時至今日,當我們再來談新華書店時,似乎更多是在回應“實體書店”的問題;事實上,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政府放松管制、民營資本的進入,早已使曾經非常集中化的新華書店圖書流通分配體系遭遇市場的沖擊與洗禮,導致現在所指涉的“實體書店”反而更多的是從20世紀90年代市場變革后涌現出的民營書店;自2010年以來,隨著互聯網應用技術、移動支付技術和新的物流體系日趨成熟,電商崛起,城市化進程使城市房租、人工成本激增,實體書店消亡問題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讀者和文化事業建設者們常會感嘆,沒有書店的城市是文化沙漠,并呼吁政府扶持實體書店。近年來,隨著新經濟模式(包括文化資本的整合、融資規模經營等)的介入,一些新的實體書店和獨立書店在不斷涌現或成熟,如言幾又、西西弗等。在這樣的經濟環境和體制背景下,雖然新華書店系統自身仍然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有著更為先進的市場運作機制;但作為實體店面的新華書店卻近乎退至被人忘卻的歷史邊緣,呈現出一副極為凋敝的情景。
新的社會環境、制度背景、媒介技術、市場機制、政策形勢無疑給新華書店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站在新的歷史時刻,回望剛剛出生不久的“新華書店”,對于重新發掘諸如媒介技術、文化建設、社會組織、編輯出版史,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1937年4月,新華書店誕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的清涼山萬佛洞中。可以說在當時,除了廣播之外,印刷和書報同樣也可被認定是一種新媒體——新的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并成為主流媒介;書報這種紙媒的印刷與傳播,對于基層的戰時動員、輿論引導、文化建設、社會生活,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被主流歷史遮蔽的邊區新華書店史
就近代編輯出版史而言,新華書店并沒有占據濃墨重彩的地位,如在出版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國編輯出版史》肖東發主編:《中國編輯出版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國圖書發行史》鄭士德:《中國圖書發行史》(增訂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中國編輯史》姚福申:《中國編輯史》(修訂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專著,均未有太多涉及。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政治、技術、文化力量分布的不均衡,主流出版歷史敘事往往把更多的筆墨放在諸如國統區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等文化重鎮,導致解放區力量較為薄弱的新華書店所參與的文化宣傳與建設被遮蔽或忽視;另一方面,邊區條件艱苦,再加上戰火不斷,無論是出版發行工作,還是資料的留存工作,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新中國成立后,新華書店不斷發展壯大,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但對其所開展的學術研究并不多見。20世紀90年代,李輝曾將新華書店的法律地位問題化,認為新華書店、人民銀行、人民郵電是當年隨黨中央、毛主席一同進駐北京的幾大行業,銀行有了《金融法》,郵電有了《郵電法》,應該有《圖書發行法》來保障圖書發行事業李輝:《論新華書店的法律地位》,《圖書發行研究》1994年第2期。。21世紀以來,較多的研究是從經營管理等更偏向于經濟學或管理學等產業角度來展開,針對新華書店轉型或發展提出建議或對策。近些年來,受企業文化建設和政策性修志撰史工作等影響,有關新華書店的資料性文獻不斷涌現,如《新華書店六十年紀事:1937—1997》本書編委會編:《新華書店六十年紀事:1937—1997》,海洋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新華書店發展大系》本書編委會編:《中國新華書店發展大系(總店卷1937—2017)》,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留在筆下的新華書店》汪耀華:《留在筆下的新華書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新華之光》本書編委會編:《新華之光》,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等,這些出版物提供了諸多系統、翔實的歷史資料,但由于新華書店體系龐大、歷史久遠,這些文獻大多是一些條目性質的信息,未能形成有效的敘事或與具體的社會現實進行理論勾連,并且對于早期新華書店的歷史陳述更為簡略。《新中國出版發行事業的搖籃——延安時期新華書店史略》趙生明編著:《新中國出版發行事業的搖籃——延安時期新華書店史略》,太白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一書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提供了系統豐富、生動有趣的歷史細節,但在與戰爭現實的勾連和基層社會組織理論訴求方面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對某一特定邊區基層時空之中的圖書發行、知識傳播、文化建設圖景的勾勒還存在不足。
