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劉俐俐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椎間孔鏡在脊柱骨科的應用效果及護理效果。方法:本次將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脊柱骨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手術期間均采取椎間孔鏡,進一步所選護理方法的不同隨機分為2組,每組平均為50例,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則采取有針對性的整體護理方法。結果:(1)觀察組50例患者,顯效42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50例患者,顯效3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4.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2)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方面,護理前2組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針對脊柱骨科疾病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配合椎間孔鏡的應用效果明顯,進一步實施有針對性的整體護理方法,則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因此,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采納及應用。
【關鍵詞】椎間孔鏡;脊柱骨科;應用;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DOI】
Applica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foracoscopy in spinal orthopedics
Liu Xiaoli, Liu Lili
(Weihai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Weihai 2642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nursing effect of foraminoscopy in spinal orthopedics.Methods: The 100 patients with spinal orthopedic diseases in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 9 as the study, foramoscopy, further selected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each group averaged 50 cases, among them, the control group adopts routine care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s targeted overall care method.Results: (1) 5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42,6 and 2,96.00%, 30,12 and 8,84.00%;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2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care comparisons (P>0.05) in the anxiety self-assessment scale (SAS) and depression (SDS) score, the post-care observatio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wo data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orthopedic diseas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with foramoscopy is obvious, further implementing targeted overall nursing method can improve clinical efficacy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Therefore, it is worth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care.
【Key words】foraminoscopy; spinal orthopedics; application; nursing experience
前言
椎間孔鏡的發展已有近二十年歷史,自進入我國以來,在脊柱類疾病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相較于傳統手術方式,椎間孔鏡的應用不僅能夠縮小創傷面,并且還能夠提高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椎間孔鏡技術是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的一種脊柱微創技術。因其具有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等優點,一經問世便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快速的發展。目前已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椎間盤感染、椎體轉移瘤、椎間盤囊腫等疾病的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將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脊柱骨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均知情同意納入本次研究,且均滿足各項手術指征條件,排除存在手術禁忌證及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者。按隨機分組法分成兩組,觀察組5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分布在32-64歲,平均為(42.8±1.1)歲;疾病類型:腰椎間盤突出20例、腰椎椎間孔狹窄18例、腰椎椎間盤源性腰痛12例。對照組50例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分布在31-65歲,平均為(42.9±1.2)歲;疾病類型:腰椎間盤突出21例、腰椎椎間孔狹窄17例、腰椎椎間盤源性腰痛12例。2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代表后續數據有可比的意義。
1.2 方法
本次80例患者,所采取的手術方式為經皮穿刺椎間盤射頻消融術,均在手術期間使用椎間孔鏡;進一步對照組患者則配合常規護理方法,嚴格按照脊柱骨科常規護理流程執行,處理好護理期間出現的問題,確保護理工作順利、有序開展。觀察組患者則在圍手術期配合有針對性的整體護理方法,包括:心理護理。受疾病及手術的影響,患者易伴一些消極的心理癥狀,比如:焦慮、抑郁等。因此,需在圍手術期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可根據患者喜好,播放患者喜愛的輕音樂,緩解患者消極心理癥狀;并舉例治療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對抗疾病的自信心。環境是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的重要因素,環境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首先應該保證患者的生活環境舒適、安靜。同時,為避免感染,還應該用84消毒液對病房進行定期消毒、通風,按時更換床單被褥,維護病房衛生。另外,還應時常幫助患者翻身、叩背,避免患者因長時間臥床而出現壓瘡情況。術前準備工作與對照組患者一致。觀察組患者實施脊柱椎間孔鏡手術,選擇椎間孔入路,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然后應用C型臂引導,通過椎間孔精準刺入穿刺針,逐級擴孔后,將椎間孔鏡放置突出間盤位置,在鏡下清晰觀察髓核突出及神經根受壓情況,然后使用髓核鉗對突出髓核進行清理,充分松解受壓神經根,手術滿意后取出工作套管,并將切口縫合。宣教護理。對患者耐心進行脊椎骨科相關疾病知識的宣教,普及手術、護理期間需注意的基本事項,指導患者術后適當進行康復訓練,達到促進康復的作用。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使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飲食護理。加強患者對營養的需求,實施有針對性的飲食護理干預,指導患者多食新鮮的水果蔬菜,以高蛋白、高纖維、易消化類飲食為主,使機體營養增加,促進病情的改善。環境護理。為患者構建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定期使用84消毒液稀釋消毒處理;每日保持通風,早晨半小時,下午半小時;維持床單、被褥的干凈、整潔、衛生,定期清洗、更換等,避免長時間臥床,為患者定期翻身叩背,使壓瘡的發生得到有效預防。
1.3 評價標準
對患者的椎間孔鏡手術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分為:(1)顯效:壓迫部位疼痛明顯緩解,腰椎關節活動正常;(2)有效:壓迫部位疼痛有所緩解,腰椎關節活動改善;(3)無效:壓迫部位疼痛明顯,腰椎關節活動受限;總有效率為前兩項有效率之和。此外,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癥狀進行評分;評分越低,代表心理狀態改善越理想。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處理數據,涉及的計數數據使用百分比(%)表示,并用X 2檢驗;涉及的計量數據使用(x±s)表示,并用t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具備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椎間孔鏡手術效果比較。觀察組50例患者,顯效42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50例患者,顯效3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4.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護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癥狀評分比較。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方面,護理后與護理前比較均明顯降低,兩組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X 2=8.267,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中,針對脊柱骨科疾病患者,以往會采取傳統腰椎手術進行治療,這種手術方式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不足,比如手術創傷高、術后恢復速度慢,并且術后存在較多的并發癥,比如術后椎管粘連、術后神經根粘連以及瘢痕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預后效果。而對于近年來常用的椎間孔鏡輔助手術治療方法來說,針對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椎間孔狹窄以及腰椎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在經皮穿刺椎間盤射頻消融術的基礎上配合使用椎間孔鏡,則能夠起到顯著的手術效果,具備創口小、疼痛輕以及恢復速度快等諸多優勢。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患者行椎間孔鏡輔助手術的預后效果能夠得到有效改善,還有必要配合有效的護理方法。本次提到的針對性整體護理方法,融合了心理護理、宣教護理、飲食護理以及環境護理等,能夠為患者提供全面、溫馨、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針對性整體護理方法的觀察組,椎間孔鏡輔助手術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6.00%,明顯高于采取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的84.00%。同時,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抑郁心理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針對性整體護理方法的應用具備可行性及有效性。此外,近年來國內有學者經臨床研究表明,脊柱骨科患者手術期間配合使用椎間孔鏡能夠發揮顯著的作用,提高手術療效;而護理配合方法的應用,則有助于患者手術預后效果的改善,比如減輕患者疼痛,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等;此次研究結果與之較為相似。相較于傳統開放性手術,是一種精確直達病灶的完全微創的手術方式。該技術極大地避免了對椎旁肌肉、椎板、棘突及脊柱后方肌肉韌帶復合體等結構不必要的破壞,對脊柱穩定性影響小,術中出血極少,術后早期即可下床進行功能鍛煉,大大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另外該手術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全程患者處于清醒狀態能夠清楚的反映身體感覺,從而避免誤傷神經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臨床研究表明,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在手術創傷、住院時間、患者經濟負擔、手術并發癥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據以往文獻報道,椎間隙感染是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國內外均有報道,其發生率可達0.1%~4%,但仍明低于開放性手術。腰椎術后的椎間隙感染發展快、癥狀明顯。可在術后幾天內出現嚴重的腰背部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在診斷方面,早期MRI有一定診斷意義,但還應與血沉、超敏C反應蛋白等實驗室指標相結合才能提供較為可靠的診斷結果。為了明確病因學診斷,可行椎間盤穿刺活檢,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治療方案目前多數學者主張應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時嚴格制動。若效果不佳,應及時行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手術。腰椎管狹窄癥的特點為包括腰椎間盤突出、側隱窩狹窄及黃韌帶肥厚等在內的椎管內多方向或全方向的狹窄,造成對神經根的壓迫。因而以往認為微創手術不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而不適用。椎間盤感染在臨床上比較少見,但具有較難治愈和容易復發等特點。然而隨著脊柱外科的發展,診療技術的提高,侵入性的操作增多,因而椎間盤炎也呈上升的趨勢。對于感染的外科治療方式為切開引流和病灶清除。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臨床醫師們的不斷探索,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在技術理論、應用范圍及臨床療效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該技術在極大地減小手術創傷的同時,也受到手術視野局限的影響,無法達到椎管內全方位的徹底的減壓目的,因而目前手術適應癥方面還有很多局限。另外,該術式要求術者具有較高的解剖知識水平及微創操作技巧,學習曲線較為陡峭。而且該術式在操作時大多要求在術中C型臂X線透視或CT引導下進行,頻繁透視所帶來輻射及術中污染風險也不容忽視。此外,椎間孔鏡手術的長期療效,對術后腰椎的活動度、穩定性的影響及術后臨近節段椎間盤退變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尚需多中心大樣本的后續研究。
綜上所述,椎間孔鏡的應用,可促進脊柱骨科疾病手術患者的療效,配合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手術預后效果;因此,值得在護理工作中采納及應用。
參考文獻:
[1]陳觀華,黃志勇,何平.經皮椎間孔鏡手術與椎板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比較[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22):123-125.
[2]齊文斌,朱彥海.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及術后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J].頸腰痛雜志,2019,40(06):776-780.
[3]李政,陸瑾,張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經皮椎間孔鏡手術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21):89-90.