本文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展開研究,通過考察解放戰爭時期邊區新華書店的出版發行工作歷史,一方面,試圖對上述研究工作有所補足,以理解在戰爭背景下,邊區軍民是如何在具體的社會肌理中組織開展圖書發行、知識傳播、輿論宣傳、文化建設等工作;另一方面,嘗試通過這種考察和分析,來豐富中國近代圖書編輯出版史。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通過參考中國共產黨早期新聞實踐,結合有關歷史背景與史實,對1947年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中報道的新華書店進行文本分析,以此來探察承載知識的書籍是如何在戰火中傳播,這種傳播又是如何被組織起來,傳播什么樣的書籍,從而實現邊區人民一邊戰斗、一邊生產、一邊學習的切實需要,以更加細致的視角去理解戰時知識傳播、文化建設和出版發行史。
二、早期的新華書店建制與出版發行史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從保安遷駐延安后成立了中央黨報委員會,負責編輯出版黨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管理新華社、《新中華報》,并負責馬列著作和革命理論書籍的出版發行工作,以全面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抗日救國宣傳工作趙生明編著:《新中國出版發行事業的搖籃——延安時期新華書店史略》,太白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1頁。。1937年4月24日,新華書店誕生于延安清涼山萬佛洞中,最初名叫“新華書局”,是中央黨報委員會發行科在萬佛洞最底層的一間石窟中開設的門市部。為便于對外聯系,發行科以“新華書店”之名刻制了一枚木質長方形圖章,以便進行開票和結算貨款譚萍:《新華書店小史》,《文史精華》2017年第13期。。為了加強出版發行工作,1938年,黨中央設立了“解放社”。1939年3月22日,黨中央發出《關于建立發行部的通知》,要求“從中央起至縣委止一律設立發行部”,任務是“散發、分配與推銷黨的各種出版物,統一對于各種發行機關的領導,打破各地頑固分子對于本黨出版物的查禁與封銷,研究各種發行工作的經驗”趙生明編著:《新中國出版發行事業的搖籃——延安時期新華書店史略》,太白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238頁。。1939年6月1日,黨中央在延安建立了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與原黨報委員會出版科、發行科合并,統一領導黨的出版發行工作。馬恩列斯和毛澤東的著作以“解放社”名義出版,一般社會科學讀物則以“新華書店”的名義出版。1939年9月1日,新華書店單獨建制,直接由中央出版發行部領導,成立門市部,店址由清涼山遷至北門外,毛澤東同志題寫了“新華書店”四個大字,從此正式稱為“新華書店”本書編委會編:《新華書店六十年紀事:1937—1997》,海洋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頁。。自此之后,書店內部不斷健全機構,充實干部,與諸多根據地建立聯系并構建發行網絡,黨中央還派專人到上海、西安等地購買印刷器材、邀請技術工人,成立了中央印刷廠。1937—1947年3月中央機關離開陜北,由中央印刷廠印刷、解放社及新華書店發行的圖書就有三百種,大約百萬冊肖東發主編:《中國編輯出版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55—456頁。。
新華書店的工作內容有過很大的變化。在剛建立的時候,名稱、辦公地點、經營范圍均幾經更迭。除發行圖書外,剛成立的新華書店還發行《解放》《中國青年》《文藝突擊》等雜志,其印刷廠還承擔著印刷“抗幣”“邊幣”和糧票、軍用地圖、柴草票、郵票等職責譚萍:《新華書店小史》,《文史精華》2017年第13期。。1939—1940年,中央做出“每個根據地都要建立印刷廠,要有出版書報、組織發行和輸送的機關”的指示后,各根據地更加重視書刊的出版發行工作,紛紛把書刊出版發行工作從報社分離出來,實行編輯、出版、印刷、發行專業分工,新華書店才成為專營書刊發行的機構本書編委會編:《新華書店六十年紀事:1937—1997》,海洋出版社2001年版,序1。。1940年初,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將“新華書店”更名為“新華書店總店”,負責陜甘寧邊區圖書、期刊、貨幣、糧票、文件等編印發,并組織協調全國的出版發行工作譚萍:《新華書店小史》,《文史精華》2017年第13期。。
抗日戰爭勝利之后,解放區的圖書出版事業得到迅速發展。自1945年至1946年7月,華北、華中、華南的19個解放區都成立了編輯出版機構,很多都是由新華書店等發行機構來領導,其他的則附屬于一些報社肖東發主編:《中國編輯出版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60頁。。1946年6月,國民黨向中原軍區發動大規模進攻,10月奪取張家口,內戰全面爆發;由于共產黨對于出版宣傳工作的重視,國共兩黨在此期間的出版量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肖東發、于文:《中外出版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頁。。1947年3月,國民黨胡宗南部隊進犯延安,我軍實施戰略轉移,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1947年3月13日,新華書店總店隨中央機關遷至瓦窯堡,仍以新華書店總店名義處理有關出版工作事宜,5月遷至晉綏邊區。在大規模的運動戰和游擊戰環境里,新華書店總店不得不暫停出版發行業務,人員相繼奔赴各解放區工作;一些邊區新華書店則并入了報社隨軍轉移,繼續從事戰時書報發行工作本書編委會編:《中國新華書店發展大系(總店卷1937—2017)》,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7頁。。在1947年下半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之前,解放軍都一直處于戰略防御階段,邊區戰事不斷,但邊區人民依舊積極學習,開展生產建設,有序推進各項工作,這從1947年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所再現的內容可以看到。
隨著戰爭和革命進程的不斷推進,新華書店的發展也極為迅猛。1940年3月15日,新華書店興縣分店(晉西北新華書店)在中央出版發行部協作下于山西省興縣成立,這是延安新華書店總店1940年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分店。1941年10月,華北新華書店在延安北門外開業;1942年秋,中央宣傳部將其劃歸西北局宣傳部領導,并將其與新成立不久的陜甘寧邊區新華書店合并。陜甘寧邊區新華書店是于1942年5月1日在延安南關新市場開業的。此后,新華書店總店把陜甘寧邊區書報刊的發行任務交給邊區書店,集中主要力量向各根據地、國民黨統治區、敵占區以及八路軍、新四軍各兵站運送發行延安出版的書刊、報紙。解放戰爭期間,東北是最早擺脫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地區。1945年11月,東北書店成立,它原本是東北日報社所屬的一個單位。1946年4月,解放軍進入長春后,曾接收一所規模較大的現代化印刷廠。1946年至1947年4月,東北書店總店于佳木斯設立,5月遷至哈爾濱,并成立了東北書店合江省書店(1947—1949),領導17個縣支店,1947年7月統一更名為“東北新華書店”。1948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重新題寫了“新華書店”四個字,并沿用至今。1949年2月10日,北平第一家新華書店在王府井大街開業。至新中國成立,新華書店已在全國分布有735家,員工達8100多人,出版各類新書5291種,共發刊44740萬冊此處對于新華書店歷史的綜述綜合參考了相關文獻,如:《中國新華書店發展大系(總店卷1937—2017)》,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譚萍:《新華書店小史》,《文史精華》2017年第13期;等等。。新華書店系統的建制史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極為復雜,而這些建制史背后的出版發行史則更為鮮活、豐富,且與各個地方的社會生活、文化建設緊密關聯。為了更好地了解這樣的歷史,本文選取了1947年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中報道的新華書店來加以闡釋。
三、1947年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中的新華書店
1947年是具有決定性和轉折性的一年。一方面,我軍實施戰略轉移,進入一段較為艱難的防御時期;另一方面,防御作戰不斷取得勝利,下半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成為整個解放戰爭從防御轉入進攻的轉折點。因此,對于這段歷史的考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別樣的意義。與此同時,1947年的《人民日報》還是一份邊區報紙,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中央局機關報,1946年5月15日在邯鄲市創刊,對開4版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其前身可追溯到1939年1月1日創辦的華北《新華日報》,1948年6月與《晉察冀日報》合并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錢江:《戰火中誕生的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頁。。在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之前,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主要為晉冀魯豫邊區軍民提供最新中央決策部署信息、戰事報道、國際新聞,并反映邊區軍民組織生產、學習生活等情況。對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日報》進行初步的內容分析發現,1946年5月創刊后有關新華書店的報道有30篇,1947年有59篇,1948年與《晉察冀日報》合并前有33篇數據資料出自北京大學圖書館人民日報數據庫。。為了更集中地發掘邊區報紙所報道的新華書店議題,并綜合考慮上文提及的諸多因素,本文主要聚焦于1947年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日報》對于新華書店的報道。
在1947年4月11日《人民日報》第2版中,有這樣一篇關于邊區新華書店開展圖書發行工作的報道,原文如下:太岳新華書店二分店擔書下鄉深入邊沿區
【本報太岳七日電】新華書店二分店同志,在經理張更新同志帶頭下,親自挑書深入農村與邊沿地區,使讀者獲得方便,書店營業獲得進展。去年九月蔣軍侵占翼城、浮山后,該店轉移在浮山后方。因交通不便,村莊分散,經理張更新同志即想出“挑書下鄉”的辦法。開始營業員們思想打不通,更新同志即首先于十一月挑了一擔書下鄉試做。他在浮山、翼城境內跑了四天,把書直接送到讀者手里。大家對書店這種“為讀者服務”的精神極為滿意,二地委機關同志更熱烈贊揚這種艱苦作風。接著他們劃分了四個中心區:寨圪瘩、鄭家橋、韓村、王壁分由四個營業員擔書去賣。逢集趕集,逢會趕會,訪村干部,串小學校,深入群眾中去推銷,也深入到軍隊機關中去推銷。新書很快就能和讀者見面。他們不能挑來所有的書,但如果購者要購某種書,那怕三本五本,也要派人送去。所以他們在讀者中信用很高,業務也有很大發展。以后他們覺得邊沿區群眾更需要讀到關于時局的書籍。于是進一步挑著“蔣軍必敗”等時局論者和新的小學課本,深入絳翼公路上的鄉村小學校。這里干部群眾從來想看書而買不到,現在書挑子突然出現在門口,引起他們很大驚奇和興奮,所以每次都可以推銷兩三萬元的書。更新同志每離開一個村莊,小學教員總是殷殷囑托他:“下次再來。”(何微)通過這一新聞文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太岳新華書店二分店經理和營業員們是如何在戰時特殊情勢下開展具體的圖書發行工作的。
就時局背景而言,1946年9月,蔣軍侵占翼城、浮山,該店轉移到了浮山后方,書店因此而面臨的直接困難是交通不便、村莊分散。戰略轉移致使書店原有發行網絡中斷,進而造成書店經營困難。
就工作方式和干群關系來說,為了克服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經理張更新同志想出了“挑書下鄉”的辦法來重建發行渠道和網絡,但這樣一種艱苦且非常規的工作方式很難得到營業員們的認可,于是經理先行“挑了一擔書下鄉試做”。經理在浮山、翼城兩地跑了四天,受到了讀者們的歡迎,并得到地委機關同志的熱烈贊揚。經理試做的成功不但說明了這一方式可行、有效,并且這種干部帶頭、身先士卒的精神有效打通了營業員們的思想障礙。于是,戰略轉移后的圖書發行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從圖書的發行方式來看,采取的是最原始的“擔書下鄉”“送貨上門”“把書直接送到讀者手里”的樸素形式,沒有其他任何中間環節,這樣書店和讀者之間很容易建立起親密無間的信任關系。在具體開展工作時,書店劃分了四個中心區,由四位營業員分別按區挑書去賣。他們及時把新書送到讀者手中,讀者有需要的書沒有挑來的,也會派人再送來。這種“為讀者服務”的精神獲得了讀者的信賴和高度評價,并因此使書店的業務有了大幅提升,有效克服了戰爭所造成的工作困難。
從書籍的類別來說,售賣的主要是時局圖書和小學課本。在挑書售賣給讀者的過程中,書店發現讀者更需要讀到關于時局的書籍,便挑著“蔣軍必敗”等時局圖書去賣。這種直接把書送到終端讀者手中的售賣方式,在有效完成銷售獲利的同時,還進一步收集到讀者的具體需求,非常有利于開展下一步工作,并且有效完成了戰時輿論宣傳引導工作。除此之外,小學課本也是發行圖書的主要類別,這通過報道中深入鄉村小學推銷和最后小學教員的殷殷囑托可以清晰地看出。書籍種類及購買者暗示了讀者群體主要是邊區的干部群眾和小學教員。
最后從工作成效上來說,是極為成功的。“這里干部群眾從來想看書而買不到,現在書挑子突然出現在門口,引起他們很大驚奇和興奮,所以每次都可以推銷兩三萬元的書。”如此說明,讀者的需求是強烈的,挑書下鄉、送貨上門的工作方式有效彌合了讀者買不到、書店賣不出之間的渠道障礙。雖然這樣的故事發生在70多年前,但對于如今的圖書發行工作乃至其他各行各業的工作都依然具有較大的啟發和激勵作用。
據相關圖書發行史記載,太岳書店于1940年6月由太岳日報社在山西沁源創辦,自辦了印刷廠,自行制作油墨和紙張,建立了3個門市部和9個分支店,1944年改稱“太岳新華書店”。1945年共發行圖書32.4萬冊,全地區平均每10人有一本新書,這對于廣大貧下中農來說,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數字鄭士德:《中國圖書發行史》(增訂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頁。。太岳新華書店能在戰時艱苦的條件下取得如此的成績,與二分店這種不畏困難、勇于挑戰、艱苦奮斗的精神必定不無關系。這篇新聞報道除了為當下的我們提供了諸多豐富、生動的歷史細節外,對于激勵當時的新華書店系統在戰略轉移后繼續開展生產經營、知識傳播、文化建設工作無疑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除了上述這篇有改進圖書發行工作意味的報道外,1947年《人民日報》中對于新華書店的59篇報道,大致可以分為新華書店讀者意見、開展生產節約運動、新書簡訊發布、改進書店經營或服務措施、服務邊區文化建設等幾個方面。
(一)新華書店讀者意見及報紙讀者服務
1947年1月19日第3版有這樣一篇報道:書店應當附設閱覽處
編輯同志:
我在武安冶陶新設的新華書店門市部,看到新書滿架,可惜只能站在柜臺外邊看看,要想瀏覽一下,略知其內容,以便選擇購買,卻不能夠。因此,我建議該店:將每種書籍,各挑一本,裝在案頭小書架內,放在柜臺上,任人翻閱,使書店圖書館化。延安新華書店柜臺外即設有坐位,可供閱覽,于是讀者川流不息。書店因此能更進一步為群眾服務,同時也增加了買主。當然這樣做一定會有許多實際困難的,如要換書,因記好了賬,不能更改,書隨便讓讀者看,又怕遺失或減少買主,其實這都是可以想法子克服的。這個小建議,是否有當,請該店工作同志特別是領導同志考慮一下。
讀者周方
周方同志的這個建議,我們認為很好,不僅冶陶新華書店可以試辦,咱們全邊區的書店,都不妨來試辦一下,同時并希各書店把試辦的結果與經驗,告訴我們,以便推廣。
——編者在1947年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中,有許多這樣的讀者來信及回復,涉及議題廣泛,不僅限于新華書店,從而使邊區報紙作為信息服務、溝通平臺的功能得以凸顯。在此則報道中,讀者周方的意見中肯,并認為延安新華書店的經營管理經驗更為先進,值得推廣,甚至連新經驗在現實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都提前考慮到。邊區報紙認可這樣中肯的意見,并鼓勵全邊區的書店采納,提出交流經驗和改進后結果的期許。
(二)開展生產節約運動
1947年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中,有大量關于新華書店系統參加生產節約運動的報道。這些報道不但數量甚多,且極為具體細致,從新華書店總店到華北新華書店,從新華書店婦女干部與家屬到相關印刷廠全體職工家屬及女干部,可謂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邊區建設火熱圖景。
1947年2月12日第2版有這樣一篇報道:響應薄一波同志號召新華書店生產節約各分店自愿將去年個人分紅全部交公
【本報訊】華北新華書店為響應薄一波同志號召,集會討論今年生產、節約問題。生產方面,訂出全年任務:每天勞動一小時者交米一百五十斤,一小時半者二百斤,二小時者二百五十斤,二小時半者三百斤。每天每人的生產時間多寡以按其本人業務工作時間,能抽出多少鐘頭而定;在規定任務內超過計劃者,按超額分紅并提獎。生產內容以手工業為主。成立一印刷組,包攬印制煙盒、廣告、互助工票、合作社股票、稿紙等。另立一縫紉組、包括繡花、縫衣等;其他并擬組織制藥、擔炭、理發等小組。各組除骨干組員,其余可自由參加兩個組或三個組生產,以記工辦法取其所值。……節約方面,一致決定不領全年津貼;有的還聲明停領烤火費或辦公費;還有同志不領今年衣、被、鞋、襪。(肖亮)
【又訊】新華書店各分店經理,在該店發行科開科務會議時,聽到了薄一波同志生產節約號召后,自動提出愿將去年分店個人分紅部分全部歸公。各分店同志,去年一年來,不僅完成了發行任務,并努力經營文具印刷等生產,分店一切生活開支,全部作到自力更生,還獲凈利六百萬元,按二八分紅辦法,各分店同志個人應分紅利一百二十萬元,現在他們愿將這筆紅利全部交公。……1947年2月17日第2版有篇報道如下:新華書店總店開始生產活動魏真庵同志堅決參加印刷六小時
【本報訊】據新華書店墻報委員會報導:總店生產活動已經開始,同志們一般每日生產兩個鐘頭,至少一個鐘頭。節約運動截至現在為止,全體干部二十六人,共節約小米四千六百六十九斤半,有的節約被子、棉衣、單衣、鞋襪,以節約全年津貼米七十二斤為最普遍。出版科李書芹同志除節約全年應領物品外(合小米五百八十九斤)還捐出存款一萬元。在報生產鐘點的時候,周之奇同志要定兩個鐘頭,大家為了照顧她的健康,提出她應減成一點鐘,但周同志卻提出:“我可以給大家縫單衣,兩個鐘頭任務保險完成。”現在已動手生產了。收發處魏真庵同志,他今年六十余歲了,大家決定免除他的生產任務,他卻堅持:“有任務要交,沒任務也要交,我每天可保證六個鐘頭的時間參加印刷。”他的思想是:革命就是我的家。他把發給他的津貼、被子、襪子,還有兩雙鞋都節約了。并在墻報上以“慢板”為題寫到:“高興,真高興!有話說分明,今年不比往常年,生產節約要當先。大家努力一齊干,蔣介石內戰無法辦,咱支援前線能打勝,蔣介石隊伍得完蛋。”有關在此歷史期間的生產節約運動系統研究較為少見,通過這些報道可以發現,生產節約運動源于全面內戰爆發,為了支援前線而發起的;新華書店各部門干部職工,不論男女老少,都積極參與到轟轟烈烈的運動之中,在完成印刷、發行任務之外,加強糧食、手工業、生活用品的節約或生產活動,并采用量化方法統計,真抓實干出成效,職工熱情空前高漲。報紙在報道時是極為細致入微的,把視角放置于特別具體的生產部門、人物、事件或數據之中。
(三)新書簡訊發布
新書簡訊是關于新華書店報道中內容最多的,除了《時事學習文件》《近代史教程》《蔣介石罪惡史三章》《朱德司令的故事》《民間故事:地主與長工》《中國土地法大綱》外,還涉及商業、醫學、歷史、國際政治等圖書,落款均為華北新華書店。
1947年3月1日第1版有篇新書簡訊如下:新書介紹商業簿記(王鳳來編)
這書是根據本區財經建設工作實際與數年來會計工作的經驗,綜合討論研究編出來的,又經過長期教授實驗的結果。所以本書最大特點,便是著重實際;同時,這書將本邊區現有的三套簿記法,以一實例貫通,如把一法弄通,其它二法自然就能了解。全書分七大編:一、簿記原理;二、會計科目;三、傳票;四、賬簿;五、過賬;六、月計;七、決算。是學習會計,從事會計工作的同志必備的業務讀物。
內科學(第三分冊)
本冊極詳盡的敘述了循環器疾病,血液及輸血管之疾病,泌尿生殖器之疾病三大項,將各種疾病之原因、經過、癥候、病理解剖、診斷、療法等都很清楚的論述。凡中西醫生及有志學習醫務的同志不可不有。
華北新華書店發行1947年4月9日第1版有兩篇新書簡訊如下:走向軍國主義的美國國際問題參考資料第三輯
美國的壟斷資本與軍閥們,怎樣在左右美國的政治?怎樣在使美國日益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本書中,美爭取和平委員會輯錄的《走向軍國主義的美國》一文,寫了許多內幕的事實,來為讀者解答這些問題。本書并輯有:《美國獨占資本家的軍火利潤》,莫洛托夫《駐外盟軍問題的報告》,愛倫堡《巴黎的雙簧》等文章。在我們研究美國認識美國時,這是一本有用的材料。
華北新華書店發行
沖過荊紫關三五九旅長征記
馮牧孔厥等著
這是名震中外的王震將軍旅勝利突圍的故事。去年六月,賣國賊蔣介石,撕毀停戰協議,企圖圍殲我中原軍區。王震將軍所部,被迫突圍,進入陜南,但又遭胡宗南等十二萬兵力的追擊堵擋。王震將軍所部,將其一一粉碎,終于克服一切艱險抵達陜甘寧邊區。本書所記錄的,就是三五九旅這次長征中,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華北新華書店發行從報紙版面上來看,新書書訊通常都在第1版處于較為顯眼的“廣告位”。從發布圖書的類別來看,除了時局論著以外,還有不少專業圖書或引進版圖書,這也反映了雖然邊區整體文化水平較為落后,但還是有很多知識精英或文化群體,他們對于邊區建設乃至奪取革命勝利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書簡訊均為華北新華書店出版發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體現出其較高的編輯出版、印刷生產能力。
(四)改進書店經營服務方面的措施
除了《太岳新華書店二分店擔書下鄉深入邊沿區》那篇報道外,1947年《人民日報》中還有多篇反映新華書店改進工作或取得成效的報道文章。
1947年3月6日第2版有篇報道如下:華北新華書店研究改進發行
【本報訊】華北新華書店發行科舉行科務會議,確定擴大發行工作,使各地干部有書可讀。具體辦法如下:(一)扶持各縣文化合作社,使能擔任一縣的文化教育工作。(二)沒有文化合作社的縣份,當派專人協助建立,以出版物能發行到每個縣為起碼標準。(三)除批發股和各地建立代售關系外,發行科應健全郵購組織,擴大郵購讀者并留存一部書籍,以便遠地讀者隨時購買。(四)出版物以干部為主要對象,進行合理分配,使縣級以上干部都有書可讀。此外,他們現已克服了過去各分店以經營文具來完成生產任務,而影響發行的缺點。提出經營文具當為書店的政治任務之一,保證供應讀者需要,規定文具盈利全部歸總店,分店生活費按供給制向總店報銷(過去由文具生產中報銷)。這篇不長的報道給我們了解邊區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首先,華北新華書店的工作目標是要做到各地干部有書可讀,將縣級以上干部作為重點讀者對象,而要保證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確保發行網絡的縣級全覆蓋。為此,需要在各縣扶持文化合作社,發揮其文化教育作用,保證圖書能發行到縣;并且在加強與地方代售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郵購方式,拓展發行方式。此外,報道中的會議還要求進一步明確經營文具和銷售圖書的關系,以及收入分配問題。
1947年3月28日第2版有篇報道如下:新華書店設流動書店
【本報訊】華北新華書店為擴大讀者群,利用××、××騾馬大會,派人擔去書籍文具開設流動書店,得到群眾熱烈歡迎,翻身農民爭購通俗讀物,兒童們買課本、紙筆等。總計兩次售出十萬余元的書籍。最近該店正準備參加涉縣××騾馬大會,特為流動書店制備粗布棚,畫廣告畫。該店今后將繼續以流動書店方式推銷書志,將出版的新書迅速送到讀者手里。(一山)1947年4月30日第2版有篇報道如下:太岳增設隨軍書店
【本報太岳二十八日電】太岳新華書店增設隨軍書店,保證新收復區及前方戰士及時看到舊報。總店派出七個同志擔書到連隊上去賣,并在新絳、曲沃等地設立支店、代銷處等。隨軍書店除二分區原存之二百七十七萬九千六百一十元的書籍外,近又送去價值百余萬元的時事教材及翻身課本等。解放戰爭期間,為適應戰爭需要,各解放區紛紛建立起新華書店,一些大部隊設有新華書店的隨軍書店。1947年4月,太岳新華書店即曾建立起隨軍書店,經理是秦良武,并先后建立翼城支店(經理張更新)、曲沃支店(經理王軍)、新鋒支店(經理周賢)、聞喜支店(經理張世圖)本書編委會編:《中國新華書店發展大系(總店卷1937—2017)》,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9頁。。通過上述兩則報道,并綜合史料可以發現,流動書店、隨軍書店作為戰爭時期圖書發行的特殊方式,對邊區軍民的輿論引導、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翻身農民爭購通俗讀物,兒童買課本、紙筆。書店還不畏艱險,直接擔書上前線,將精神食糧送抵一線將士,如1947年11月25日第2版有這樣一篇報道:供給戰士文化食糧晉南新華書店擔書上火線
【本報太岳廿二日電】太岳新華書店晉南分店,為將文化食糧送到前線戰士及參戰人員手里,創造了戰地流動書店。該店正副經理張世圖、秦良武,各帶一個流動書店,深入到圍困運城的火線上,供給文化食糧,在戰壕里的戰士們一見到他們,都說:“真想不到你們會到這里來!”某大隊副政委李德俊同志,感動的握住他們的手,表示熱烈的歡迎。戰地流動書店,就在戰壕里、指揮所里擺開攤子,李副政委并關照各單位來買書。其中以《毛澤東故事》《記劉伯承將軍》《消滅敵人二百五》等小冊子,最為戰士歡迎,銷數最多。戰地流動書店送去的不僅是知識、是思想,更是強大的精神食糧與作戰動力。邊區各地新華書店不斷想辦法改進工作的努力,也使邊區圖書發行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
(五)服務邊區文化建設
除了開展具體業務工作及生產節約運動以外,新華書店在服務邊區文化生活方面還扮演著其他重要的角色,如開展大眾文化寫作獎勵活動等。《人民日報》1947年8月4日、8月5日、8月6日第1版連續三天發布了新華書店頒發大眾文化寫作獎金啟事:新華書店為頒發大眾文化寫作獎金啟事
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茲撥款二十萬元,本店另加廿萬元,共合四十萬元,作為寫作獎金;用以獎勵今后本店出版之推動大眾文化運動的各種優良作品。……為了反映這些轟轟烈烈的現實,并為了滿足人民的思想翻身、文化翻身的迫切要求,中央局宣傳部這一鼓舞寫作的號召,大家是必然熱忱響應的。此項獎金的頒發辦法,規定如下:一、自八月起至十二月底止,凡由本店初版之各種出版書籍,均有被推選資格,年底由本店選出匯送中央局宣傳部批準后,即行公布發獎。二、作品范圍,包括文化智識的各方面,無論文藝、科學、史地、應用、時事政治、思想修養……,只要內容能夠反映現實,啟發教育人民,及推進工作之效而又寫作技術優良者,一律有被推選及受獎之資格。三、受獎作品,分三等發給獎金:甲等五萬元,乙等三萬元,丙等一萬元。其中特別優良之作品,除按評定等級受獎外,本店并可發予一字一元的特別稿費。四、書籍出版后,須允許本店編入本店出版之新大眾叢刊、大眾科學叢刊及文藝叢書等各種叢刊內。開展大眾文化運動的工作是迫切的,為人民服務是光榮的,凡在本區的文化界同志們,望均賜寄佳作!我們及群眾都在熱忱的期待著!此后,還在后續報道中公布了獎金通告,對整個獎項設立目標、評選過程、獲獎結果給出了詳細的說明。除此之外,邊區各地新華書店還積極參與土地改革、出版土改教育雜志和《中國土地法大綱》、幫助駐村農民翻身。比如,1947年8月24日第2版有篇報道如下:對土改教育有不少貢獻
【本報訊】新華書店出版之《新大眾》雜志,自去年以來,即以研究并反映土地改革運動為編輯中心。差不多每期都有對土改中許多糊涂思想的解答文字,其中《斗爭怎樣才算徹底》一文,并經本報轉載過。在其最近出版之四十、四十一兩期中,又有此類文章發表。據一般讀者反映,這些文字以及其他許多土改運動中的故事、通信、問題研究等,均對實際工作及思想教育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又該社編印之《新大眾叢刊》,其第八(袁家洼打垮假斗爭)、第九(群眾改造干部)兩種,更適合于今天復查運動及解決干群關系的需要,差不多在縣區干部中已做到人手一冊。(子宣)
四、結語
通過分析1947年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中關于新華書店的59篇報道發現,在解放戰爭從防御階段走向反攻階段的重要時期,新華書店在大后方乃至前線積極開展圖書發行、知識傳播工作。在戰略轉移的特殊時期,書店上下不畏艱難,利用各種方法,如挑書下鄉、設置流動書店和隨軍書店、采用郵購等方式,將時局論著、翻身課本、通俗讀物、各類專業書籍送達縣級以上干部及基層農民、小學教員、兒童的手中。胡喬木同志曾說,出版工作是很神圣的工作,但出版的東西,如果不能發下去,就沒有用。發行工作是很重要的群眾性的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書店是經濟機關,同時也是政治機關,是宣傳隊。他把發行工作比作希臘神話中的造福人類之神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把火種帶到人間,發行工作把真理送到全人類本書編委會編:《新華書店六十年紀事:1937—1997》,海洋出版社2001年版,序1。。除了開展正常的印刷、出版、發行工作以外,新華書店還廣泛參與到邊區的生產節約、文化建設運動中來,書店男女老少、干部職工婦女甚至家屬都熱情高漲。新華書店在戰時為傳播真理、思想和知識,以及參與邊區建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不但鞏固了大后方的生產生活、文化建設及基層組織局面,甚至對戰局的變化都可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
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對于新華書店的相關報道,涉及議題多樣,深深嵌入社會生活,語言通俗易懂凝練,人物有血有肉;不但促進了新書的推廣、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推進了邊區新華書店系統的工作交流,促使其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并凸現了新華書店在邊區生產建設與戰時輿論引導中的重要地位,鼓舞了后方群眾與前線將士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的自信與勇氣。
〔作者應武,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博士生〕
Spreading Knowledge in Wartime: Reports on
Xinhua Bookstore in the Peoples Daily
(ShanxiHebeiShandongHenan Edition) in 1947
Ying WuAbstract:Founded in April 1937, Xinhua Bookstore is a large organization with a long history in Chinas cultural and publicity system, and it has been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hinese peoples cultural lif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particular, Xinhua Bookstore played a special role in wartime.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reports on Xinhua Bookstore in the Peoples Daily (ShanxiHebeiShandongHenan Edition) in 1947, to figure out how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in the border areas organized and carried out book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publicity, and cultural improvement in a specific social setting during the war, and on this basis explore the historical scenes of knowledge spreading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wartime, so as to enrich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in moder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tudy,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when the War of Liberation was moving from the defensive phase to the counteroffensive phase, Xinhua Bookstore was not daunted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but tried every means to deliver books on current affairs, textbooks on pursuit of emancipation, fiction books, and books on different fields of study to officials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above, as well as grassroots peasant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children. Whats more, Xinhua Bookstore also took part in a broad range of activities on production saving and cultural improvement in the border areas, which helped to strengthen the production, life, and cultural progress of the base areas,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even played a role in causing positive changes in the war situation, thus making a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of the Liberation War.
Keywords:Xinhua Bookstore, publishing history, editing and publishing, book dis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